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调皮的孩子?
很多家长被孩子的好玩困扰,或苦,或罚,或骂。用光《陶文五略》仍不尽如人意。这里介绍的“锦囊妙计”可能对年轻父母有所帮助。
1,合规
好玩是人的天性。日本学者用超声波图像观察到,人在母亲子宫里就有了最初的玩耍行为,有很多招数,比如挥手踢腿、玩脐带、吮吸手指、伸胳膊、眨眼等。出生后,玩玩具,玩游戏,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大自然提供了比母亲腹部广阔得多的玩耍空间。即使是成年人,好玩的天性也没有消失。8小时之外打牌下棋养鸟种花不就是这种天性的自然表现吗?成人和儿童的区别只在于主体意识和主动性的高度发展,他们的行为受家庭和社会责任的规范。孩子从来没有这种生理和心理的调节能力。两三岁的孩子除了玩还能干什么?而且,在这个年龄段玩耍,也是他们接触生活、认识世界、模仿人际交往的一种“学习”和“工作”的方式。入学后也是很好的紧张和放松的调节器。所以,理解和顺应孩子的贪玩心理,就是顺应生命初始阶段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过分压抑,把孩子变成“小大人”,有害无益。家长一定要明白这一点。
2.使用
目前不重视幼儿教育的家长大概不多,但是幼儿教育重视什么呢?怎么抓?不是每个人都知道。专家认为,孩子的本质是抓住“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点是把握孩子各种能力的临界年龄;还有一点,早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要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程序。给你一招:利用孩子好玩的心理,在玩中教会他们,事半功倍。比如婴儿期,你不想看,不想听,不想摸吗?好吧,就给他五颜六色的玩具,或者挂个鸟笼,或者放个鱼缸,让他看够听够,让他的视听和大脑器官接受声音、颜色、动作的良性刺激,加速感知的发展。孩子可以走路、跑步,带他们去野外跳蝴蝶、捉蜻蜓、吹蒲公英,让他们看得更高更远,听得越来越杂,教他们认识、描述、比较具体的事物,启发他们提出问题。做大一点,从简单到复杂做游戏,和朋友说话,和动物交朋友,促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等能力和心智的发展。大脑会在笑和跳中接收越来越广泛的“信息”,功能得到充分发展。比如看到一只鹅,可以给孩子背一首“鹅,鹅,鹅,向天歌”的唐诗。看到一只燕子,可以教孩子一首“小燕子,飞起来”的童谣,抓到一只蝴蝶,可以教孩子数数:“抓到L,抓到1。比起待在家里死记硬背,孩子当然更愿意接受这种在玩耍中灌输智力发展和初步文化知识的形式,而且效果也大得多。
3.限制
理解和顺应孩子的好玩心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必须辅以限制性措施。第一,时间限制。即使是在玩耍的摇篮,也要有一个大致的作息时间表,根据年龄特点安排一天的活动和每次活动的时间,中间插入动画片和故事,注重安静,避免过度劳累,绝不打乱吃饭睡觉等正常的生活节奏。尤其是三四岁以后,带文化知识的玩耍和学习要合理安排,避免相互影响。一些孩子沉迷于此,所以他们不能吃,喝或睡觉。对此,家长绝对不能让步,防止自己的玩心恶性膨胀,从“好”到“贪”。第二,活动强度的限制。强游戏往往过度消耗孩子的精力,降低孩子的免疫力,是生病的祸根。第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活动的比重要逐渐增加,直至达到以学习为主,游戏为辅的学前阶段,为学校生活做好心理准备。
4.感应
古语有云,“能言善辩”可以算是一个教子的座右铭。“跟”就是循序渐进,从婴儿期开始,一点一滴做起,绝不用简单粗暴的“快”的手段企图一蹴而就。“诱”即诱导,把孩子引诱到书本上,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逐渐转移到文化科学知识上,学习的兴趣强了,玩的兴趣自然就弱了。措施如下:一、在早教中,故事(图片、电影、电视等。)如“偷墙之光”等古今中外的优秀人物混在一起,以此为孩子们树立一个崇拜和模仿的榜样。其次,可以带大一点的孩子去参加成人颁奖、模范表彰会等。,接受荣誉的影响,激发上进心。第三,父母是孩子一生的“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有很强的引导力。如果你经常坐在麻将桌前强迫孩子学习,他会怎么想?孩子不“黑”,家长自己绝对不能“墨”。用爱读书、爱学习、爱进步的具体行动激励孩子,才是教孩子成才的上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儿童的死亡率在逐年下降,传染病和营养性疾病已经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儿童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2%-16%,儿童心理疾病发生率约为2%。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心理健康。记者采访了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邹主任认为,每个孩子既有共性,也有个体差异,不仅是生理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学生中,有一些发育障碍的孩子,如多动症、学习障碍、阿斯伯格综合症等,需要特殊教育。
