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在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将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MATLAB应用引入到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课堂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加深处理层次来更好地了解所学内容(各种统计定理及其使用的适用条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摘要: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越来越频繁,成为高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摘要:从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优势出发,指出了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智能手机提升教学效果的几种具体方法。这对高校心理学教学课程利用智能手机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智能手机;心理学教学;心理统计学课程;人体解剖学课程
智能手机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工具。市场研究公司尼尔森2013年发布的《2013移动消费者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70%左右。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中心的各种应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从复杂的银行卡交易到便捷的支付宝支付,从以电脑为主体的即时通讯软件QQ到以智能手机为主体的微信,从字数有限的昂贵付费短信到流量计算几乎免费的即时通讯,从传统媒体到以手机为中心的自媒体时代,这些都显示了智能手机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智能手机不仅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学校的教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郑和辛斌(2012)对大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显示,高达85%的大学生会在课堂上使用和玩手机[1]。
智能手机对大学课堂的冲击和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拓展教学内容,增强师生互动(如通过即时通讯软件建立虚拟群,交流课堂相关内容);但另一方面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大大增加了课堂管理的难度[2],比如学生上课打游戏、浏览网页、实时聊天等,降低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对教学效果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成为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虽然一些一线工作者提出了严格的计划,加强对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监管,比如在课堂上关掉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将手机的使用与期末成绩挂钩[3],但大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用类似幼儿园的强制手段对当今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教育是否有效值得商榷。与简单的禁止使用手机的措施相比,更有效的措施是将手机作为一种工具,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本文试图结合笔者在教学课堂上的实践经验,指出几种将智能手机融入心理学教学的具体而有效的方法。
首先,构建基于智能手机的虚拟教学社区
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个关键点就是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内容的进度。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于熟悉教学内容(如百度、知乎、网易等。)课前和课中。因此,及时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的教学内容早已为学生所熟悉,毫无疑问,学生对课堂的投入不会太高,而如果教师的教学内容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困惑,同样难以调动学生对课堂投入的积极性。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和他们的疑惑,可以利用微信等流行的即时通讯软件构建一个课程群,让学生在群里实时提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和改进教学进度。该课程群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实时反馈的作用,还可以作为布置课后作业、发布课程相关信息的工具平台。
二,智能手机在心理统计课程中的应用
与数理统计专业的学生相比,心理(或心理与教育)统计学课程主要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各种分析的基本前提和适用条件。以往心理学中关于记忆效应的经典研究表明,信息处理得越深,记忆效应越好[4]。因此,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区分不同的使用条件,更好的方法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数据,让学生深刻理解分析的各种适用条件的原因。
随着智能手机性能的提升,现代智能手机已经超越了过去一些台式电脑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是智能手机有着台式机无法比拟的便利性。在心理统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借助MathWorks公司开发的MATLAB移动应用程序,可以深入演示一些经典的统计学问题。以中心极限定理(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量为n的简单随机样本,样本量较大时样本均值的抽样分布类似于正态概率分布)为例,只需要15行代码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为什么当样本量足够大时,即使整体样本不正态。
同时,得益于MATLAB语言的直观性和易用性,将其用于心理统计学的课堂教学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可以通过修改一些参数,探索不同条件下数据的不同统计信息,如一般的非正态分布和正态分布下的抽象分布规律。总之,将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MATLAB应用引入到心理统计学的教学课堂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加深处理层次来更好地了解所学内容(各种统计定理及其使用的适用条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课堂参与度。
第三,智能手机在人体解剖学和脑科学中的应用
在人体解剖学和脑科学导论课程中,记忆和区分大脑的不同区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大脑皮层为例,根据神经解剖学家Brodmann的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多达55个[6]。最近,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功能定位研究区分了更多的功能区域。比如早期的功能定位研究发现,Brodmann的19区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V3、V4和V5,最近的研究将大脑划分为多达180个功能区[7]。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智能手机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这部分教学过程中,借助BrainInnovation公司开发的BrainTutor3D手机应用软件,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该软件基于OpenGL显示技术,支持对大脑模型的三维触摸操作,如点击、放大、随意拖动、360度旋转等。得益于这些操作引起的相关解剖信息的深度加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手机投影进行高度沉浸式的演示;另一方面,满语让学生通过智能手机主动探索大脑各功能区的分布和位置。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手机应用程序,学生可以分组测试和相互竞争,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参与度。总结随着通信网络和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2-3,5],也成为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在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一些及时推送的信息对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干扰,学生沉迷手机游戏对课堂学习的负面影响。
最近一项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关系的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手机依赖程度越高,课堂学习效率越低[6]。虽然如上所述,在课堂上使用智能手机对课堂教学有很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智能手机其实只是一个工具,工具没有好坏之分。这些负面影响只是工具使用不当造成的,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这些负面影响就简单粗暴地封杀智能手机。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手机作为一种工具,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对大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7]。以智能手机在心理学教学中的使用为例,阐述了在大学教学中使用智能手机的几种可能的积极方式,表明智能手机的使用不仅对课堂教学产生负面影响,而且如果使用得当,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课堂教学。这为今后基于智能手机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参考资料:
郑和辛斌。大学生手机依赖调查报告--以沈阳市五所学校为例。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29 (6),73-76。
[2]王冰。手机上网对高校大班教学的影响。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5),7-9。
[3]陈志刚、刘灵芝、&;韩梅。手机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影响研究。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54-56)。
[4]杨志亮。记忆心理学(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杨云、张骞、刘鹤、卜祥然、&;刘英。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教育调查,2014,3 (7),84-86。
[6]徐国成,黄莉,魏莉莉,朱丹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的关系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 (6),535-538。
[7]魏丹丹和胡晓强。高校利用手机开展移动教学的可行性分析。科技广场,2007,6 (177-1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