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对桌游规则的认知

象棋活动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参与,可以帮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与人相处,帮助孩子“去自我中心”,培养他们的规则感,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目前,在我们幼儿园,有一些特殊的游戏棋和自制的棋,在大班,也有一些五子棋,飞行棋和战斗棋。在承认和研究桌游价值的同时,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通过对儿童桌游的长期观察,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孩子:有的孩子对桌游规则认识不清,路径不明;大多数孩子求胜心切,违反规则;注意力容易分散。(2)教师:要求统一,忽视差异;要求太高,超出孩子的能力,渴望成功;比起情绪的培养,更注重技巧的掌握。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桌游的效果,阻碍了桌游的价值。

为了让桌游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在桌游开发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提供怎样的指导?

第一,老师要做孩子兴趣的引导者,棋谱解读的助手。

老师要做好孩子下棋的准备工作,比如讲解游戏的基本内容,包括棋谱、棋子、路线、规则等;在孩子掌握了棋谱和棋子的使用,具备了正确识别路线的能力,对规则有了基本的了解之后,老师就可以对孩子的游戏技巧进行适当的指导。

1.根据不同年龄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小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关注游戏过程,不关注结果,容易被外物吸引。因此,在自由游戏时间,在区域的角落里摆放各种类型的棋,让他们对“棋”(棋分、棋子、骰子等)进行初步的探索。)并激发孩子下棋的热情。当孩子感兴趣时,老师可以提供简化的象棋手册和骰子。

中班:经过小班训练,掌握了一定的点数和下棋规则。老师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增加难度,展示各种简单的故事棋,或者带一些简单的棋类手册,比如飞行棋,让他们根据兴趣自由选择。

大班:此时孩子已经掌握了下棋的基本技能。他们往往看重输赢的结果,为了赢而违规。所以老师的引导重点是让孩子的规则意识逐渐清晰,帮助他们认识到规则是大家必须遵守的,是不可以打破的。如果他们违反了规则,他们就不能顺利和公平地玩游戏。比如,老师可以让有下棋经验的孩子充当“小助手”和“监督者”,协助老师,帮助其他孩子按照规则有序地玩耍。

2.注意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指导。

在下棋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不同孩子的性格特点、能力倾向和孩子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提供适合孩子的棋。比如每个孩子的素养和思维水平都不一样。对于识字能力强的孩子,可以提供有文字讲解的棋,在下棋的过程中锻炼阅读能力;对于喜欢数字和图形的孩子,可以提供各种图形和图形的国际象棋。当然,各种棋类的提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孩子对一种棋类比较熟悉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弱点提供合适的棋类,让孩子感受不同种类的棋类游戏带来的不同刺激,享受其中的乐趣。

第二,教师应该是幼儿的情感支持者。

孩子自身经验有限,自我认知模糊,易受暗示,可塑性强。所以,老师要尊重孩子的自由选择,及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用微笑和表扬鼓励孩子。

面对数数困难的孩子,一旦老师发现他数对了,要及时表扬。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充分挖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让孩子展示特长,体验成功,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这也是桌游的价值所在。

第三,教师应该是儿童体验的促进者。

除了故事棋,还可以开展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自制棋,由儿童作为棋类手册的设计者和游戏的开发者。比如,老师和孩子可以在自制的棋谱中引入生活事件,用孩子的日常行为作为进退的标志,让孩子画出一些常见的行为,比如和孩子分享东西放在一个盒子里,扔纸片放在两个盒子里。象棋手册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孩子更能理解,对下棋有更高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行为规范。

每次棋赛结束后,老师都要给孩子充分的表现机会,让他们说说自己在下棋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如何解决...教师要注意倾听孩子的问题,引导孩子对每次出现的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寻求解决办法,让孩子通过讨论制定合适的游戏规则。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老师要鼓励和支持他们尝试,帮助他们总结和提高游戏体验。

教师只有在游戏中观察和发现每个孩子自己的“大纲”,才能更好地“隐性引导”,帮助孩子“跳跃”,真正起到“脚手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