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跳出舒适区」的游戏?
我前两天写过,与其“跳出舒适区”,不如一点点“扩大舒适区”,做到稳扎稳打,从容不迫,否则一下子就跳进“恐慌区”,一旦做不到,就进退两难。
但是,但是有人在后台给我回复:我早些时候看到这篇文章就不写了,但是现在我已经跳出去了,回不去了。怎么破?
下图就是证据:
嗯,这篇文章是补充。在某些情况下,“扩大”舒适区是没有用的。对他们来说,他们必须跳出来玩。那什么情况需要用呢?
2.
先说一个三国的故事:
诸葛亮离开岐山开始进攻郭玮时,大将魏延曾提出一个战略方案:孔明用正规军出兵斜谷,派一个偏师奇袭子午谷。一旦成功,可以一举攻下长安,占据半壁江山。但是诸葛亮太危险,一旦没有全军覆没,就拒绝了魏延。
几百年后,我党解放战争中,朱德看到这段话,说诸葛亮糊涂了,要用魏延的策略。同时,粟裕还说:“在魏强舒威弱的时候,采取正面推动,怎么可能以弱胜强呢?”人们都说诸葛一生谨小慎微,但从军事角度来说,他不敢用奇兵,不会打仗。』
红军大佬们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三国时期蜀国太小,人少粮少,用太正常的道路复兴汉朝几乎不可能,必须采取奇袭才能成功。
讲历史故事没有真实感。再讲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现实故事。
曾经有一位老师在中国一所著名的大学教英语。90年代,他看到大家都可以在学校教英语赚外快,于是也兼职教英语。可惜很快就被学校知道了。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老师不知情的情况下,学校喇叭广播里传来了一条感人的消息:“老师受到开除公职处分。”晴天霹雳。
当然,最后的结局大家都能猜到。老师只好在校外开了一个英语培训学校,自己找教室和宿舍,自己招生,自己经营。这真是“跳出舒适区”,直接进入“恐慌区”。后来趁着留学潮的兴起,他活了过来,公司越做越大。
你知道他是谁,对吧?是于。
最后,再讲一个我身边的故事。
我的一个来访者2012来找我咨询。当时他是一家汽车租赁公司的小助理。当他坐在我面前时,他看起来像一个研究生。他讲述了自己的求职经历。学校不是好学校,所以他毕业后只能做助理,比如销售助理,生活比较低调。那次咨询我只给了一个座位,我也只是和他聊了一段时间,发现他营销头脑很好,很活跃。然后我说如果你想转行,可以转行做营销,但是也许你得给它一个喘息的机会。
这个案子结束后,我就不再跟踪了。
然而,2014年中期,他突然微信找我聊天。我很好奇他这两年的发展,于是马上约了喝茶。当我们再次见面时,他看起来有点自鸣得意。然后他给我讲了他这两年的经历:咨询没几个月,就立马转行做淘宝营销,期间学习了一些淘宝营销的技巧和方法。没想到他三个月就把一家淘宝店从零做到了月营业额几十万,之后他专注于电商营销。这两年不仅电商营销说了同样的话,还被各种中小企业邀请去做培训,还打算自己创业,专门做电商营销?
我为什么讲这三个故事?其实还是讲人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一下子“跳出来”“突击”。一个是无论你怎么“扩张”,眼前都有一个缺口。如果你不跳,你就会死。如果你跳下去,你可能会死,但你可能会活下来。这个时候,你就得用奇袭了。当年,孔明的思维是一次次“扩大舒适区”,机会失去了。还有一种就是你想好好“扩张”,但是环境逼着你跳。不管是跳下去还是死掉,余都被迫“跳出舒适区”。
其实在中国,很多年轻人都会面临这种困境。大专或专科毕业后,回到家乡,四五线城镇,在工厂找了一份简单的工作,或者被家里安排在镇上某事业单位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生活看似安逸,人生的突破从此卡住。即使有些人有“扩大舒适区”的想法,但大多数人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很大。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下,行动力会被迅速削弱。你会发现,在这样的环境下,上升通道极其狭窄。眼前有一道鸿沟,我们永远也到不了彼岸。
既然反正是死,不如死了算了。赌一把,你可能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3.
