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描写秋天的古诗中英文都有。

一、力士乐的杜甫情结

肯尼斯·雷克斯洛思(1905-1982)在美国文坛并不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不参加任何一个诗歌流派,他是独立自足的。他似乎游离于美国主流诗歌传统之外。然而,雷克斯·罗斯是二战后第一位重要的美国诗人,他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在节拍元素出现之前。

雷克斯·罗斯出生在印第安纳州,在旧金山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他在美国中西部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在13岁时成为孤儿。他的学校教育非常不系统。他在芝加哥和纽约学习绘画,当过画家、工人、专栏作家、记者和大学教师。

雷克斯·罗斯对诗歌创作有着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美国文学不应该追溯到欧洲,而应该从当地的印第安文化中汲取力量。他强调在诗歌中表达个人的生活体验,赞美自然和新事物,抨击腐朽的传统和社会丑恶现象。他同情劳动人民,他有强烈的正义感,他痛恨各种人祸,尤其是战争。他曾声称自己写诗的目的之一是“揭露一切罪恶”。

雷克斯·罗斯在创作技巧上做了很多尝试。他写过意象派诗歌、立体派诗歌、模仿马拉美的印象派诗歌、模仿阿波利奈尔的象征主义诗歌、模仿中国或日本风格的诗歌、爵士乐队伴奏的诗歌、民间风格的诗歌、古代和古代的山水诗等他十分注意从世界各国的文学中汲取营养,翻译出版了许多中国、日本、希腊、拉丁、西班牙和法国的诗歌。他认为诗歌既是一种结构,也是一种交流。他自己的诗接近口语,清新明朗,亲切自然,有中国山水画的宁静和深邃。

(B)雷克斯·罗斯的《中国诗歌一百首》

力士乐在研究外国文化时对中国古典诗歌产生了兴趣。雷克斯·罗斯翻译的中国诗歌有四五种。他自己也自称沉迷杜甫诗歌30年,受益匪浅。他认为杜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非史诗和非戏剧诗人,在某些方面,他胜过莎士比亚或荷马。至少他更自然,更善良。”他清楚地看到,养育杜甫的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杰出的诗人富关心“人的信仰、爱、宽宏、沉着和同情”,只有这些品质才能拯救整个世界。杜甫虽然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他关心普通人的命运和处境,而这是“唯一能持久的宗教”。力士乐对杜甫的推崇,让他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三十年来,我一直沉浸在他的诗里。我深信,他使我成为一个更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代理人和一个有洞察力的有机体。”

力士乐最早接触中国文化是通过汉学家维特·拜纳,他向他介绍了一些汉学家的名字和著作,并介绍了一名在芝加哥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帮助力士乐学习中文。在此之前,西方学者一直推崇李白的诗,认为李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在宾纳的影响下,开始研究中国诗歌的雷克斯·罗斯发现了杜甫的魅力,扭转了西方学者长期持有的偏见。在力士乐的第一本翻译诗集里,杜甫的诗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可见他对杜甫诗歌的偏爱。

雷克斯·罗斯翻译了36首杜甫的诗,其中35首收录在1956出版的《中国一百首诗》中,1首收录在1970出版的《中国一百首诗》中。力士乐在翻译杜甫诗歌时主要依靠以下版本:

1.郭志达主编的《杜甫诗歌总集九则》,即杜甫诗歌的中文原版;

2.孔庆翔对杜甫诗歌的英译:

3.艾司库和洛厄尔翻译的杜甫《杉花碑诗》的英译:

4.欧文·冯·扎克对杜甫诗歌的德语翻译:

5.赫维·圣丹尼斯对杜甫诗歌的语法翻译:

6.罗大刚译杜甫诗的法文译文:

7.马古利对杜甫诗歌的法文翻译:

