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资本大鳄“中植”在地产圈魅影中徘徊。

有业内人士说,解志坤的志向是做中国的巴菲特——不仅要让自己的投资成功,还要带领其他人包括投资人成功。在强金融监管时代,如何面对“中直系”的万亿金融帝国?

“中国植物系统”从未停止跑马圈地。

6月165438+10月17日,青岛中植田萍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抛出一纸134亿元拿下崂山区约90亩商住地块的公告,再次让低调隐身的“中植系”浮出水面。

与以往定增合作不同的是,此次拿地是中植集团首次以个人身份进入房地产市场,也是其承诺将金融业搬到崂山区以获得这三块土地开发的前提条件。

这并不是中植集团第一次与青岛结缘,因为崂山区是青岛国家财富管理与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区域,中植集团董事局主席解志坤将财富管理行业的未来发展空间投资在青岛,这也是中植集团优化战略布局的首选。

今年3月20日,中植集团与崂山区政府达成战略合作,旗下恒天财富、大唐财富、新湖财富、高盛财富、中融汇鑫期货四家财富公司将落户崂山区,与崂山区开展全方位合作,打造“中国首家财富管理中心”。

截至目前,中植集团在青岛累计投资6543.8+005亿元,持续投资规模47亿元。合作范围涵盖青岛王瑾、海立威等股权投资项目,青岛(姜山)基金小镇项目及各类房地产项目。

与崂山区的合作只是“中国植物系统”投资版图下的一小块。在资本市场近30年的风风雨雨中,“中国植物系”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过去几年,在解志坤的掌控下,熟悉资本运作的“中植系”对国内金融和资本的敏感领域,尤其是a股二级市场,都了如指掌。多次依靠借壳重组、转让等“套路”频繁进出各类上市公司。在打造万亿美元帝国的同时,也踩了很多雷区,遇到了金融监管。

低调神秘小康毛阿敏老公...这是外界对解志坤的直观感受,却难以窥见“中国植物系统”的真实内部运作。

地产圈“中间厂制”的幻影

相比安邦的接管,HNA的万亿帝国“缺血”,“明日系”变卖资产还贷,“中植系”一直在暗中扩张,近年来逐渐活跃,成为多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

通过资本市场的一系列争斗,我们不难发现,“中植”正在巧妙地运用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主要通过定增和二级市场收购上市公司,参与上市公司资本运作获取更多股权或现金,进一步与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合作,进而抬高股价,再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减持套现,获取巨额投资收益。

一位金融圈业内人士提到,中植集团和中融信托利用“PE+上市公司”的模式,围绕多家上市公司进行博弈,获得了不菲的收益。有的甚至在进入公司后很快就寻求退出,过去的成绩大多集中在二级市场。乐视网、康美药业、洪钟、长生生物、康得新、东方园林等“大雷股”和“中植”几乎都不在,但同时也在宝德、康生、超华科技赚了不少钱。

“中植系”在房地产行业的动作很多,是很多房企背后的“金主”。

33.12亿元接手烂尾楼洪钟大厦后,又斥资65.438+02亿元收购北工大体育项目。黄婷国际的掌门人郑康浩卖掉了20%的股份来助阵,终于找到了外援康顺生的来源。正是“众志派”和“众志派”掌门人解志坤为凯撒提供了支持,使其很快复活。在资本市场“畅游”的中国恒大,也有“中植系”的身影作为资金来源,旗下中融信托也一直是恒大的铁杆合作伙伴。

资本与地产的博弈,“中植系”向来不陌生。中融信托是其枢纽和芯片,承担着原始资本融资的重要责任。

最近的一次是10年底和世纪佳缘国际在浙江嘉兴拍地。自去年佳缘国际携手“中植系”在嘉兴首次抢滩土地市场以来,双方多次合作,佳缘国际持股60%,中植系持股40%。

在“中植系”买下北京工体三号公寓的同时,合伙人的名字中提到了世茂的名字。2020年4月26日,“中植系”投资平台海盛荣披露,收购北京市东城区工人体育场西路公寓项目(北京工人体育场3号公寓),以40%股权引入世茂集团合作。坊间盛传,世茂是地产圈“中植系”最大的合作伙伴,通过中植创信投资的平台,以50:50的股权比例与世茂成立了多家公司。

其次是凯撒。2017年9月,凯撒复牌半年后,凯撒掌门人郭英成以“中植系”引进外援换取项目收益,其子公司中海荣盛以设立35亿元基金的方式收购凯撒深圳南门墩城市更新项目51%股权。据中智介绍,深圳是投资者不想错过的“宝地”。

当时如果以63.3万平米的价格,单价4万,项目可售价值超过250亿。对凯撒来说,引入资本意味着牺牲项目未来部分的利润,但“中植系”却开疆拓土了。

华东某房企高管表示,“中植系”在房地产行业的投资相对单一,不谋求上市房企的控制权,很少过度干预企业经营,多扮演财务投资人的角色,但其资金成本并不低,相对而言,“中植系”并没有那么强势。

这也可能是解志坤的战术。从以往的操纵行为来看,他并没有直接持有旗下上市公司的股份。通过多层股权结构设计,他的股权变得隐蔽而分散,外界很难窥探到“中植”的全貌。

席卷资本市场

解志坤到底是谁?「中间植物系统」的由来是什么?

