日本新闻传播史的明治维新后的新闻传播业

1867-1868年明治维新后,很短的时间内,日本的现代新闻业形势走过了西方国家“官报——党报”的发展阶段,转向商报时期。 日本明治维新后,政治斗争很快就导致出现尊王派和佐幕派,1868年2月以后,这两派都分别出版了系列代表自身观点的报刊,《太政官日志》(尊王派)和《中外新闻》(佐幕派)。从新闻业务角度看,由柳河春三主办的《中外新闻》,代表了日本党报时期报刊的较高水平。

1869年,明治政府公布了第一条报业的法规《报纸印行条例》,实行出版许可制。佐幕派的报刊被查禁。1871年12月,由横滨富商原善三郎等人出资,在神奈川县令井关盛艮的支持下,《横滨每日新闻》出版,这是日本第一家日报,新闻与广告各占一半篇幅,呈现出一定的商报倾向。

《横滨每日新闻》(1871),还有1872年创办的《东京日日新闻》、《邮便报知新闻》、《新闻杂志》(报纸)等,都有不同的官方支持背景,可称“民办官助”。

19世纪70-80年代,官方内部出现的矛盾逐渐影响到报刊,出现所谓的“官权派”(立宪改进党)、“民权派”(自由党)、“帝政派”,各种报刊多少都卷入到党派斗争中,成为各个党派的机关报或附庸。1875年6月和1882年4月修订的报纸条例和1875年制定的“诽谤律”,实际上取缔了言论自由。

日本新闻史上的官报时期是官方和报人都处于幼稚阶段的独特现象;而基本处于当权者有效控制下的当宝时期,则仅仅是其传统专制体制的一种自由主义外形。 就在一些报刊热衷于政论的时候,1873年出现了版面小、不刊登争论、以社会和娱乐新闻为主的“小报”,一般把《东京假名书新闻》视为最早的典型报纸。但后来再在竞争中留存并闻名的,则是1874年创刊于东京的《读卖新闻》和1879年创办于大阪的《朝日新闻》。《朝日新闻》1886年确立的“通则”第一条写道:“以公平无私为宗旨,以作世人耳目为本职”。曾经在1876年出版《文明概论略》一书而闻名的福泽谕吉,确立了一种“独立不羁”的板报方针,争取到不同派别的读者。实际上,从这时起,日本所有的报纸都转向了大众,由于不存在高级报纸,所有报纸就内容和水平而言,介于西方的高级报纸与大众报纸之间。

1886年,《邮便报知新闻》的主持人矢野文雄从欧美考察回来,在编辑、经营、发行等方面对报纸实行现代产业化管理。因其成功,是的产业化管理成为日本日报的一种出版传统。

与报业的发展相适应,1887年,日本第一家通讯社东京急报社成立,创办人为六角正太郎。此后,许多通讯社纷纷建立。其中1903年建立的帝国通讯社和1901年建立的日本电报通讯社是主要两大竞争对手。

受美国黄色新闻潮的影响,1892年由黑岩周六创办的《万朝报》,以及1900年出版的《二六新报》成为典型的煽情报纸。它们在东京炒作社会新闻,甚至政治新闻,以大众的名义对官员和经济暴发户进行揭丑,得到读者青睐,发行量大增。而在大阪,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阪朝日新闻》和《大阪每日新闻》形成激烈的竞争局面,并先后改为股份公司制。报纸运转中形成编辑、经营两个中心。1924年正力松太郎买下《读卖新闻》后,获得了快速发展,1930年,与《朝日新闻》、《每日新闻》在东京形成三报第一次鼎力竞争的局面。

然而,商业性发展的报刊是不能触及国内政治问题的。这种情形下的日本报业产业化,是一种畸形发展。作为产业,必须找到读者感兴趣的话题和进行适当的炒作,以争取更多的读者。物质上的商业利益加精神上的国家主义,正是驱动日本媒介从明治到大正时代产业化的两个轮子。 从明治时代开始,到大正时代,对新闻的越来越严厉的控制,在精神上做足了准备。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臣民的权力必须服从德国那种“法律限度”。强调的是“日本臣在法律范围之内有言论、出版和集会的自由”。

从世界上不允许存在政党报刊,到颁布和修订一系列管理法规,以及惩处一批又一批的媒介和记者,日本当权者有效地先顶了媒介的言论和报道范围。日本的媒介本来就没有与当权者抗争到底的传统,经过几个不大的斗争回合,便基本上被纳入了天皇专制制度的轨道,在鼓吹国家主义方面,不少媒介充当了自觉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