8.罗伯特.佩恩翻译的杜甫诗歌的英译。

在这么多参考书中,力士乐用得最多的是前三本,分别是杜甫诗歌的中文原版、叶弘的杜甫诗歌英译本和艾司考夫与洛厄尔联合翻译的杜甫诗歌英译本。

在杜甫众多的诗歌中,力士乐只翻译了36首。翻译杜甫的诗,他有选择吗?答案是肯定的。雷克斯·罗斯在《中国一百首诗注释》中说:“我只选择那些简单直接的诗,那些文学典故和政治讽喻最少的诗。”事实上,杜甫诗歌的内容总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杜甫的诗反映了诗人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以及对统治阶级的怨恨和仇恨。离开了政治背景,杜甫的诗歌也就失去了社会意义。所以,虽然力士乐在翻译杜甫的诗时尽量选择典故少、政治背景少的诗,但谁都可以想象,一首杜甫的诗不可能远离这些因素。力士乐显然明白杜甫诗歌的这一特点,所以在翻译杜甫诗歌时,他毫不犹豫地删除了原文,“用读者能理解的文字来代替文学典故、政治寓言,或者古代文物”。

力士乐认为,翻译诗歌应该有相当的自由度,不应该拘泥于原文,因为译者是在为特定时代的特定读者翻译,必须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雷克斯·罗斯曾说:“大部分伟大的翻译作品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完全属于自己的时代。”基于这一原则,力士乐在翻译杜甫诗歌时加入了许多自己的创作。但这种创作获得了很多诗人和评论家的赞誉。

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曾称赞雷克斯·罗斯翻译的诗歌说:“这本书是我有幸读过的用现代美国语言写的最富情感的诗歌之一。”他还说:“王(即雷克斯·罗斯)翻译杜甫的诗,感情之细致,是其他翻译家无法比拟的。”汉学家宾纳也说,“这些译诗让人觉得我们的心在古代山水中复活了。我们在情感上与古人融为一体,融为一体。我是古人,我去哪里?这个古人就是我。我该何去何从?”在1979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诗人W.S.Merwin也详细谈到了对雷克斯·罗斯译诗的感受:“有一天晚上,我又拿起他的《中国一百首诗》,好几年没读了。我坐下来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心里充满了感激,更感受到了这本书里的那种。这本书我已经熟悉很多年了。”另一位诗人约翰·海恩斯曾坦言,他自己的诗歌风格倾向于简单、凝练、明了,这是受雷克斯·罗斯翻译杜甫诗歌的影响。

历史证明,力士乐的译诗是继庞德的《华夏集》之后又一部影响广泛的中国诗歌英译本。无论从翻译技巧,还是从译诗对后世的影响来看,雷克斯·罗斯对中国诗歌的翻译都可以与庞德的《华夏集》相媲美。

(三)中国诗意的红色枫叶

雷克斯·罗斯年轻时曾游遍美国中西部,因此他的诗歌也透露出山野的光环。读他的诗,我们似乎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他的诗和中国的山水诗很相似。从他的诗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山水诗中特有的宁静、深邃、典雅、飘逸。

这些鹅从北向南飞。

你在遥远的东方。

西风将向东吹。

传递一个信息,但是

在这个遥远的西部

东风永远不会吹。

这首诗题为《失恋》,收录在他的新诗集里。诗人以大雁自北向南飞的自然景象和东风西风的特性向读者暗示了信息交流的不可能性,因此失去的爱情无法挽回。

无月之夜。

在黑暗的天空中

看完几万里。

忧郁充斥内心。

这首诗的题目是《无月之夜》,它的意境是典型的中国风。晚上,没有月亮,一片漆黑,人的心情就像这一夜一样阴郁。这种通过可观的自然现象来暗示人的主观情感的创作方法,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所以这首诗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黎明前的寒冷

黎明前的寒冷

散落在茫茫夜色中,

在凸月下,

孔雀互相啼叫。

好像非常痛苦。

这首名为《黎明前的寒冷》的诗也被收入雷克斯·罗斯的《新诗集》。这首诗表达的意境和上一首诗相似。不同的是,最后一首诗里没有月亮,阴沉的夜空反映了主角忧郁的心情。但在这首诗中,月亮出现了,但月亮的出现并没有给整个画面增添任何明朗的色彩。黎明前的时刻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刻。此时的月亮不仅没有赏心悦目的效果,反而强化了画面的悲凉气氛。在这样安静寒冷的夜晚,孔雀的啼声更加突出。他们的哭声,在寂静的夜里,更加悲伤、忧郁、哀怨、痛苦。借助这些自然景物,诗人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情感。

