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以前中国的父母很重视“法”,就是给孩子立规矩,严格要求。现在有些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强调“自我”,一味的给孩子自主权和自由,放养,以为只要顺其自然,孩子就能很好的成长。
这两个极端都很片面。如果只强调“法”,很容易让孩子不开心,产生逆反心理。同时,由于大人主动,孩子被动,孩子在大人的监督和控制下行动,实际上只是失去了锻炼自律能力的机会。一旦离开了大人的监督,有的孩子因为惯性和顺从,还能继续表现的很好;有些孩子因为压抑太久或者叛逆,需要更多的放松来平衡。所以很多时候这样的管教可能只是培养了孩子的忍耐力、专注力和应变能力,而没有培养出真正的自律能力。
而过分强调给孩子自由,对孩子大手大脚,结果似乎更糟。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有过类似的教训。
曾经,美国妈妈给孩子上早教课,让孩子像我们一样学习语文和数学知识。在很多地方,5岁的孩子为了进入优质的私立小学或者资优班,不得不参加智商甚至情商测试。我听说过,30个月大的孩子为了考个好幼儿园,要考智商。为了通过这些考试,妈妈们用各种早教课程和学习软件武装宝宝,让他们忙个不停。周末带孩子上早教班,是我们熟悉的景象。
后来大家发现孩子压力太大,不开心,就提出让孩子自由,让他们什么都不学,只管玩,去找乐子。
时至今日,在我们宣扬“爱与自由”的同时,西方学前教育工作者也在反思。一位英国专家说,现在这么多孩子被诊断为多动症,有些只是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有机会学习如何自律!
美国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心理学教授黛博拉·莱昂(Deborah Leon)和埃琳娜·波佐娃(Elena Pozova)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开发了一套学前教育课程,名为“头脑的工具”(Tools of the Mind),重点培养儿童的自律和其他“执行功能”。这个课程在一些幼儿园实践过,效果很惊人。在幼儿园的班级里,心智工具班的孩子们表现得积极有序,就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实施一年后,传统教学法的孩子在全国学业成就考试中只有一半能达到“熟练”的水平,而有心智工具的孩子有97%达到了“熟练”的水平,平均分比整个学区的平均分高出20多分,尽管很多孩子来自贫困家庭或者母语不是英语的家庭!
这门课的效果如此之好,学者们根本无法进行对比研究:因为幼儿园园长认为,剥夺对照组孩子的这种教育是不人道的!
其他研究也表明,自控力比智商更能预测未来的学习成绩。其中一项研究的结果是,智力和自制力高于平均水平的孩子数学成绩好的可能性是那些智商高的孩子的三倍!
这些研究让我想起了多年前在英语课本上看到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人员给一些四岁的孩子每人一个苹果,然后告诉他们,如果你能忍着不吃这个苹果,稍后你会得到另一个作为奖励。研究员不在的时候,有的孩子忍不住吃,有的孩子忍不住吃。几年后,实验者对这些长大成人的孩子做了跟踪调查,发现能忍不吃的孩子,无论是在工作上还是其他方面,成绩都比较高,情商也比较高,而不能忍,不能克制自己的孩子,他们的人生命运就没那么乐观了。
自律,自控,而不是智商,会决定孩子学业乃至人生的成功与快乐。
对我们来说,这似乎不是什么新闻,但对于崇尚自由的美国人来说,这却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这些品质,如“克己复礼”、“天理直气壮,灭人欲”...“消灭”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是在强调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欲望,是古代君子的一大特点。以前有一首歌叫《跟着感觉走》,之所以这么红,是因为它一点点颠覆了传统观念,人们享受着这种观念的解放。
美国文化非常不同。他们几乎鼓励冲动和张扬,鼓励一个人听从自己的直觉、冲动和欲望。如果美国年轻人说另一个人是“自发的”,意思是这个人跟着感觉走,做自己想做的事,经常行为不可预测,那么这通常是一种褒义词的描述,是一种讨人喜欢的性格。
现在很多人都比较西化,对孩子的看法往往也差不多。有时候人们会觉得一个能忍住冲动的孩子太成熟不像孩子,而那些鲁莽放肆的孩子则被认为幼稚、活泼、有潜力。
现在这些研究提醒我们不要过度,要回归传统,更加注重自我控制和自律。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在我看来,狭义的自律指的是自制力,即克制冲动去做某件事或让自己做某件自己不喜欢的事的能力。广义的自律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自我评价能力,制定计划并监督执行的能力等等,相当于自我管理能力。这不仅需要简单的自制力,还需要其他复杂的认知能力。
你是如何做到狭义上的自律、自制力、自控力的?
