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河北秦皇岛一学校砸学生手机」事件?
新学期伊始,河北秦皇岛某学校的“免费摔坏手机”举措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事实上,近年来,学校和老师砸手机的新闻层出不穷。从2020年3月江苏某高中老师砸学生手机,到2021年4月河南信阳某学校组织学生集体砸手机,手机仿佛成了“洪水猛兽”。
“禁止带手机进校园”并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法规法律都有明确规定。早在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实施方案》就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统一保管。
2021年,教育部再次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通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于2021年6月1日生效,明确未经学校许可,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统一管理。这是首次将中小学生手机管理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
然而,执行这些法律法规并不容易。8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74.4%。网民每周上网时间29.5小时,每天超过4小时;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
如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将达到6543.8+830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将达到94.9%,这也使得儿童使用手机成为各方面临的一大难题。
解决孩子用手机的问题,需要孩子、家长、学校、企业、政府部门形成合力,但目前的难点是漏洞不时出现。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说这几年出台相关措施的力度还是挺大的。对于网络和游戏公司来说,接受监管的力度也越来越大。
对于孩子来说,理应遵循法律法规、校规和家长的教导,但很多孩子实际上很难做到,钻了各方的空子。对于家长来说,一方面很难树立榜样,起到示范作用,有时甚至会把手机扔给孩子“洁身自好”;另一方面,我盲目依赖学校,以为只要学校出台规定,孩子就会遵守,没有起到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