在一首名为《红色枫叶》的诗中,雷克斯·罗斯讲述了他开车经过一个小镇,他年轻的恋人曾在那里生活过。在这首诗的结尾,诗人写道:

我开车沿河而下,

我看见一个男孩在桥上钓鱼。

清水中

飘零的落叶

然后我去了西部,

驶入茫茫夕阳。

这种带着淡淡忧伤的诗句,可以说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比比皆是。诗人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让读者与自然有直接的交流和接触,而不是直接在诗歌中宣泄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就是艾略特创造性的寻找“相当对应者”的方法。我们知道,这种方法起源于中国的古典诗歌,是美国新诗运动时期美国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之一。

从以上四首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力士乐在他的诗中所创造的意境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是相似的。1970雷克斯·罗斯(Rex Roth)在美国加州接受华裔美国人钟玲女士采访时说,“我觉得中国的诗对我的影响超过了其他诗。当我写自己的诗时,我通常遵循一种中国规则。”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中国式的规则,就是在诗歌中表现具体的画面和动作,诉诸五官的意象,营造一种“诗意的情境”。所谓“诗意的境界”,“必须有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时间。.....松林若有钟声,山中必有庙。这样,读者就能置身于一个“诗意的场景”中,他就能置身于一个地方,就像置身于舞台上,成为演员之一。.....这是中国诗歌的一项基本功”。似乎我们可以说,没有一个美国诗人比力士乐更了解中国诗歌的意境。雷克斯·罗斯在上面引用的诗中使用的意象也是中国的。我们知道,中国诗人经常用鹅来表达离别和思念之情,而西方诗人在诗歌中并不把鹅作为主要意象。月亮虽然也出现在西方诗人的作品中,但意义不同。桥、流水、落叶也是典型的中国意象。雷克斯·罗斯在他的诗中使用了这些意象

我们不得不考虑中国诗人使用这些意象的含义。毫无疑问,这充分表明力士乐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雷克斯·罗斯喜欢将翻译的中国诗歌融入自己的创作中。请看这样一首诗:

野花和杂草

生长在一座古老的寺庙里

在石阶上。太阳落下

青山之间。燕子

从前在王宓

在绘画建筑下筑巢

但今晚我飞往

切割木匠和石匠的家园

比石阶还要古老。

是这面石墙

扁平巨石

长满苔藓的蕨类植物。《如果你》

偷偷摸摸上去模仿住在这里的人。

树蛙,你可以和它们说话。

整天说话。

这首题为《山村》的小诗由两节组成。第一段显然是雷克斯·罗斯翻译的刘禹锡的诗。原文是这样的:

朱雀桥旁的杂草和鲜花,

五一巷门口夕阳西下。

在旧社会,王谢颜,

飞入寻常百姓家。

可见力士乐的翻译还是和原意有出入的。严格来说,他的译文有几处错译和误译。但我们也要承认,原诗的基本意境已经被翻译出来了。力士乐诗歌的第二段完全是他自己创作的,可以说是第一段意境引起的联想。雷克斯·罗斯的诗集里也有很多像这样一半翻译一半创作的诗歌。在这样做的时候,他也模仿了庞德。庞德的《刘彻》也是根据中国的一首古诗改编的。原文是汉武帝刘彻怀念李夫人时所作的《哀蝉之歌》:

罗梅不作声了,

玉满尘。

虚拟房间又冷又寂寞,

落叶取决于重量

我希望美丽的女儿平安无事,

感觉坐立不安!

④一位名叫“王”的美国诗人

雷克斯·罗斯喜欢使用他称为原材料的原始材料,并将其作为想象力飙升的起点。因此,我们欣赏雷克斯·罗斯的诗。"我们不应该逐字逐句地探究,而应该拘泥于原文."而应该把他的诗看作是他体验了中国的诗之后的又一次创作。"这有点像合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他的诗的益处和魅力。

力士乐显然非常熟悉中国诗歌的特点。他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突出了这些特点,使他的译文更加“中国化”。杜甫有一首诗叫《亭夜》,其中四行是这样的:“冬日白昼在元素尺度上缩短,这是一个寒夜,霜雪遍天下。五更擂鼓鸣号,三峡影摇。”雷克斯·罗斯把前三行翻译成—

