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留守儿童是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群体之一。有人认为留守儿童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产物。由于“二元体制”的存在,农村孩子进入城市,不得不面临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福利障碍。为了减轻负担,父母不得不忍痛将孩子留在农村,委托他人照看。这种照顾是简单的生活照顾,更不要说辅助孩子的教育和身心发展,对孩子的成长和成功是极为不利的。也正因为如此,留守儿童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但一时难以彻底打破的社会问题之一。2065438+2005年6月9日,毕节市七星关区4名留守儿童集体喝农药自杀。这起悲剧的发生,迅速再次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事实上,这起自杀事件并不是第一起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通过网络搜索关键词“留守儿童”,可以发现留守儿童的悲剧早已见诸报端。比如,早在2008年,安徽一名12岁的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经常外出打工而上吊自杀;2012,11年10月,毕节市七星关区5名流浪儿童,在垃圾桶内生火取暖,一氧化碳中毒死亡。2014年6月,安徽省一名9岁留守儿童在自家厕所上吊自杀。同年,湖北省一名13岁留守女童在家割腕自杀未遂,等等。关于留守儿童的悲剧事件频频发生,仅2015上半年就有部分坠楼、溺水、被性侵。这些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悲剧,早已是社会无法承受的,但为什么总是发生,而且有恶化的趋势?是因为他们吃不饱,穿不暖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留守儿童的悲剧事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关爱,导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进而酿成悲剧。一夜之间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是不可能,但也不是无能为力。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出发,简要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负面影响,进而探讨了缓解其心理问题的途径。强调社会要以实际行动关爱留守儿童,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防止悲剧重演。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在中国,留守儿童的规模是巨大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样本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人,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与2005年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加约242万人。①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超过1/3,留守老人数量接近1/4,留守家庭成为常态家庭模式。贵州省地处祖国西南,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欠发达状态,人口基数大,外出务工规模大,留守儿童问题突出。2014年,贵州省社科院发布的《贵州社会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贵州省中小学生658万人,农村留守儿童240万人,在校留守儿童98万人,学前留守儿童654.38+0.5万人。②一系列数据反映出贵州省留守儿童问题较为严重。留守儿童
孩子问题的严重性不仅仅是数据的反映,更是这个特殊弱势群体在学习、生活、精神上的一大障碍,尤其是心理健康问题更是问题之首。此前有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检出率高达57.14%。与同龄的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教育,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从性格上的叛逆或孤僻,到生活上的悲壮。
(一)孤僻和叛逆的性格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缺乏童年生活中最重要的“营养”补充,导致成长环境“营养不良”。尽管有爷爷奶奶和其他监护人的照顾,但由于代际原因,这些亲人的照顾永远代替不了父母的照顾。相关研究表明,43.8%的留守儿童很少或根本没有与监护人进行情感交流,37%的留守儿童表示他们经常不想和任何人说话,30%的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所以留守儿童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不爱说话,不爱和朋友一起玩。他们独来独往,久而久之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同时,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不愿意接受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亲属的管教,逐渐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往往容易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暴跳如雷,与人顶撞,即使无理取闹也会大吵大闹,甚至排外。这些行为习惯或性格的形成,不利于留守儿童长大后快速顺利地融入社会。在强调团队合作精神的当今社会,这些孤僻叛逆的人会与社会格格不入,个人价值或人生目标难以实现。长期的抑郁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社会的仇恨,一旦爆发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二)明显的自卑情结
自卑是大多数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同龄孩子机会不一样。长期与父母分离,很容易导致孩子内心封闭,缺乏自信。当别人说起自己的父母或者父母送其他孩子上下学、购物的时候,这些留守儿童会第一时间想起父母在哪里。你为什么不能和我在一起?不管他是否被遗弃。同时,由于代际原因,现有监护人无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行辅导或满足其学习需求。除了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和饮食,他们无法满足他们的其他需求。另外,学校开运动会或者家长会的时候,这些留守儿童会因为父母不能到场而焦虑,更加封闭。留守儿童缺乏自信或强烈的自卑感,是长期缺乏和谐亲子关系的结果,对其日后的全面发展极为不利,可以说是输给了起跑线上的同龄人。
(三)思想道德状况令人担忧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思想道德素养的形成。但由于父母外出打工,长期与子女分离,除了在物质上满足子女外,在教育上的义务微乎其微,更不用说通过子女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和培养子女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在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中,很多家长甚至认为,只要孩子不调皮,每天多给点零花钱都是愿意的。其实很多时候就是这种思维让孩子痛苦或者吃亏。一旦孩子手里有了足够的钱,他可以做很多学习之外的事情,并形成不良习惯,最常见的是吸烟和上网。实践证明,农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监督。一些留守儿童容易犯下偷窃、打架、上网、吸烟等不良行为。,严重时还会结伙害人。这些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负面效应,如果不加以制止,将直接影响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即使家长期望再多,也很难做到。(四)排斥学习
