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励志故事和事迹

名人励志故事和事迹(精选11)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总是要接触或使用事迹。按事迹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你写故事的时候一点头绪都没有?以下是我收集的名人励志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名人励志事迹1贝多芬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也是命运最糟糕的1。童年,贝多芬在泪水中成长。贫穷的家庭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让贝多芬变得严肃、孤僻、倔强、独立,内心有着强烈而深刻的感情。12岁开始作曲,14岁参加乐团演出并领取工资补贴家用。17岁那年,母亲病逝,家里只剩下两个弟弟,1妹妹和一个堕落的父亲。不久,贝多芬得了伤寒和天花,差一点死去。贝多芬简直成了苦难的象征,他的不幸是1个孩子无法承受的。然而,贝多芬活了下来。他如此热爱音乐,以至于离不开音乐。在他的作品中,有他生活的影子,充满了高尚的思想,透露着对人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他对美丽的大自然有无尽的感情。说贝多芬命运不好,不仅仅是指他悲惨的童年,事实上他最大的不幸是28岁时失聪。先是耳朵日夜响,然后听力越来越弱。他去野外散步,再也没有听到农夫的笛声。从此,他作为一个聋人过着孤独的生活,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与聋人的苦难作斗争中。

贝多芬活在世上,很少有人能理解他,唯一能安慰他的只有音乐。作曲时,他经常在嘴里咬一根细棍来感受钢琴的震动。他用听不见的声音诉说着对自然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他著名的《命运交响曲》是在完全失聪的状态下创作的,是贝多芬最杰出的作品。它的主题是反映人类与命运的斗争并最终战胜它。这也是他自己生活的写照。这是一个在第一乐章中连续出现的沉重而有力的音符。贝多芬说:“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坚信“音乐能激发人类的精神”。“顽强战斗,通过斗争取得胜利。”这一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在贝多芬的作品中。

1827年3月26日,1个雷雨之夜,这位音乐巨人离开了人世,年仅57岁。贝多芬的生活很悲惨。世界没有给他欢乐,他却为人类创造了欢乐。贝多芬身体虚弱,但他真的很强壮。

成语“程门·雪梨”家喻户晓。它来源于宋代理学家师洋在乐县求学的故事。

师洋从小就很聪明。他四岁进村读书,七岁写诗,八岁写诗,所以被称为神童。十五岁时学经史,九年西宁列秀才。他决心一生写一本书,并在许多地方讲课,很受欢迎。在国内,我一直在韩云寺和龟山书院学习和写作。

有一年,师洋在去浏阳做县令的路上,为了深造,不厌其烦地绕道洛阳,向程颐取经。一天,师洋和他的同学尤左对某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为了得到正确答案,他们去老师家求教。

现在是隆冬,天寒地冻,还有厚厚的云层。他们的旅程进行到一半,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凛冽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裹紧衣服,匆匆赶路。来到程一家,正巧老公坐在火炉边打坐养神。师洋不敢打扰老师,所以他们恭敬地站在门外,等着王先生醒来。

此时的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白衣。师洋的脚冻僵了,冻得直发抖,但他仍然恭恭敬敬地站着。过了很久,程颐醒来,从窗口发现师洋站在雪地里。他浑身是雪,脚下的雪有一英尺多厚。他迅速起身,招呼他们进屋。

后来,师洋领悟了程门·雪梨的真谛,东南学者称师洋为世界上的“程雪正宗”和“龟山先生”。从此,“程门·雪梨”的故事成了一个永远的尊师重教的美谈。

名人励志事迹3岳飞(公元1103-1142)出生于河南省汤阴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据说岳飞出生的那天晚上,恰巧有一只大鸟从屋顶飞过。他的父亲岳给他起名“费”,字“”。

岳飞的青春是在国家内忧外患中度过的。宋朝统治者沉湎于享乐;长期居住在中国东北的女真族崛起,建立了金政权。1127金攻陷汴京,北宋宣告灭亡。

这一年,岳飞刚刚24岁。这个强壮的年轻人,读过兵法,熟悉武功,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加入战场,为国报仇。招募“敢死队员”的消息传来,他报名参军了。在他上战场的前夕,他那深具正义感的母亲特意在他的背上纹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告诉他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英勇战斗一辈子,绝不留情。