2.捣蛋鬼更需要你的关心。
儿子成了班上的“捣蛋鬼”。
蔷蔷今年8岁,上小学二年级。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什么都半途而废,甚至打游戏。上课心不在焉,不断小动作,甚至擅自在教室里走动。他很冲动,一激动就手舞足蹈,忘乎所以。在学校里,经常和同学吵架或者打架,做事冲动不考虑后果,成绩总是不好。强势的家长经常被老师请到学校。父母为此特别苦恼和生气,强势的时候也挨打。
邹主任点评:属于多动症,针对这类孩子最基本的对策就是采取不同的个性化教育。首先要提高对孩子特点的认识。多动症的孩子有一些其他孩子没有的优点,比如精力极其充沛,敏感,适应新环境很快。其次,要注意让孩子有目的地“动”,家长要经常组织和参与孩子的活动,比如体育活动和一些安静的游戏。下棋和看电视或书是训练孩子安静的好方法。第三,提倡“赏识教育”,对孩子的努力多给予正面评价,不论结果如何,不应采取粗暴责骂、惩罚等措施。这样做只会加重症状,加重孩子的自卑、焦虑、孤独或抵触情绪。
倒着写字的孩子。
亮亮今年9岁。他是个学习努力的好孩子,但成绩总是在班里垫底。经常记不住讲课内容,写作业很慢。我读课文时经常漏词。写字时,我把“3”写成“或”,“时”写成“寸日”,“期”写成“月”。有时候我可以让他听数学题,但是我可以让他看同样的题,但是他不行。
邹主任点评:明的情况属于孩子特定的学习困难。他们的智力正常,但在学习技能上存在障碍,这种障碍来自于对相关信息理解和处理过程中的异常。这种障碍主要有三种: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和计算障碍。以阅读、书写、计算、拼音和运动功能的特殊障碍为特征,其中以阅读障碍最为常见。有的孩子在学习中可能语言能力特别强,但是计算能力特别差,计算从横变竖总是出错。这些孩子是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训练得到改善的,但是因为老师和家长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往往错过了纠正的最佳时机。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有很多负面评价,孩子往往严重缺乏自信,从而留下心理创伤。对于这样的孩子,首先要保护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其次,让他们参与相关能力的训练,家长和老师给予相应的课外辅导。
古怪的“焦点”儿童
肖鑫今年9岁,上四年级。她数学和语文成绩很好,但她极度自我。因为对恐龙的迷恋,他总是逼着同学听他讲恐龙,喋喋不休,无视他们的感受。在同学眼里,他是一个古怪的人,笨拙,不会交流。但他的机械记忆力很强,能记住几乎所有品牌汽车的标识,英语字母表只能背两遍,但行为举止很幼稚,总喜欢和比他小很多的孩子玩。他受不了老师的批评。面对老师的批评,他翻脸。
邹主任点评:这种孩子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因为行为问题,他们注定成为“焦点人物”。这类孩子智力正常或超常,但难以理解人际关系,兴趣特殊且僵化。他们无法感知他人的感受或自己的感受。
在帮助这类孩子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首先要了解孩子,帮助孩子摆脱刻板的行为模式,重新认识现实世界。教孩子说什么,怎么说。以更协商的语气征求孩子的意见,在允许的前提下尊重孩子的意见,对这些特殊的孩子采取“适应性”的性教育方式,让他们逐渐适应环境,行为问题或许可以避免。
三、“心理医生妈妈”的教学方法
方鑫是一个专门帮助别人的人。她的职业是心理治疗师,俗称“心理医生”。方鑫也是一个九岁男孩的母亲。无论是谈论他的事业还是他的儿子,方鑫都有说不完的话。记者问她,做心理医生对做妈妈是否也很有帮助?她这么说,是因为心理治疗师这个职业需要不断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成长,这是做好母亲的前提。
方鑫向记者讲述了“心理医生妈妈”的教学方法
一个母亲首先要给孩子安全感。