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想死,想跳出舒适区?他们把“恐慌区”变成“舒适区”的飞地,越玩越高,有的人赌一把就死了。你和你的小伙伴每人带了5000块钱,从四线小镇,一夜之间到了北上广深。三年后,你在大城市扎根,收入可观,但你的小伙伴半年后活不下去了,绝望地回家了。
举一个真实的故事来理解。
小红和小花从一个四线小镇来到北上广深的大城市。小红在大城市同学的帮助下去了一家物业公司做客服,赚4k;小华喜欢玩游戏,而且他刚看到一家游戏公司招了一个游戏客服,收入比3K还少,所以他决定去。半年后的结果是小红在这家物业公司做着一份不咸不淡的工作。相反,她开始后悔,还不如回家。而小花,几乎每天都呆在公司,看游戏文档,做策划说明,每天和游戏策划设计聊天学习,学习一些游戏里的UI设计。半年后我成为了运营主管,因为我非常了解这类游戏。收入马上就上来了。
有什么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心态。你的心态不等于你的行为。
请注意,你是来“跳出你的舒适区”的,这本身就是一场赌博。当你跳出来的时候,说明你进入了一个狭窄的巷子,或者说往前走,走过巷子,提升自己;要么回去,回到过去;这个时候往往没有第三条路。这场赌博需要你全押,把自己全押,把自己全押。我们要一遍又一遍的给自己洗脑。所有的压力都是纸老虎。我们学习时间短,可以很快掌握新知识,新领域,从而一死一BOSS,挂勋章。这个地方是我的“舒适区”。这样才有可能在“恐慌区”发展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地,属于自己的“舒适区”。
孙子在《孙子兵法》中说“死即战”,就是当你把自己置于“死”的境地时,你必须迅速作战,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活下来。在工作和生活中,这场“战争”当然不是与人作战,而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成长,以达到目的。那些把自己放在舒适区之外的人,往往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放在“死”的境界里,所以既然人来了(看了)然后选择了不能快速成长和快速学习的玩法,那就真的是“死”了。
那些以奇袭、绝地反击等等方式最终反击成功的人和事都是如此。余是这样,我的咨询客户也是这样,小华也是这样。
这就是奥巴纳的小红的区别。都因为没有办法慢慢扩张而选择了“跳出舒适区”的突破口,但小红的心态还是各种担忧,害怕很多工作自己做不了,钱少;然而小华却直奔主题。反正她去了一家快速成长的企业,把时间全部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以求快速突破,翻盘。
所以,把心态放入绝地反击的状态,选择一个有发展的立足点,跳出舒适区,说不定还能走出巷子,在恐慌区谋生,做出一个“舒适区”。
4.
这两篇关于舒适区的文章,正好让我想起了07年特别火的一部电视剧《奋斗》。
这部电影赢得了许多演员的喜爱,如、马伊俐和王,以至于许多人今天看到王时仍称她为“米莱”。
对我来说,打动我的不是这些明星,而是从美国回来的主人公的父亲,房地产老板“徐志森”。这个角色由台湾腔老戏骨张晨光饰演,有着深刻的管理思想。整部电视剧主要有六次,但每一次的语言都很惊艳,每一次都能给儿子的思维模式带来改变。有两次,和我写的相对应。英雄所见略同。
第一次:
徐志森教陆涛开车,这位老人也很大胆。他刚把自己的奥迪给了不会开车的儿子。结果还是出了点小意外。但在整个过程中,徐老师对儿子强调的是:“刹车”。“你看,不刹车就会失控,失控是最坏的情况,因为谁也不知道失控后会发生什么,开车是这样,做生意也是这样。在不了解周围情况的时候,还得随时刹车!”其实我们这些学车的都知道,刚学车的时候,教练也是强调“刹车”。这种思维不仅可以用在学车和做生意上,也可以用在个人成长和重要选择上。当你想“跳出舒适区”的时候,先停下来,看看有没有可能“扩大舒适区”,能不能制定一个计划。
第二次:
徐志森接手了陆涛去世后的所有项目,打算交给他的儿子继续。他说,“他也有一种在死胡同里行走的方式。我孤注一掷告诉你如何走出死胡同。说白了,当你真正打算“跳出舒适区”,进入“恐慌区”的时候,你必须拥有ALL IN的力量。
5.
另一方面,为什么作为读者,我们都喜欢听“跳出舒适区”的故事,喜欢听“咸鱼翻身”的故事,喜欢听“以弱胜强”的故事,因为这样的故事往往出人意料,里面有丰富的冲突和戏剧性。但是,其实这种故事并不多见,这里有太多的转述和点缀。即使这种故事真的出现,往往也不是因为外界的机遇,就是因为过去的积累。成功的大多还是韬光养晦,冷静观察,积累财富,有所作为。所以,不要被表面的故事所干扰。如果通读《孙子兵法》,你会发现孙武的战争观依然是:
1.尽量不打,做好充分准备;
2.即使有战争,也要打必胜的仗,打一开始就已经决定结果的仗;
3.如果真的不能再下危险棋了,再下危险棋就全押了。
这种战争观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个人成长和职业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