参军后,岳飞一直坚守抗金最前线,英勇杀敌,挽救民族危亡。他领导的“岳家军”不畏强敌,独挡一面。他与金兵对峙六次,取得全部胜利。“岳家军”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而赵构则重用奴才主,派出黄千山、汪伯彦等代表。为了解救陷入敌占区军队的苦难同胞,把敌人赶出国门,岳飞不顾自己卑微的地位,上书皇帝赵构,坚决反对继续南逃,力劝赵构返回汴京,并率领六军北渡黄河,让将军们一心一意收复中原。奏书呈上后,、黄、王等投降派大为震怒。他们以“臣弟越权,不宜发言”的罪名,解除了岳飞的官职。隐居三个月后,岳飞抑制不住自己强烈的报国意志,前往河北路招募张索。岳飞慷慨陈词,决心报效国家,消灭敌人,恢复家园,以回报家乡。从此,岳飞在战场上抗金,越战越勇,“岳家军”的旗帜成为抗金实力的象征。金兵司令不得不惊讶:“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诸葛亮年轻时跟随隐居在襄阳南部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当公鸡在中午报晓三次时,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不太喜欢这个讲座。

后来他想了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在口袋里放几把小米。临近中午,他悄悄往窗外撒了一把小米。公鸡看到黄灿灿的小米,就懒得叫了,就啄。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了一把,直到把口袋里的小米撒完。

当公鸡在打鸣前吃完口袋里的小米时,水镜先生又多讲了一个小时,这让他老师的妈妈饿了。过了很久,他忍不住抱怨:怎么这么晚才拿到?中午过后才知道饿了!

你没听到公鸡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这里面一定有秘密。

第二天中午,她悄悄地来到院子里。就在花脖子公鸡要伸长脖子叫的时候,有人从书房窗户撒了一把小米。她走到他面前,仔细看了看这件事,然后悄悄地回家了。

这一天,水镜先生回来了,师娘笑着说,你还不如小诸葛做君子呢。所以她告诉水镜先生她刚刚看到的一切。

听了这话,水镜先生又大笑起来,认为诸葛亮真聪明,将来会是个天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名人励志故事和事迹5。身体残疾但意志坚定的霍金的励志故事。

霍金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研究物理学和天文学。十七岁时,他获得自然科学奖学金,顺利进入牛津大学。学士毕业后,他转到剑桥大学学习宇宙学。不久,他发现自己患上了卢格氏病,这种病会导致肌肉萎缩。起初,他打算放弃从事研究的理想,因为医生对疾病束手无策,但后来,疾病的恶化速度减缓,于是他重拾心情,克服一切困难,从挫折中站起来,勇敢面对这种不幸,继续沉迷于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他和彭罗斯证明了著名的奇点定理,并以1988获得了沃尔夫物理学奖。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不会随着时间减少。1973年,他发现黑洞辐射的温度与其质量成反比,即黑洞会因辐射而变小,但温度会上升,最终会爆炸消失。

上世纪80年代,他开始研究量子宇宙学。这时,他的动作出现了问题。后来因为肺炎做了气管穿刺手术,导致他不能再说话。现在他完全瘫痪了,必须依靠电动轮椅来代替双脚。他不仅要依靠电脑和语言合成器来说和写。

虽然大家都认为他很不幸,但他在科学上的成就是在他生病后获得的。他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战胜了病魔,创造了1的奇迹,也证明了残疾不是成功的障碍。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科研的热情值得年轻一代学习。

名人励志故事和事迹第六篇电报迷和报纸迷——坚持

爱迪生是世界上著名的发明大王。他发明了1000多种物品,如电灯、留声机和电影胶片机。

然而,爱迪生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过几年学。十二岁时,他去火车上卖报纸。如果他不能上学,他就自学。他非常热爱学习。他一边卖报,一边看报,抽时间研究,做实验。

爱迪生的父亲平时对家人很严格。他规定,每晚11点半前全家必须关灯睡觉。然而爱迪生卖完报纸回到家往往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回到家就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实验了。他怎么工作?这对于喜欢自己学习探索的爱迪生来说是无法承受的。于是他想了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让爸爸支持自己做实验。

