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婚礼文化
新娘礼服的习俗可以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新娘结婚时穿的礼服,与“有旧有新有借有白”有关。因为旧事关系到新娘的家庭和她过去的生活。新事物代表新娘未来的幸福、好运和新生活的成功。结婚时穿借来的东西能给婚姻带来好运。这可以是一件婚纱,一块手帕和一件首饰。白色的东西被认为是纯洁和忠诚的象征。
关于新娘穿婚纱的习俗有两种解释。第一,在包办婚姻时代,新郎在婚礼上正式迎娶新娘之前,要把新娘的脸遮住,这样当新郎看清新娘的时候,即使不喜欢她的样子,也为时已晚。另一种解释是,新娘穿婚纱是为了避免在婚礼当天被游荡在空中的恶鬼伤害。
新郎抱着新娘跨过门槛的习俗起源于罗马时代。当时人们认为,如果新娘在第一天进入新家的门槛时绊了一跤,会带来厄运,而这样的事情可以通过抱着新娘跨过门槛来避免。
结婚时戴戒指的习俗一般认为始于公元17世纪。在当时的婚礼仪式上,神父按顺序摸了摸左手的食指,说了一句“以圣父、圣子、圣灵之名”,刚好摸到无名指。
新娘携带鲜花的习惯起源于古代。人们认为芳香的花或香料可以赶走恶鬼、厄运和疾病。在维多利亚时代,当恋人们通过送花来表达彼此不同的感情时,花就有了更多的含义。例如,苹果花代表“更好的事情即将到来”;红玫瑰代表“我爱你”;白玫瑰代表“纯洁”;勿忘我是“真爱和回忆”。
至于站在新郎左边的新娘,就很有意思了。在古代,抢新娘是很常见的。新郎在用左手保护未来新娘的同时,还得腾出右手,用他的剑打败并赶走其他想抢她为妻的人。
中西婚礼的文化差异
婚礼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受中西方不同文化的影响,逐渐呈现出不同的婚礼习俗,所以这些差异也清晰地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旨在比较中西方婚礼场地、礼服、礼仪和婚宴的差异。
关键词:婚礼文化、地点、服饰、婚礼习俗。
婚礼是一个温暖的词,它为有情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婚姻的大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故事,就是从这一刻开始写的。婚礼伴随着各种丰富多彩的婚礼习俗,这些习俗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中西文化的差异。
(一)中西婚礼场地的差异
作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作为一对幸福夫妇的新起点,中国人的婚礼是盛大而热闹的。在古代,人们会在自己家里或餐厅摆酒席招待亲朋好友,作为新人的见证者。在当代中国,新人通常会邀请亲戚朋友去酒店或宾馆。会在酒店搞很多排场,突出婚礼隆重热闹的特点。在西方,人们的婚礼通常在教堂或其他安静的地方举行,这些地方组织得很好,不像中国的婚礼那样热闹。西方婚礼强调庄重和神圣,追求浪漫和现实的结合。
(二)中西婚纱的差异
在中国,新娘和新郎在传统婚礼上穿红色礼服。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红色,习惯用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代女子婚纱的颜色都是大红色,这已经成为定制,以示庆祝,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繁荣幸福。新娘的礼服是一件宽袖双排扣礼服,头上有一个串珠纹章。值得注意的是,翟逸的模式非常特别。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在中国文化中,它代表着对称和美的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左右对称、成双成对的金雉图案象征着夫妻生活的美好与和谐。一般婚礼当天新娘会高高地扎一个发髻,与未婚女性不同。婚礼当天,新娘戴着红色骷髅面具,象征着童贞、青春和纯洁。结婚后,新郎会亲自揭开面纱。西方新娘穿白色礼服。自罗马时代起,白色就象征着庆祝。从1850到1900,白色也是财富的象征。在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粹意义远远多于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婚纱,披着鲜艳的橙色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天主教传统中,白色代表幸福;在其他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中表示各种仪式和意义。在维多利亚时代,大多数新娘只能穿传统的民族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白色婚纱。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白色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