我们可以考虑一下我们的情况。我们成年人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欲望和冲动的?是什么让自律成为可能和现实?
我觉得这里的关键不在于我们有多宽容,而在于我们有多自觉,多主动,我们主观上认为这种控制和忍耐有多可贵,也就是我们自律的动力有多强。
举个所有妈妈都经历过的例子:我们都有过买衣服的冲动,有时候这种冲动会变得很强烈,变得不那么理性。我们如何克制消费的冲动?女人想了很多办法,但无论如何都会有波动和反复。情绪一波动,买衣服的冲动就起来了。但是,很多妈妈一有了孩子,这种买衣服的冲动一下子就下降了很多。我觉得这可以形象地说明,忍耐的力量是有限的,是不可靠的,自律的动力才是更关键的因素。当我们少买衣服的动机变得足够强烈,那么这种克制就变得容易了。
同理,认同“礼”、“天理”的价值观,就更容易做到“克己复礼”、“天理灭人欲”。
这一点在理论上也可以找到。神经学家发现,积极的大脑可以更好地工作,更快地传递信息。内在动机对于提供注意力和自我控制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传统的重视耐心和克制的方法培养孩子,有时候效果并不好。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在这种训练中,孩子缺乏自觉性和强烈的动机。当一个孩子被迫忍耐和克制时,他是不自律的。那就是说我们不买衣服只是因为口袋里的钱不够,我们的心还是连着购物或者逛网店。一旦条件变了,我们有钱了,我们还是会去购物。
要培养自律,关键是要让孩子自觉主动地克制自己的冲动。当一个孩子不依赖大人的监督,自觉约束自己的时候,他就是在修炼自律。
很多家长看到这里大概会疑惑:天啊,是让孩子自觉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还是主动不做自己喜欢的事?这可能吗?
是的,这很难,因为这对我们成年人,更不用说的孩子来说很难。这也是这次培训有意义的原因。
回想一下,我们的孩子有过这样的情况吗?
我记得我女儿的一件小事。孩子们非常喜欢冷饮。有一次,我给女儿拿出一大盒哈密瓜味的冰淇淋,我奶奶一看到就吓坏了,生怕自己的饥饿感被一扫而光。这件事对我来说也很有挑战性,我知道不会有好结果。最后硬抢的效果不会好,还是要哭的。我想尝试一种新方法。
在我拿出冰淇淋之前,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比如太冷了,我的胃会冻起来,会生气...那我就跟她说我给你,前提是你一小口一小口的吃,不能吃太多。最后你自己完成,自己盖好,给我。如果你能这样吃,以后你不要,我总会给你。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以后就别想吃冰淇淋了。她假装认真地点点头,答应了一声。
一开始很惊险。她想多吃点,但是很难冻住。她一次刮不了多少,也吃不下。她都快急死了。我走开了,没有看。她见没人管,就像刮水泥一样慢慢刮。过了一会儿,我过来提醒她,她怕我抢她,赶紧护着她。过了一会儿,我又提醒了她规则。她也吃了一点,看到我没抢她,就放松了。我趁机提了点别的有趣的事来吸引她做。她动心的时候,我说我自己来盖盖子,她就盖了。我夸了她一句,捡起来迅速逃离现场。她舔了舔勺子有点没吃完,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就这样,第一次成功结束。
后来有时候她不要,我就在合适的时候主动给她拿。有了信任,她每次都能控制住,按规定吃,最后自己吃完。
在这种情况下,她的动力就是以后能获得更多吃冰淇淋的机会。她也知道一次不能吃太多。相比之下,这种长期供应更有价值,所以这种动力大到足以让她克制自己。