已经是年末了,

阴阳斗争

在短暂的阳光下。

在沙漠山区。

霜和雪

在寒冷的夜晚闪烁。

午夜过后,

鼓声和号声响起,

暴力,切心。

他把原诗的每一行都翻译成了更短的三行,使得原诗每行中的一个意象变成了三个意象,所以译诗中的意象变得更加生动突出。

评论家约翰·毕晓普在阅读了力士乐翻译的《中国百首诗》后说:“这些英译本一般都清晰简洁。.....但是,任何一个下大力气研究中国诗歌的人,都会因为这种清晰而觉得心里有什么不对劲。如果一首诗看似一目了然,就难免会怀疑它是否漏掉了许多层附加的、有理有据的含义。”其实中国的诗,表面上不言而喻,但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境。中国诗人往往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是借助自然山水来暗示自己的主观情感。所以,中国的古诗虽然表面看起来很简单,但其实很含蓄很深刻。力士乐的译诗恰恰反映了中国诗歌的特点,我们甚至可以说他的翻译本身就是“一流的英语诗歌创作”。

雷科斯罗斯在19岁时认识了宾纳,并对杜甫产生了兴趣。从那以后,他对杜甫和中国诗歌的热情与日俱增。雷克斯·罗斯是无政府主义者。他认为杜甫诗中表现出来的儒家思想“过于迂腐”,但他认同杜甫诗中表现出来的伤感和感伤。他认为杜甫的诗解决了“人孤独时如何对待自己”的重要问题。力士乐对杜甫的诗有很强的认同感,所以他在翻译杜甫的诗时,自觉不自觉地加入了“太多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有时甚至用杜甫的诗作为素材和依据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我们在读力士乐的译诗时,很难分辨哪些是他翻译的杜甫的诗,哪些是他自己创作的。他已经与杜甫融为一体。

当雷克斯·罗斯出版他的第一本中国翻译诗集时,他为自己选择了一个中国名字:王,并把这三个字印在翻译集的封面上。从此,这三个字就永远把美国诗人雷克斯·罗斯和中国诗人杜甫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布莱、赖特和白居易的意象诗。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出现了具有超现实主义特征的深沉意象诗,主要代表人物有罗伯特·布莱(1926 -)和詹姆斯·赖特(1927-1980)。两位朋友不仅有着相似的审美观点,而且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执着的追求和热爱。他们都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模仿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他们是两位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当代美国作家。

(一)基于理性主义的直觉感受

新超现实主义是在美国兴起的现代主义诗歌运动,有人可能将其归为后现代主义。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法国作家布莱顿(1896-1966)、艾吕雅(1895-1952)、以1897-1982为代表的法国超现实主义、菲利普·苏波(1897-1991)等人的兴起。新超现实主义者自己也不喜欢这个名字,更愿意说他们创作的是“深度意象诗”。这一派诗人抛弃了有意识的“自我”和社会的存在,试图隐藏在“无意识的、唯我论的宗教情绪”中,认为只有潜意识才能知道真相。他们用深邃的意象、“思想的语言”和“梦的语法”,从超现实、非理性的角度对社会进行批判和讽刺。新超现实主义的出现与65438年至0968年在美国纽约举办的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展览密切相关。虽然新超现实主义是一个非常松散的文学流派,但它有着广泛的影响。很多当代诗人,尤其是30岁左右的年轻诗人,热衷于超现实主义诗歌。布莱和赖特是新超现实主义的代表。

罗伯特·布莱是《1950年代》(后改名为《1960年代》、《1970年代》)杂志的编辑,著有《寂静的原野》(1962)、《我身体周围的光》(1968),1968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詹姆斯·赖特,《我们会在河边相遇吗?(1968)、诗集(1971,曾在1972获得普利策诗歌奖)、两个公民(1973)、意大利的夏天(1976)