(三)中西文化中婚俗的差异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有“三本六礼”“三拜九叩”。所谓“三书”,指的是聘书、礼书、迎亲书。“六礼”指的是收礼、问名、纳吉布、收礼、邀约会、迎客。中间有改庚谱、写文书、送大礼、上床等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中有大量的禁忌和习俗,剪刀、痰盂、尺子、块糖、银带、花瓶、铜盆和鞋、龙凤被、一对床单和枕头、两副绑着红绳的筷子和碗、72套衣服,配以柏、莲子、桂圆、李莉,应有尽有。同时,婚礼也是有一定顺序的。按照一般情况,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放鞭炮、等新郎、讨好、告别、出门、车礼、扔扇子、放鞭炮、摸橘子、抱新娘、婚宴、送客、闹洞房、回三次家。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文化的琐碎,但不要以为琐碎就是我们婚礼的独特之处。事实上,虽然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婚礼习俗,但从文章复杂的细节和隐喻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婚姻的尊重和期待是无国界的。在西方国家,婚礼上有旧、新、借、蓝的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的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一切美好的事物;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品等,象征新的生活;借意味着你可以向任何人借东西。据说可以向有钱的亲戚朋友借钱或借银子,放在鞋子里,象征富贵。蓝色意味着新娘的一些小饰品或花束是蓝色的,这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和贞洁。西方也有很多举行婚礼的习俗。例如,结婚时,新娘总是带着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间传说,农民相信新娘在婚礼当天流下的眼泪可以让天空落下露水,滋养庄稼。后来,新娘在婚礼当天的眼泪成了她将拥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在婚礼上,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在古代,盎格鲁撒克逊新郎要保护新娘不被别人抢走。在婚礼上,新郎要求新娘站在她的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她可以立刻挥剑以权吓退敌人。办喜宴的时候,结婚蛋糕要特别定制。据史料记载,自罗马时代起,在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掰一块面包——小麦象征生育,面包屑代表幸运。新人必须用糖霜来制作今天的结婚蛋糕。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国简单。
(四)中西婚礼内涵的差异
著名民俗学家高伟认为,传统婚姻的许多仪式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人们祈求幸福的文化心理东西。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不仅仅关系到婚姻双方,而是关系到两个家庭和整个社会。要通过一系列仪式来体现婚姻的庄严性,唤起当事人、亲友对婚姻本身的重视。背后隐藏着天地一体的理念。邀请亲朋好友,证明婚姻本身是正规庄重的,不是随便的,这是和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婚姻,两家人形成了姻亲关系。仪式可以体现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
仪式结束后,新娘新郎要把拜神的钱、粮、碑文放在钱粮盆里,带到院子里焚烧。随着火苗和纸灰的升起,此时鞭炮和锣鼓齐鸣,表示已经得到了“上天”的认可。
中国人敬天,这和农业社会的生产水平有关。那时,我们必须以家庭为纽带,形成与自然共存的原则。所以,只有天人合一,人才能丰衣足食。
再比如,传统婚礼有很多装饰对象,还有语言禁忌,参与者的禁忌。和新娘一样,伴郎也不能是守寡的人。这并不是担心“不吉利”会像俗解释所说的那样影响新人,而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守寡和孤独恰恰表现出一种不和谐和不完整,这与仪式中祈求天地的初衷相违背。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禁忌。
传统婚礼中使用的乐器也体现了“和”的思想和对“天”的重视。锣、鼓、唢呐、笙都是嘹亮的,婚礼上的音乐也不是文人自娱,而是表达人们的心声,让“天”大声知道,体现婚姻本身的庄严。参与者可以在四面锣鼓喧天中感受到灵魂的净化。人活在天地之间,既要与天地和谐,也要与人和谐。中国人祈求好运是这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
在西方,这是在上帝面前举行的婚礼。在上帝的知识和保护下寻求永恒,并尊重根据上帝的协议对婚姻的教义的理解和规定。延伸到承诺和彼此生命赋予彼此的神圣。
宗教对人的思想有着根深蒂固的控制,信教的人不容易敢于反叛和抛弃各种教义规定的教条,尤其是对婚姻的定义和教义的阐述,让信教的男女言听计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因为他们不仅受到教会家庭的束缚,更来自内心深处对上帝的敬畏。证据可以在婚礼上新娘和新郎的教导和誓言中找到。
婚姻是一种盟约,盟约意味着一种结合。圣经说,“因此,人们应该离开他们的父母,加入他们的妻子,他们将成为一个。”耶稣也教导我们“夫妻不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人,所以神所配合的不能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