很长一段时间,解志坤和他的“中生植物”都是传奇。“著名歌手毛阿敏的丈夫”、“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的哥哥”...解志坤被一个个贴上标签,各种猜测和传言也持续了很多年,但他始终没有回应。

坊间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解志坤只是黑龙江省伊春市五营区印刷厂的一名工人。当时印刷厂亏损,解志坤因为能力突出,被任命为厂长并承包。在解志坤的带领下,五营区印刷厂的经营有了很大的起色。后来下海经商,寻找各种赚钱途径,先后开了面条厂、服装厂、储木厂、水泥厂、农场,收购五营区国有不良资产。从65438到0995,他在宜春市建了一个迷你版的中植集团。

随后展开并购,涉足房地产开发、实业投资、矿业投资、公路、水利等诸多领域,“中国植物体系”逐渐成型。

最关键的转折点是2002年,“中植系”入主中融信托,依托这一平台逐步进入金融领域,完成了从实业到“全牌照”金控帝国的转型。

到2014年末,“中植系”已经编织了一张巨大的资金网络,跻身中南重工、兴业矿业、上海电气等十余家上市公司的前十大股东。a股市场已披露50余家以“中智”进行资本运作的企业案例,如TCL集团、福田汽车、杜佳科技、梅格、金叶珠宝等,而且他们的业务范围已经覆盖了金融、地产、汽车、文化、环保、农业、影视等多个行业,总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万亿。

多年来,“中植系”在国内a股市场驰骋,完成了一系列极其细致、激进的资本运作。

《投资者报》曾说,这个庞大的企业集团,股权结构极其复杂,难以看透,空壳公司被利用又被抛弃,资本运作令人眼花缭乱,“中直系”成员合作紧密,但在规避法律意义上的控制关系、切断资金链危机等方面设计巧妙、老练,使其在规则边缘游刃有余。

据中植内部人士透露,解志坤的志向是做中国的巴菲特——不仅要让自己的投资成功,还要带领其他人包括投资人成功。

与之匹配的是解志坤控制的一系列金融机构,支撑着“中国植物系”的资本版图扩张。公开资料显示,解志坤直接拥有或控制5%及以上股权的公司有中融信托、中融基金、中融期货、横琴人寿、恒邦财险等。其中,持股32.99%的中融信托是核心。就连现任中融信托董事长刘洋也是解志坤的侄子。但现在这个“中植系”深陷ST股,累计亏损已经超过10亿元。

“PE+上市公司”的投资模式一旦被发挥到极致,很难说过去的投资方式适用于每一个投资标的。比如去年a股被曝业绩造假的康得新,作为康得新第二大股东的中植系估计亏损约50亿元。此外,“中植线”还踩过连续30个涨停的ST天马、造假疫苗的ST长生等公司。

在房地产行业,“中植系”也善用复杂的资本运作。除了世茂、凯撒、黄婷国际,我们还与大名城、万通地产、蓝光发展等上市房企有着密切的联系。

2016年4月,大名城以25亿元收购中植公司100%股权,形成商誉1652万元。中植集团为公司2016至2019的承诺履约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公告发布后一个月内,“中植系”旗下子公司在二级市场上斥资20亿元增持大名城股份,形成更紧密的合作。

某P2P金融公司高管认为,这是产融结合。“中植系”先花20亿增持名城,本质上相当于资产换股权。当时双方应该都有打造金融地图的想法。

结果两年后,大名城宣布拟以25亿元将亏损严重的中程租赁转售给“中植系”旗下的公司。双方约定25亿元转让款分五期支付,最后一笔交易中“中植系”违约。

买卖是什么游戏?“中植系”拿不出5亿。是因为资金短缺还是其他原因?市场上质疑声不断。

类似的故事也发生在万通地产身上。2065438+2007 65438+24 10月,万通地产发布公告称,中融丁鑫直接或间接持有的股份不超过万通控股总股本的35%。中融丁鑫是中融信托的子公司,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自然是“中植系”。不出意外的话,5个月后,万通地产又斥资5亿元购买了中融丁鑫子公司中融郭芙100%股权,账面价值形成商誉4.82亿元。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私募人士认为,这就像一个“归属家族”的游戏,重点是资产炒作。一般情况下,只要“中植系”主动出击,上市公司就会配合,买卖双方都会获利。如果遇到不配合的公司,“中植系”还可以通过债务等方式将其放到拍卖台上,最终实现控股。“中植”在金融圈一直有“千年两股东”的传说。

其实这些都是“中国植物系统”使用的金字塔式的运作方式。它就像一列高速行驶的资本列车,其投资风格和套利路径令人惊讶。虽然隐秘低调,但“中植系”还是进入了监管视野,罚款、内幕交易、违约接踵而至。一个万亿级的金融帝国,终将面临强金融监管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