许多心理学家都在研究儿童早期的“依恋”。对母亲的依恋,其实是孩子的一种本能。当一个小生命作为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件事就是活着。刚出生的婴儿什么都不知道,他们需要依靠一些东西来生存。母亲是最重要的,母爱是最重要的。对于宝宝来说,妈妈的怀抱是最温暖最安全的,妈妈一定要把这种感觉给孩子。有了这种感觉,孩子就会有一个稳定的心理基础,所以一遇到事情就不会害怕和焦虑,让孩子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比如我家孩子,上幼儿园小学,适应很快,也没什么太大的,因为他从小就有安全感,对人有信任感。
这种安全感和信任感非常重要。如果一个母亲充满敌意和不信任,就会传染给她的孩子。比如很多人觉得我儿子很可爱,经常喜欢带他去玩。如果我不信任人,我会说,你别走,他会带你走的!当然,我不会说大家都没事,一点危险都没有。我会告诉我的孩子,这个世界上有坏人,但是坏人很少。我自己小时候的教育让我们觉得,世界上的人都是好人,你也应该是好人。长大了,知道了那些不好的事情,我很痛苦,觉得活着没意思。所以,我觉得那种教育是有失偏颇的。你要告诉你的孩子,好人有很多,坏人只有几个。当然,等他长大了,我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告诉别人,这很复杂。坏人有好的一面,好人也有坏的一面。不要激发他不好的一面。
爱能给孩子一种自我价值感
爱能给孩子自我价值感,这是让孩子愿意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基本的东西。有人认为孩子经常被表扬会有自信。我觉得接纳孩子比表扬孩子更重要。接受一个孩子意味着不管他是什么样的我都会接受你,而不是在你能为我挣得面子,让我开心的时候。孩子知道妈妈能接受一个完整的自己,他就自信了。
如果只是表扬,滥用表扬,问题也会产生。我儿子喜欢玩乐高积木。他的想象力很丰富,我和他爸爸什么都搭不上。非常好。有一次儿子带了一架大飞机,问妈妈:“我怎么坐的?”我说好,好。儿子说:“妈妈,你还没夸我呢!”“我突然意识到“表扬滥用”的问题滥用表扬会让孩子不注重活动本身带来的快乐,而是从别人的表扬中寻求满足。我意识到我滥用了赞美,就对他说:“看到你把这个大飞机坐得这么漂亮这么好,你开心吗?”而且在玩的过程中,你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想做那个,最后完成你的想法。你开心吗?”儿子说,“开心!”我说,“这是你的报酬!"
不要把批评变成情绪虐待
当然,教育孩子也需要批评,但不能一直批评。旧的批评会变成情感虐待,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孩子大了容易抑郁。如果父母总是批评孩子,那批评最终会成为孩子心中的小人。就算父母不批评,这个小人也会批评自己,总是对自己不满,不接受自己,变得特别自卑。所以我觉得批评要特别讲究。
我理解的批评,首先要把重点放在事上,而不是人。每次批评孩子,我都要告诉他,就是这个让妈妈不开心,但是妈妈永远爱你。我说你明白吗?他说,是的。第二,孩子不是生来就知道很多规则的。事实上,这个孩子不会知道这个规则,除非他犯了一个错误。你告诉他这是规则后,他就不会做了。举个例子,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孩子,老师说:你儿子带头喊,所有的孩子都疯了一样跟着你儿子,我们管不了。我特别信任幼儿园的老师。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但我也知道孩子是对的。为什么?因为我们一家人去郊区玩的时候,他爸爸开得很快,我们觉得很兴奋,在车上大喊大叫。他以为自己在幼儿园也能做到。后来我跟孩子说:“你可以在我们家,在爸爸的车上喊,但不是所有场合。你不知道这个规则吗?”他说:“是的!”那他会明白的。如果我们批评他是错误,他会觉得委屈。
还有一点就是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要发现他的优点。我儿子每天回家都喜欢先告诉我他有多少朵小红花。那天,他先跟我说他有七朵小红花,可是晚上他整理书包的时候,我发现他心事重重。他突然站起来说:“妈,其实今天批评的比表扬的多!””我说,“没事,没事,你叫我批评你什么?“他告诉我,第一,听广播的时候老师不在,班长看着我们,我就做了个小动作;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老师说下课后,我和同学聊天。我们通常聊天没有任何问题。我不知道老师今天为什么批评我们。我说:“妈妈真的不知道你是个会说话的孩子,这很好,说明你会说话,爱表达。但是时间不对。老师已经提醒我三次了,你在那里说话是不对的。“这样,我觉得在批评中,我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告诉他如何发扬这些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