而你每经历一次这样有自律经验的小事,孩子的自律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如果最后大人强行把雪糕拿走,相比纵容,孩子的自制力会得到锻炼。他会知道有些事情是必须停止的,但是效果不如自觉去做。
当然,这种训练要在孩子懂事后进行。对于一岁左右年龄太小的孩子,不需要过多解释他们不应该做什么。就说个实话然后和平的把东西拿走或者把孩子带走。
所以我的结论是,让孩子自觉约束自己的关键是给他们提供有意义的动机。
我们教育孩子,常说,只有这样,你才能做你想做的事。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要仔细分析我们提出的结果对孩子是否有意义,是否有价值。这个结果对他重要吗?是他非常在意的事情吗?很多时候,如果对这种教训充耳不闻,那就不要抱怨孩子不好,而要怪自己不了解孩子,不知道他的价值排名是什么。
我们要知道孩子真正在乎的是什么,然后想办法把这个事情和你想让他做的事情捆绑起来,形成因果关系。当然,关系越自然合理越好,最好能有建设性。这样,我们给他提供了一个强烈的自律动机。
比如对于青少年来说,成绩好,学校好,将来工作好,不一定能打动他们的动机,但是独立感,自主性,在同学中的地位,名誉,归属感,认同感,对自己能力的成就感,可能都是他非常在意的东西。当然,孩子的价值观不一定正确,需要我们去引导,不能盲目迁就。但我们总能找到一个既不误导也不有效的动机。
有时候,当我想强迫女儿做一件事,比如把她喜欢的东西收起来,如果她真的不听,我会很强烈地说,要么我抢,要么你自己拿。她一般都会选择自己接受,因为无论如何都要接受,自己去做,获得一份自主权!
总之,孩子要自律,给孩子一个有吸引力的动机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执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证给他亲自动手的机会。如果孩子能有机会自己制定计划,自己选择,自己监督,自己评价,自己总结反思自己的改正,那么孩子就锻炼了自己广义上的自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不必时时监控,但要偶尔检查,掌握情况,适当帮助和引导。
最后,我回过头来详细介绍一下前面提到的美国的“心智工具”项目。我认为这对许多幼儿的父母来说是非常有用的。自律最好在幼儿时期培养,如果孩子年龄大了,任性了,就更难了。而训练孩子自觉克制自己,真的是需要方法和技巧的。
孩子如何主动克制自己,控制自己的冲动?《心智工具》这门课给出的答案是——游戏!
为了找到如何使用心智工具,我查阅了一些资料。Mental tools从1997开始试点,但2008年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仍有重点报道,可见人们对这个项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脑力工具常见的一种游戏方式是角色扮演游戏,或者情景模拟游戏,比如模拟医院、商店、学校、消防员救火等等。这是我女儿现在最喜欢的游戏,可见其合理性。
在我们幼儿园,大概这样的游戏不是很常见。我曾经给我女儿的幼儿园老师提建议。她的几个老师都很优秀,很专业,但是老师听了之后很费劲的说,但是我们的课程是设计好的...
在美国,这样的游戏几乎是幼儿园的主要活动之一。但是脑力工具课程中的模拟游戏就不同了,它的特殊性就是它的价值。
老师不要求孩子拿起玩具,随便扮演角色,自由发挥。首先,老师让孩子们拿出笔和纸,写下要玩什么,用什么道具,怎么分工等等。总之一定要先写好游戏方案!