有一天,爱迪生用铜线在树上架了一根线,直接接到好朋友家,把当天卖剩下的报纸和一台电报机留在了朋友家。当他晚上回家时,他的父亲想看报纸。爱迪生说今天的报纸卖完了。起初,他的父亲并不十分抱歉。为了引起父亲的兴趣,爱迪生开始谈论今天报纸的内容是多么新鲜有趣。遗憾的是他没有读它。爱迪生的父亲听他讲得如此生动,很想去看看。所以他问爱迪生是否能找到另一个。爱迪生说他的朋友嘉里还有一份,他可以用电报把报纸的内容发出去。这时候爱迪生的父亲看报纸上瘾了,就痛快地答应了他。

爱迪生的父亲看到儿子自制的电报机真的工作了,非常高兴。心想,这孩子不简单!从此,他再也没有停止过爱迪生晚上的电报实验。后来,爱迪生努力工作,终于成为一名世界上伟大的科学家。

名人励志事迹7克服残疾的巴伦伊——坚持

巴伦伊小时候因病致残,母亲心如刀割,但她强忍悲痛。她认为现在孩子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伦伊的病榻前,拉着他的手说:“儿子,妈妈相信你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勇敢的走在人生的道路上!好巴伦伊,你能答应你妈妈吗?”

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击中了巴伦伊的心。他扑进母亲的怀里,放声大哭。

从那以后,我妈一有空,就会给巴伦伊练习走路,做体操,经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我妈得了重感冒,她觉得一个母亲不仅要言传身教,还要以身作则。尽管高烧不退,她还是按计划下床帮助巴伦伊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她母亲的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了擦,咬紧牙关,帮助巴伦伊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残疾给巴伦伊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深深地教育了巴伦伊,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的严重打击。他学习努力,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伦伊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耳科学的研究中。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领奖台。

名人的励志故事和事迹8焦耳求知-学习。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热爱物理。他经常自己做一些关于电和热的实验。

有一年假期,焦耳和他的兄弟去郊区旅行。聪明好学的焦耳即使在玩的时候也不忘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到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悄悄地躲在他身后。他用伏特电池给马通电流,想试试动物被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受电击后狂跳,差点踢到弟弟。

虽然危险已经出现,但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心情。他和咯咯划到群山环绕的湖边,焦耳想在那里试试回声。他们把火枪装满火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一条长长的火焰从枪口喷出,烧到了焦耳的眉毛,差点把弟弟吓到湖里。

此时,天空布满了厚厚的云层,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都要过很久才能听到雷声。发生了什么事?

焦耳没有避雨,拖着弟弟爬上一座小山,用怀表仔细记录闪电和打雷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恨不得把自己做过的实验都告诉老师,向老师求教。

老师对着好学好奇的焦耳笑了笑,耐心地向他解释:“光的速度和和谐是不一样的。光速快,音速慢,所以人们总想先看到闪电再听到雷声,但实际上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恍然大悟。从那以后,他更加着迷于学习科学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仔细的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的力学等效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9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只好在裁缝店当学徒。在裁缝店里,小高尔基尽量一边工作一边看书。老板订了一份俄文报纸,小高尔基趁老板不在的时候偷偷看。

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了一本小说,晚上老板睡着后,他在月光下,在窗前津津有味地读着。过了一会儿,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小高尔基情绪很激动。他怎么能停下来?他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观察。过了一会儿,老板醒了。当他看到小高尔基在油灯下读一本厚厚的书时,不禁生气地说:“你在看什么?你快把我的灯油用光了!”老板娘也醒了,像母狼一样扑向并殴打小高尔基。

小高尔基再也受不了了。他一言不发,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裁缝店。小戈尔背着包来到伏尔加河。他看着波光粼粼的伏尔加河,心里有些难过,但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为他在一艘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胖厨师,开始为胖厨师洗碗。更让小高尔基惊讶的是,胖厨师是个书迷。他有一箱子书,愿意让小高尔基随便看。小高尔基很开心。一有空闲,他就如饥似渴地看书,有时还会和胖厨师聊书中的各种问题。

小高尔基边读书边思考,从大量的书籍中学到了很多人间道理。大量的阅读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最终使他成为苏联的大作家。

10重耳,名人励志故事,春秋五霸之一。43岁时被诬陷,被迫逃离晋国,在国外流亡了19年。此后,他在秦穆公的帮助下结束了流亡生活,回到中国夺取政权。重耳即位后,赏赐跟随他流亡的文武大臣官衔,封功勋大的封地,封功勋小的封号,但偏偏忘了一个人,就是介子推。在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跟随重耳。当重耳在流放地经过卫国时,他饿得受不了,也找不到吃的东西。于是解推不情愿地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熬汤。重耳怎么会忘记这样一位伟人呢?

