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主体意识和思维方式。

首先要改变教育只是为深造服务的目标观,树立教育为提高民族素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观。其次,要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素质的观念,树立综合素质提高、个体优势充分发挥的教育质量观。第三,改变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轻视大多数学生,重视知识灌输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知识学习与潜能开发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并付诸教育实践。用主观发展来衡量学生的发展,用主观思想来设计教育中的一切工作,让学生真正做到独立、自强、自觉、自信、自立,做学习的主人。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才能夯实思想基础,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可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

给学生更多的平等和情感。教师要改变“高高在上”的传统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我们应该在工作中真诚地关心和帮助每一个学生,经常与学生交流,在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中,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朋友。教师要充分发挥“期望效应”,对学生采取激励教育,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或成绩,千方百计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并以各种形式(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等)表扬他们。).

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师生平等的情感关系还体现在,教师要敢于把讲台让给学生,把结论放在后面,让学生去思考,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比如让学生表演,让学生批改,让学生实验,让学生总结等等。

3.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

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从优化课程体系入手。要改革过去教学内容单一的学科课程,形成必修课、活动课、选修课、研究课三大板块的课程体系。

4.改革教学模式,实施综合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学生发展的丰富多样性也决定了教学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普遍适用的。如启发式、探究式、自学辅导式、复习课的研究性复习模式、讲座与评价课的双重研究模式、各种班级的教学模式等。多种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不仅会使教学结构丰富多样,使课堂生动活泼,而且能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主体人格。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教师都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使课堂教学结构与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相一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内化知识,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外化为能力;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情景的设计,学生多种感官乃至全身心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活”起来,才能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

5.实施分层教学促进主动发展。

教师充分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有区别地设计和进行教学,并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使每个学生得到最佳发展。或者理解为,分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优、中、差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组织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测试,使各类学生都有学习兴趣,都有受益,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全面提高素质。

6.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优化心理环境,优化思维过程,优化信息反馈,优化教学效果和节奏。使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生动、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地传递给学生。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变结论为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觉的材料,促进思维活动,不断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7.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评价应该是:①灵活,回答不要太局限,只要合理,就应该肯定。②不仅要评价活动的结果,还要评价活动的过程。特别是对中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参与、主观能动性和良好的个性进行评价和鼓励。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激励功能。③变学生评价的客体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和结果不仅由教师评价,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或相互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