父母外出打工是希望创造一个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于是把孩子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然而,由于父母与子女长期分离,父母没有时间教育和管教子女,现有的子女监护人也因年龄大或忙于农活而无法承担被监护人的教育职能。这样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几乎是完全自由的,不受约束的。童年爱玩的天性,加上自制力弱,留守儿童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这些农村留守儿童上课不认真听讲,偶尔扰乱课堂纪律,课后作业无法完成。严重的还会逃课、逃学,最终导致厌学、厌学、失去上进心,与父母的初衷背道而驰。在贵州、重庆、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3.8%的留守儿童对学习不感兴趣,49.4%的留守儿童经常不完成作业。可见,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与父母外出打工造成的长期分离有很大的直接关系。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贫困导致的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这个庞大群体所承受的痛苦正被一次又一次的悲剧转嫁给社会。尽管学术界、政府和各种社会组织早就关注了留守儿童现象,并努力改变这一群体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时至今日,所有的工作似乎都没能阻止留守儿童悲剧的发生。未来,如何缓解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家庭。
为了用亲情培育孩子,家长必须根据时间、情况、地点选择外出打工,即根据家庭生活状况和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最近打工时间。一方面,如果家庭生活条件自给自足,可以留在家里照顾和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因为想出去感受繁华的现代都市生活,就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另一方面,如果家庭条件确实困难,为了生存不得不外出打工,那么父母对留在家里的孩子至少要做到“三包”。第一,保证每天晚上给孩子打电话或者视频聊天,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鼓励孩子好好学习,让孩子觉得父母时刻都在身边,可以像非留守儿童一样好好学习,正常成长。暑假也要把孩子带到职场,进行亲密的家庭训练和交流;二、务必在三天内给现有监护人打电话,询问子女学生生活情况,及时协调监护人解决存在的困难;第三,一定要给学校班主任打一周电话,实时了解和掌握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其他表现,支持学校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家庭环境是最重要的,父母的陪伴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2)学校。
学校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负有直接而重要的责任。因此,为了满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需求,学校需要创新传统的教育模式。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二是改善教师专业结构,引入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实时任教,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弥补现有教师专业结构不能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求的不足;第三,通过团队游戏、感恩教育、道德教会等活动,让留守儿童在活动中培养自信、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第四,加强校园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遵纪守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五,加强农村小学教师家访的力度和频率,建立留守儿童教育的联动机制,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3)政府。
政府职能部门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需要采取更多措施做好后勤部长的职能。第一,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乡镇政府需要根据上级职能部门下发的社会保障制度和辖区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保障制度,并负责实施和监督。二是县级以上政府要预算财政专项资金,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通过完善的学校生活环境,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感恩;三是联合教育、妇联、民政等职能部门对辖区内的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登记留守儿童的个人和家庭信息,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管理机制,方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第四,加强学校周边环境整治和监管,依法取缔网吧、酒吧、游戏厅等妨碍学生学习的场所,为学校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空间。第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法律保护制度,依法惩处侵害留守儿童的行为,切实保障留守儿童权益。
(4)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之一,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关爱、关心。比如,作为企业,应该让常规的管理制度更加人性化,允许留守儿童的父母带薪定期返乡看望子女,建立留守儿童关爱基金,组织留守儿童进城进厂免费看望父母,等等;作为邻居,我们要主动关爱留守儿童,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给予他们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作为村委会,要通过建立台账制度,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个人和家庭情况,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不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在政策上给予照顾。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邻里、村委会等组织的参与,将为农村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对其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