原来介子推和重耳回到晋国都城江都后,只见过重耳一次。后来生病在家,编草鞋,伺候母亲。当重耳举起英雄时,其他人整天缠着重耳要奖赏,但介子推走了。他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建议他去见已经成为君主的重耳。介休讨厌追求成功,他对他的母亲说:“晋文公的提升是上天的意思。现在有些人争权夺利,真是无耻。不敢贪自己的成绩。我不想当官,也不想谋利。我去看他干什么?”我愿意织一辈子草鞋,养活我妈。看到儿子坚决的态度和高尚的品格,母亲没有再说什么。母子俩商量了一下,介休背着老母亲去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发誓要隐居终生,再也不出来。

后来,重耳想起介子推,派人去四处看看。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后,亲自带人到绵山寻找。很多人找了好几天,都没有发现踪迹。因此,有人建议释放火烧山来诱导介子。重耳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释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和他妈一直没出来。大火被扑灭后,人们发现他们母子死在一棵大树下。重耳非常难过。他下令在绵山为介休建庙,并颁布法令,把绵山田里收来的钱和粮食全部作为介休的祭品。

名人励志事迹11商鞅变法故事

齐威王称帝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怕他三分,纷纷前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来。原来秦国当时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中原各国称其为“徐希”,视其为野蛮民族,看不起它,很少与它接触,偶尔派兵入侵它的土地。

周宪国王第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觉得秦国在国外受强邻压迫,内部又有贵族专横,日子很不好过。他决心努力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为了寻求改革的人才,下了一道命令:“谁有使秦富强的好办法,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要任命为大官,分土地。”不久,一个名叫魏阳(yāng)的年轻人从魏国被招募到秦国。

魏阳,姓公孙,原是魏国没落贵族,所以大家都叫他魏阳。看到魏太弱,不能施展才华,就去了魏国,长期客串,没有得到重用。正当魏阳沮丧的时候,他突然听到秦孝公在招募人才。他决定离开魏国去秦国。

魏阳到了秦国,经托人介绍,认识了萧公。魏阳把他的富国强兵的理论和方法告诉了萧公。他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就必须重视农业生产,使人民有饭吃,有衣穿,军队有草吃;要训练好军队,使之在马庄强大起来;也要分清奖惩。应该鼓励和奖励那些庄稼很多、勇敢善战的农民,惩罚那些生产不好、怕死于战争的农民。我真能做到这一点,国家并不富强。”

小龚听得津津有味,连饭都忘了吃。两人聊了几天国事,非常投机。最后,萧公决定改革旧制度,实行魏阳提出的新法。

消息一传开,所有的贵族大臣都一起反对。很多大臣都劝萧公谨慎,不要听魏阳的话。在他心里,小龚非常赞成魏阳的主张。他觉得秦国不改法不可能富强,但是看到这么多人反对,他也不好意思,就把很多大臣召集起来,让他们辩论。一位名叫甘龙的部长首先发言。他说:“现行制度是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官员舒服,老百姓习惯。改不了!换了就乱了!”其他部长也说:“新法律是胡说八道”、“谬论”。“旧法旧礼不能改!”魏阳理直气壮地反驳他们说:“你们老是讲什么古法旧礼。这能使国家富强吗?”自古以来,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律和仪式。只要对国家有好处,改古法旧礼有什么不好?墨守成规只能亡国!"

从古至今,魏阳引用大量事实来说明变法的必要性,把那些大臣驳得哑口无言。萧公听他说得一清二楚,反驳了所有反对变法的大臣。他很高兴,对魏阳说:“王老师说得对,新法必须执行!”此后,他拜魏阳为左书长(古代官名),授予他执行新法的权力,并告诉他迅速制定改革计划。他还宣布,谁再反对变法,就以淮河之罪论处。这样,那些大臣就不敢回话了。

魏阳很快就制定出了改革计划。小龚完全同意。魏阳怕新法没有威信,百姓不信,就想了个办法。他叫人在都城南门竖了一根三十尺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告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给他十两黄金。”很快,树林里就围满了人。

