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有一箩筐童谣。
1.手指歌
大拇指,第二个大拇指,中间的女孩,六个手指,小咪咪,偷奶吃。
2.月亮巴巴
月亮粑粑,渡河东东,急死,急奶,一个通知,给和尚,和尚念经,给印规,印规打铁,叫门神,门神洗碗,给小鬼洗,小鬼懒,阿公的脸坏了。
月亮粑粑,水黄瓜,黄瓜不在架子上,愤怒的侏儒疙瘩。
3.蛋壳,鸭蛋壳
蛋壳,鸭蛋壳,翻良子,做麻雀。
蛋壳,鸭蛋壳,翻了良子也找不到了。
拉锯,拉锯
拉锯,拉锯,烧火,放大屁。
5.艾米·诺诺睡着了
艾米·诺诺睡着了,妈妈懒懒地起床,背上了三个包袱,所以她还没老到可以讨个老婆。
……
毫无疑问,这些童谣很俗,但却充满了生活气息。这不就是当地瓷器的味道吗?我妈妈从来没有读过书。这些童谣都是口耳相传的,难免会有错误。有些是我无法理解的,需要考证。但是,也可以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诗经》序曰:“情动于中,行于言,故言不足,故慨叹:慨叹不足,故咏。”儿歌要代代相传,由孩子来唱,地方特色强,幽默风趣,音节和谐,形式简短读起来朗朗上口。纵观中国古代童谣的历史,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分界线:明朝以前,所有的童谣几乎都是政治童谣,都不同程度地是政治斗争的工具,与孩子的生活无关;明代以来,在继续发展政治童谣的同时,出现了一批真实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谣,或者说。才有人有意识地开始创作和收集真正的童谣。
正是因为口口相传,地方特色强,所以童谣的版本不一样,各地也会有差异。但儿歌一般能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些还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我从来没有阻止过我妈,也不怕别人说我老土。现在的孩子觉得很有趣,渐渐的他会在这些童谣中窥见一些传统农村生活的形象,了解中国的本土文化。我不希望他完全脱离农村和土地,因为他永远是农村人的后代,不能抛弃这些。只有知道了这一点,他才能知道城市里所见所闻之外的东西,以一颗兼收并蓄的心去吸收不同的文化,成为一个包容开放的人,拥有健康的文化观。
母亲教给儿子的这一箩筐童谣,也将是他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