四岁小孩写游戏计划?是啊!孩子不一定会写,但要尽量表达自己。他们可以请老师帮他们写不会的字,画草图等等。这是一个关键的过程。这时候我们提前培养孩子的计划性和预判性的思维能力,激发孩子学习写字的动力。
写完后,孩子们应该在老师的帮助下读出他们的游戏计划,让其他孩子知道。听听别人的游戏计划,也是训练孩子记忆力、评价能力、思维灵活性的好方法。
后来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大家的游戏计划,最后达成一致。这个讨论过程就是一个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谈判能力的过程。
与普通游戏不同的是,心智工具中游戏的道具往往不是很逼真的玩具,而是随手找到的各种替代品。这会让孩子们不得不努力记住每样东西代表什么。我记得我女儿最喜欢的购物游戏。她从来没有一个逼真的收银机玩具。她假装用任何能发出“哔哔”声的东西扫描条形码——电话、计算器,任何东西!或许,这种就地取材本身就是游戏的乐趣之一。
有脑力工具的孩子不穿任何像样的游戏服,比如消防员的衣服,医生的衣服,目的是启发想象力,提醒孩子每个人各自的角色。
游戏开始后,不像其他幼儿园,孩子们随意玩一会儿,等他们觉得无聊了,就停下来,去玩别的。脑力工具需要孩子们花更多的时间,经常是45分钟甚至一个小时,来玩一个模拟游戏。老师们会想办法让游戏继续下去。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当然会走神,老师的责任就是提醒孩子要一直待在自己的角色中,不能放松。比如一个在餐厅扮演服务员的孩子,在那里真的必须拿着笔记本做笔记。他可能什么都不写,但无论如何,他必须想办法记录每个顾客点了什么!只要比赛没结束,他就得抱着小本子坚守岗位。
这种延伸的、有计划的、有要求的模拟游戏,有效的训练了孩子抵抗冲动的能力!关键是孩子是无意识的,快乐的,有意识的训练出来的。
除了模拟游戏,我还看到了一些其他的游戏玩法。
比如有一个游戏叫“冻结”,我们幼儿园经常玩。就是放音乐。孩子们根据音乐的节奏走路、跑步或跳舞。当音乐突然停止时,孩子们也突然停在那里。
脑力工具的“定格”游戏是这样的:音乐开始时,老师举起一张照片,上面有一个人摆出一种特殊的姿势。这时候要求孩子只观察,不模仿。音乐停了,老师把画收起来,孩子们模仿。这个小游戏看似简单,却很好的训练了孩子抵抗冲动的能力。专家解释说,这样训练出来的孩子长大后生气时能更好地控制情绪!
还有很多其他的游戏,比如“伙伴阅读”。这个游戏需要两个人一起合作。一个人读故事,一个人听,然后交流,这样可以训练孩子耐心等待和倾听的能力。
心智工具也训练孩子自言自语,或者在做事的时候在脑海中默念自言自语,并描述正确的程序来加强思维能力。此外,老师还要求孩子们对照正确答案检查作业,然后为同伴互相检查,以训练他们的判断能力和良好的自我意识。
在精神工具课上,即使课后休息,也不只是跑出去玩玩。老师让孩子们大致规划一下休息时间,玩什么,怎么玩...
在当前的环境下,当孩子被电视、电子游戏、文化课、艺术和体育训练包围的时候,能够让孩子在游戏中快乐、主动地训练自律能力的心智工具等方法,已经显示出了特殊的意义和效果。
游戏中锻炼出来的自律能力、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远比学到的一点文化知识更有价值,值得占用孩子宝贵的时间!
美国这种学前教育项目的引入,我们的家长能学到什么?
我认为,虽然我们可能无法控制幼儿园的课程,但我们的父母可以在家里与孩子一起做许多事情。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养成制定计划的习惯;可以在家陪孩子玩模拟游戏,并且增加难度,训练孩子克制自己的冲动(当然在家难度更大);我们可以让孩子们评价他们自己的作业或作品...简而言之,如果我们理解了心智工具的原理,我们就可以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出各种可以让孩子控制自己冲动的好玩的东西。
另外,现在很多家长都向往孩子的家,家是建立在爱和自由的基础上的。许多家长认为,一个好的幼儿园应该允许孩子们在那里玩耍,没有任何限制。我认为一个好的儿童之家不仅要给孩子自由,还要给他们足够的自律机会。但我在这里看到的个别儿童之家,自由多约束少,令人担忧。
现在想想,在传统的幼儿园里,也许孩子的自由和自主性还不够,但是如果只让孩子随便玩,没有相应的约束,或者没有自律的机会,那么这对于培养孩子控制行为和克制冲动的能力也是不利的。
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幼儿园的教学风格,调整家里训练的重点。
最后,作为孩子的家长,真的希望国内的学前教育专家能在课程设计上多做研究,多关注能力的培养。希望幼儿园不要为了迎合市场而搞小学教育;不要以给孩子自由为名,放弃教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