大家心里不停地嘀咕:这块木头顶多百斤重,扛几里地也不难。怎么能给这么多黄金呢?也许有个陷阱。结果没人敢扛。见没人扛,魏阳把悬赏金提高到五十金。这样一来,人们就更糊涂了,弄不清楚这个新上任的左书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时,我看见一个粗壮的男人从人群中分开,走上前说:“我试试。”拿起木头就走。许多观众好奇地跟在后面,直到他们到达北门。我看见新的常在那里等着。他称赞大汉说:“嗯,你是一个好公民,可以信任并执行我的命令。”然后他给了他准备好的五十枚金牌。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说:“左夫人说话算数,他的命令不是说说而已!”

周宪十三年(公元前356年),颁布了新的《渭阳敕令》。主要内容有:

第一,加强治安。老百姓以坐在一起的方式组织起来,五家为“一吴”,十家为“一士”,互相保障,互相监督。一家犯罪,九家要举报,否则十家一起定罪。举报坏人和杀敌一样奖励,窝藏坏人和向敌人投降一样惩罚。出门一定要带证件,没有证件不准留宿。

第二,鼓励发展生产。努力生产,对粮食、丝绸贡献大的人,可以免服一次劳役;那些偷懒弃农经商的人,连同他们的妻儿,都是官奴。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以上的儿子,长大后就要分头纳税,否则一个人要交两次税。

第三,奖励杀敌有功。官阶的大小是以战功的多少为依据的。有重大贡献的人会被封很高的爵位,车、衣、田、房、婢的奖励也要看贡献的大小;没有军功的人即使有钱也无法过上奢华的生活,甚至贵族也只能享受平民待遇。

新法律刚一实施就遇到了巨大的阻力。那些贵族皇族除非出征立功,否则不能做官封爵,只能享受平民待遇,失去了过去的许多特权;练完坐在一起,就不能为所欲为了。因此,每个人都疯狂地攻击新法,更不用说保守势力的代表甘龙了。在他们的鼓动下,连王子都出来反对。魏阳罢官甘龙,但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便处罚。魏阳去找秦孝公,对他说:“新法无法实施,主要是高层有人反对。”萧公曰:“谁反对,谁受罚。”魏阳说太子反对,故意犯法。孝文既生气又尴尬,没有言语。魏阳说:“当然不能判太子有罪,但是新法如果可以随意违反,以后就不能执行了。”萧公问:“我该怎么办?”魏阳说:“太子犯法,是他的老师唆使的。他们应该受到惩罚。”小龚同意了。就这样,太子的老师公子钱被割掉了鼻子,公孙贾被刺中了脸。看到小龚和魏阳如此坚决,大家都不敢反对新法。

几年后,秦变得强大了。因为新法规定增产者可以免除一家的劳动,人民专心种田,积极耕织,使生产得到很大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因为新法规定杀敌立功的士兵可以晋升,都是英勇作战。人们非常高兴。看到魏阳新法成效显著,萧公提拔他为大良藻(当时一个大官的名字)。发兵攻打魏。以前很强的魏,到这个时候已经弱了。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连首都安邑都被秦军攻占了,魏只好和秦国讲和。魏阳凯旋而归,随后,一项新的法律在中国进一步实施。主要内容有:将都城由永城(永,今陕西凤翔县)东迁至咸阳,以利于其向中原发展;把全国分成31个郡,中央直接任命县令贤成治理,不称职的县官受处分;废除“矿田”制度,鼓励开荒,允许自由卖地;统一计量等。这些都是发展生产的有力措施,对于巩固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起了很大的作用。新法实施十年后,秦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国家。纣王派人给萧公带了礼物,封他为“方伯”(一个诸侯的首领)。中原各国都来向他道贺,对这个新兴的大国格外尊重。

秦孝公非常高兴。后来商、禹周边十五个镇,都给了魏阳作为奖励。从此,人们称魏阳为商鞅。

几年后,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为秦惠文王。惠文王曾经反对商鞅的新法。商鞅给他定罪,给他的老师判刑,所以他一直怀恨在心。眼下,他一当上君主,过去反对商鞅的人又得势了。他们串通一气,捏造罪名,硬说商鞅图谋造反。惠文王抓住他,把他处死了。商鞅虽然死了,但他推行的新法已经在秦国生根发芽,再也无法改变。他的变法为秦国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