布莱出生于明尼苏达州,曾就读于圣奥拉夫学院和哈佛大学,在富布赖特奖学金的资助下赴挪威留学。他在政治上一直很激进,一直对越南战争、环境污染等问题持批评态度。他曾提出“跳诗”说,要求在人的无意识中发掘诗歌创作的源泉。赖特出生在俄亥俄州的一个小农场,曾就读于凯尼恩学院和华盛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富布莱特基金的资助下,到维也纳大学学习了一年。后来,他致力于翻译外国诗人的作品,他也和布莱一起翻译了一些外国诗歌。赖特也是一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说,"...我想描述大自然的美丽。我很热爱大自然,但这种追求总是受到我作为一个人的责任的影响。人的一生比梨树开花要复杂得多,而且充满了痛苦。”

我们先读两首意象深刻的诗,体会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独特感受。

保证

你永远不会孤单,听到了吗

当秋天变黄时,声音如此低沉

空气流过群山,越过钢琴的敲击声。

闪电过后的寂静之外,

在闪电之前说出来。

在名字之前-然后,

是厚厚的云层张开了嘴。

道歉你出生时就注定了:

你永远不会孤独。雨

会到来,沟渠会泛滥,一条亚马逊河,

长廊-你从来没听说过。

如此低沉的声音,

岩石平台上的苔藓,和岁月。你竖起耳朵听。

沉默意味着你并不孤单。

整个世界都在倾泻而下。

在这首诗中,张着嘴的浓云,倾泻的世界,是诗人对现实世界的独特感受。这种夸张和扭曲可以说是诗人继承了本世纪初年意象派诗人的一种传统。秋来有声,空来彩,雨溢沟。这些音、色、形的错位与交融,也是诗人的独特体验。从山川到河流,从闪电到琴声,这种跳跃表面上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有着很深的联系。

开始

月亮把一两片羽毛扔进了田野。

黝黑的麦苗不相信地听着

此刻

万籁俱寂。

在那里,年轻的月亮正在努力。

他们的翅膀。

在森林里,一个苗条的女人

抬起她可爱的脸,

她轻盈地走到空中,

冉冉稳步上升。

我独自站在一棵老树旁,不敢呼吸。

也不敢动。

我屏住呼吸听着。

麦苗偏向自己的黑暗,

我倚靠在黑暗中。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月亮想象成一只长着羽毛的鸟。它在田野里撒着羽毛,周围有一群雏鸟抚摸着翅膀。多么令人愉快的景象!在这寂静的夜晚,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迈着轻盈的脚步升入空中。是现实吗?还是一场梦?“我”躲在一棵老树旁,静静地听着这一切,生怕破坏了这美丽的风景。从理性的角度来看,诗人在诗中描述的场景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但读者似乎愿意被诗中描述的场景所感动。梦境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超现实的画面。

深层意象诗是在意象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认为诗歌之间有相似之处,强调意象的并列和罗列,主张充分发挥诗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诗人在诗歌中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而深意象诗更注重人的潜意识和无意识,所以它描写的感情往往表面上是荒诞的。布莱曾说,“深层意象诗歌通过对无意识的挖掘,使想象跳跃和隐喻变化成为可能,使意象从灵魂深处跃出。”或许我们可以说,深层次的意象诗人是在直观地感受到客观事物,并对这种感受进行主观理性的加工之后,才形成了他们的作品。

(二)中国诗歌的借鉴

布莱在参加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艺术节“作家周”活动时,向中国作家代表团朗诵了他的一首名为《隐居之思》的诗歌。用他自己的话说,这首诗是他受到中国诗人白居易作品的启发而写的。高个子诗人在古雅的筝的伴奏下低声朗诵了这首诗,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们将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

布莱曾说:“我认为美国诗歌的出路在于同时学习拉美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在与学者王佐良的谈话中,布莱对美国诗歌的现状并不满意,但他也说美国仍然有一些好诗人。在他的“好诗人”名单中,我们发现了詹姆斯·赖特、加里·斯奈德、威廉·斯塔福德、肯尼斯·雷克斯洛思和其他人的名字。而这些人要么与布莱持有相似的观点,要么就是单纯的中国诗歌崇拜者。在布莱看来,美国诗歌应该继续摆脱英国传统的束缚,美国诗人应该把创作植根于自己民族的土壤,创造出一个“生动、多彩、有生命的东西”。布莱本人也翻译过一些中国的古典诗词,他很喜欢李贺。他认为李贺的诗有真正优秀的意象,“近乎疯狂到无法掩饰”。布莱在仔细研究了中国的古典诗歌后得出结论:“在古代中国,所有层次的感知都可以悄悄地混合在一起。它们不像冬天的湖水那样分层次,但不知何故,它们都在一起流动。我认为中国古代的诗歌仍然是人类有史以来写得最伟大的诗歌。”

