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觉醒:开悟前的“我活着”,开悟后的“我活着”
01
聪明的头脑闭紧嘴巴,但聪明的头脑做出虚伪的面孔。
开悟的人看起来和普通人一样,还是有喜怒哀乐和世俗欲望的。就像大海,表面上汹涌澎湃,变幻莫测,内心却是蓬勃的,宁静的,无限宽广的。
开悟的人不搞个人崇拜,搞个人崇拜的都是不开悟的人。
一个懂得“无我”,认识到“万物与我为一”,懂得平等真理的人,怎么会搞人格崇拜?
他只能立道,立整体,立“一为万物,万物为一”,立“各相不同,即能见佛”。
释迦牟尼曾说:“以色拜我,以声求我,是异端,不见如来。”
什么是如来?如来如去,来或不去——如来是我们自己的本性!如来即命,去则亡。不来就不生死。来了就死了,是本质。
什么是如来?如来是道。
02
陶是造出来的吗?
陶是造出来的吗?道是自足的,本来就是,永恒的,不动不变,不自主就不能被创造,不能被改变,只能被认知。
所以佛的本意是觉醒者,也就是觉悟者。
从古至今,没有人通过修行悟道。正如黄柏克大师所言,“修六度欲成佛,是第二次,无始已至佛。”
修行是一种境界,多变,无常,有为,生灭,无止境。“生来就是坐着不坐的,死了怎么写作业?”。
没有时间练习,只有一个念头,“一切神通都是小技,空性才是大道。”
不了解道,怎么修炼?这是什么?如果你不了解自己,你怎么去修复自己?谁修的?道是彻底的,完整的,自我实现的,道是开悟的,不是修炼的。
所谓开悟前的修行,其实是一种误导,是一种建立在“自我执法”基础上的“执法”。
谁在修?我是谁?这是作为修行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意识是基础,修行是目的,目的是不是目的就叫倒置;意识是身,修行是用,身和用是一样的,这叫性。
意识是为了解决“我是谁”,修行是为了解决和有所作为。“日日学”即磨砖为镜,“输为道”即开悟后修行;磨砖成镜是梦泡,开悟后修行是“守一执一”穿衣吃饭。
如果修行不开悟,一辈子都会被妄想束缚,结果就是“露如电,所以要这么看”;开悟后修行就是“独通天地灵”,以鹰击天,以鱼潜底,在各种冰霜中争夺自由!
开悟者的心与身心是分不开的,心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他的心定格在生命的本真上,“不随命变,不随命变。”
只有身心合一的人,才能为物喜,为己悲,受辱,自得,不悲观。“不管风浪多大,不如四处走走。”
03
开悟之前是“我活着”
开悟后是“我看我活着”
开悟前,当局者迷,开悟后,旁观者清;开悟前,我为成功而努力,开悟后,我是“无为而取天下”;
开悟之前,我们以现象看局部,以现象看现象,开悟之后,我们以整体看局部,以现象看现象。
开悟前,“我”生活在矛盾中,开悟后,“我”完美地存在,并“带着道走向世界”...为世界捧一个”。
一个开悟的人是一个生活在完美中的真实的人。完美不是没有缺点。完美不是“拍脑袋”或者想当然。完美是优点与缺点、对与错、善与恶、对与错的统一。
放下教书和帮助别人的想法。如果别人从自己的话中获益,那不是自己的作品,而是别人的睿智和可以接受。一个好老师经常看到别人的错误,欣赏自己的“聪明”。
放下你做过的一切功德善行。一切都过去了。今天的善良不代表明天的善良。试着每天都保持仁慈和善良,为你今天做的每一件错事和错误的想法忏悔。
教师的成就不代表个人的成就。放下你曾经拜哪个大德为师的经历,放下你娶了多少巫师的经历。老师的智慧和成就,不代表你就能成就和实现。
气场是别人的,我们借光沾了老师的名,但不认真修行也是枉然!
放下那颗希望别人认可你的心。心若被外物牵着走,心就会恐惧、忧虑。说服自己不要总想成为最好的,凡事都要尽力。
完美是真实的,完美就是事实本身。宫殿再豪华,也有厕所和垃圾;再漂亮的女人也有痰有屎;污泥能生出荷花,也是好土。完美本身就是这样的——“不脏不净”。
理解完美就是意识,意识就是实事求是,也就是理解和把握事物的真相。
当一个人不再妄想,用一颗完整的心看待自己和一切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平静的,他应该平静的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就是佛的修行,就是与天和谐的做事,也就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
一个开悟的人会很自信,因为他找到了人生的根本。所谓自信,就是对自我生命的本体性理解和确信无疑。
自信不是给别人看的。自信不需要证明。自信与外界无关。用禅宗六祖慧能的话来说就是:“能辨诸法相,在首意而不动。”
一个开悟的人是点燃自己生命的人。这生命是光,照耀着人。光明中没有黑暗。无论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他的思想都是积极向上的。他有无所畏惧的勇气去面对一切,不抱怨,不埋怨。他真的活在每一刻。
04
一个人开悟后是什么样子?
“启蒙”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说听起来很神秘。开悟后还能飞吗?开悟后有没有电视剧里“济公”那样的各种神通?
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神秘。开悟后,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与常人无异。
每个人都有点觉悟。在读圣经的时候,或者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遇到一个机会,突然有一种顿悟的感觉,这就是开悟。
想通一件事,明白一个道理,明白一个经文。这就是开悟,只是一点点的开悟,但是积累一点点的开悟,就能成就大开悟。只要勤加练习,总有一天会开悟的。
那个人开悟后会是什么样子?
从外表上看,和以前一样,普通,和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他有些不同。有什么不同?
我的心不一样。他的心变得干净,一尘不染。
当他与任何外界环境接触时,他没有分离,没有妄想,没有执着,如果他的心不动,也就是他的心是清楚的,他恢复了自我的纯洁。
虽然他心里没什么,但是你要问他,他还是可以回答任何问题的。
你不问,他心里什么都不想。像水一样干净,像镜子一样明亮。如果你问,他什么都知道。这是开悟,这是智慧。
为什么他什么都知道?因为都是自带的。
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完全依赖记忆和阿赖耶的数据库,开悟的人不依赖阿赖耶。他没有心,在阿拉亚没有留下任何印象。阿赖耶是空的,他的智慧是完全不言自明的。
有人问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弗为什么这么有智慧?他能回答任何问题。他的智慧从何而来?
佛陀指着那面鼓,对他说:你看到那面鼓了吗?鼓听起来不错,但里面有什么东西吗?不,它是空的
佛说舍利弗心如鼓,空如鼓。如果他敲得很响,轻轻一敲,他就会唱得很响。如果他不敲门,他就不会唱歌。他不能回答你问他的任何问题。这是他自己天性的智慧。
所以,当一个人真正开悟的时候,他还是和普通人一样,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只是我不想分开。吃就是吃,睡就是睡,心里不会想。
开悟之后,一切都明白了。有什么好争论的?还有什么可以坚持的?
所以我不会觉得自己太慢,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喜欢讲玄机。人变得老实认真,做事更踏实认真。没有那么多话和问题。这就是功夫到家了,但是一般人看不出来。
所谓“真人不露相,真人不露相”。
如果我们现在不开悟,就不会喜欢这个,也不会看那个顺眼;我想不通,也想不通。心里充满了妄想,分离,执着,一厢情愿,还有很多问题,一刻也不能安定下来。
所以,我们要向托多洛基学习:心如鼓,空如空气。敲得大就声音小,不敲就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