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独立游戏观察与记录》的思考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你有什么感悟?要写读后感,做好记录。那么我应该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读《独立游戏观察与记录》的感想。欢迎大家借鉴,希望对你有帮助。

阅读《独立游戏的观察与记录》的思考1近年来,独立游戏风靡全国,每一个研究过独立游戏概念的老师都会感叹:“独立游戏太棒了!”。我也被独立游戏的魅力所吸引,深深体会到独立游戏让我重新认识了孩子,也让我慢慢学会了放手,让孩子获得了自由。同时,我非常赞同“孩子成长为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交流者。”按照这个理论,孩子在自主游戏中的成长确实是不可估量的。

我发自内心的感叹,发自内心的思考:作为一名教师,我该如何观察孩子?如何分析孩子在自主游戏中的行为?对于孩子的行为,我该如何应对和思考?在阅读月,我阅读了董旭华、韩冰川、刘霞等老师主编的《幼儿园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从游戏故事中寻找孩子》。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书中的理论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在例子中,老师的教育艺术是明智而完美的。我应该发自内心地追求这本书的精髓。

学会观察

自主游戏应该给孩子自由,但老师的“停停闭上”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这需要老师敏锐的观察力。自从我园开展独立游戏以来,每个老师心里都知道要观察孩子,但就是瞎抓不让看的东西。看了董旭华老师书里的内容,我明白了,观察不是简单的看。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方向、持久的知觉活动。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问题很明显。第一,孩子活动中的行为太多。我总是很耐心地描述孩子行为的方方面面,认为他们很清晰,很有逻辑性。但是现在看起来缺少观察目标,没有重点,让人感觉混乱,没有条理。第二,因为要上课,备课,布置环境,做很多复杂琐碎的工作,所以我的观察变得没有计划,没有方向,缺乏坚持。因此,我需要调整和管理我的时间,使每个时间段都高效地工作。这就需要我和班主任轮流为主课,合理分配班级:作为旁观者,我会有意识地选择游戏区域或个别孩子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和记录;作为一个参与者的观察,作为一个主班,我要提前确定观察对象,随机观察,以记录单、笔记或手机录音的形式记录下来。虽然我没有练过这个方法,但是我觉得它一定会提高我的观察水平。

正确的分析

分析是指通过儿童的游戏行为,对儿童的发展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判断。每次独立玩的时候,我总会浮在水面上“观察”孩子们的游戏。我并没有真正走近孩子,走进游戏,有时候甚至不明白孩子游戏的目的。当我认为他可以自己做的时候,即使孩子求助,我也会“管住嘴,管住手”,这样孩子的兴趣就减半了;当孩子们之间发生严重的争执和冲突时,我总是迫不及待地阻止孩子们的游戏。在书上看到老师参与游戏的案例后,我明白了游戏的介入方式有很多种:语言介入——比如在理解孩子的基础上,简单的提示就能引发孩子的思考,助推游戏的进程。交叉干预——比如当观察到幼儿的游戏过程缺乏一些新意时,教师通过扮演一个角色进入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的互动,起到引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孩子的游戏可以顺利进行的时候,老师可以退出,不要待太久。平行干预——比如当观察到孩子在游戏中只玩了一会儿,就因为没有玩得更好而对进一步的操作失去了兴趣。这时候老师可以在孩子身边操作玩具,构造更多的作品,开发孩子的想法。但是老师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游戏意愿,因为孩子愿意接受挑战,勇敢面对困难,而不是老师主导游戏的发展。

多重反射

我捕捉过案例,描述过孩子的行为,也尝试过用理论知识去解读孩子的行为,但是如何应对和思考孩子的行为才是最让我头疼的。看了董老师写的《如何反思观察记录》,了解到幼儿教师可以反思自己对孩子、教育、游戏、引领方向、发展目标、游戏环境、素材调整、游戏支持策略、关注游戏主题教学、家园教育的看法。

我看过很多关于自主游戏的书,但这本书《幼儿园自主游戏观察与记录——从游戏故事中寻找孩子》不仅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带给我很多思考。书中的一些观察案例大家都很熟悉,我们的孩子也玩过那些游戏。为什么那些老师写的观察记录很完美,而我们的观察通常不够深入?我不认为这可以一蹴而就。正如董旭华老师所说,教育不是无源之水,教育的“水”是孩子。我们对孩子了解得越多,想得越多,我们的教育就越实际、有效、高效!

读《独立游戏观察与记录》第二部分的思考:利用暑假时间给自己充电。我在培训站看过这本书《儿童独立游戏的观察与记录》。在现在的教学理念中,我们提倡给孩子独立的活动空间。在书中,我关注了孩子如何在游戏故事中体现自主性。同时,孩子的日常生活,无论是独立使用、户外活动等。,都是自主性的体现,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机会。俗话说,每天的活动都是课程。我们教师要用课程的理念去发现孩子贪玩的行为,关注孩子的兴趣,从而选择合适的、有价值的教育活动,发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回顾我们之前的游戏活动,老师的海拔很明显,没有真正的自由和自主。同时,孩子们,你们在游戏活动中没有适当的记录、发现、总结等等。我们的老师需要在游戏活动中逐步退出儿童活动的位置,特别是结合活动的开展,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在活动中,我们的老师需要关注孩子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把大班幼儿的能力发展与“大纲”和“指南”的引导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游戏中更加了解幼儿的发展,同时在后面的预设环节中选择适合大班幼儿的游戏活动。

通过学习,我在活动中实践过,比如这次户外运动。孩子们经历了从最初的各种装备到现在的计划和组合的游戏模式。经过对游戏各种装备的讨论,孩子们对各种装备的使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孩子们在第一个游戏中通过梯子和轮胎的组合建立了新的体验。游戏过程中,孩子们发现人越来越少。孩子们商量:“因为这个游戏不好玩。”“怎么可能好玩?”孩子们决定改变比赛的轨道和挑战。孩子们的组合活动从二分钟变成了五分钟六种组合,游戏的挑战也越来越丰富。高空运球、老鼠搬运食物、走迷宫等等,小朋友结合游戏场景开展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小朋友,不存在消极等待现象。孩子的游戏要还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孩子的能力也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他们设计的游戏也更加投入,更加充实!

在整个活动中,我们老师是观察者和引导者,让孩子在自己的游戏中成为游戏的主人。对孩子与其想法的互动也要积极支持,并进行合理的引导和判断。老师需要观察的是观察孩子的游戏能力、兴趣、玩法,给孩子合理的辅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