布莱似乎更喜欢陶渊明的作品。他曾将陶渊明选入1980年由他编撰的《宇宙的消息,双重意识的诗篇》文集,并在赠送给王佐良先生的书中写下如下文字:“这本文集代表了我多年思考的结果。开头是这首诗的祖师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他认为陶渊明是19世纪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的精神祖先。布莱题为《菊花》的诗是“献给陶渊明的菊花”:

1

今晚我在月光下奔跑!

直到深夜我才骑上马鞍。

这匹马在贫瘠的农田中找到了自己的路。

黑暗的阴影指引着它。

2

在离院子一英里的地方,马直立着,

太幸福了。漫无目的地

穿越赛场,无所事事,令人耳目一新。

身体是有生命的,就像一朵花。

从苍白之路回来,

衣服挂得多安静啊!

当我走进书房时,门

月光下的白菊花!

然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由于东西方审美趣味的不同,布莱的这首诗远远没有达到陶渊明诗歌的意境。虽然在诗的结尾,我们读到了“苍路”“白菊”等意象,但全诗还是缺少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宁静与安详。

布莱在诗歌创作形式上刻意追求中国诗歌的结构。他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

经过长时间的忙碌。

在办公桌前呆了几个星期后,我终于可以出去散步了。

月亮已经沉下去了,脚下没有星星。

一缕光线也没有!

如果在这荒野中有一匹凶猛的马向我跑来怎么办?

我没有活在孤独中。

一切都是徒劳。

这首诗的前两行描写的是景物和环境,第三行是对世界的想象,第四行是对世界的讨论。这种结构和中国古诗的结构很像。联想到布莱向中国作家代表团朗诵李白《问我做什么住在蓝山,笑而不答我心》一诗时的无忧无虑的心境和神态,我们不禁感叹布莱对中国诗歌的深刻理解和中国诗歌超越国界的魅力。莱特是布莱的好朋友,也喜欢白居易的诗。他曾在自己的一首诗中加了这样的标题:“读了一首烂诗,心情抑郁,于是到一处闲散的草原,乞求昆虫作伴。”这种给诗命名的方法,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题词颇为相似。赖特还写了另一首诗,题目很长:

明尼苏达州派恩岛威廉·达菲农场的吊床上制作的。

在我的头上,我看到了一只青铜蝴蝶。

睡在黑色的树枝上,

在树荫下被风吹动,像一片树叶

在山谷下,在空房子后面,

牛铃一响接着一响。

正午时分。

我的右边

在两棵松树下,在一片阳光明媚的田野里,

去年马留下的粪便

被烧成了金色的石头。

我靠在椅背上,当黄昏降临时,

一只年轻的鹰滑翔而过,寻找他的家。

我浪费了我的生命。

这首诗无论是题目的选择,还是全诗的意境,都让我们想起了中国的古典诗词和中国的山水画。

赖特的一首诗是关于白居易的:

冬末,我跨过泥潭,想到了中国古代的一个地方官。

白居易,一个很有钱的老政客,

何必白费劲呢?

我想起了你。

紧张地进入了长江三峡。

追踪者把你的船拉向上游,

把你送到忠州市,

和一些官方信使混在一起。

我猜当你到达的时候,

天黑了。

但是现在是1960,快春天了。

明尼阿波利斯的大石头

造成了我独一无二的深沉暮色,

还有绳索和激流。

元稹在哪里?你最好的朋友在哪里?

海在哪里?

曾经融化了整个中西部

无尽孤独的海?

明尼阿波利斯在哪里?

我什么也看不见,

除了那可怕的紧张。

一棵因冬天而变暗的大橡树。

你找到山那边的一座孤城了吗?

还抓着那件旧的

绳子的一端,

你一千年都没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