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特色民俗文化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

成都的特色民俗文化,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而成都是中国最好的旅游城市之一,很多人对它的感受也不一样,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成都的特色民俗文化有哪些。让我们来看看。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1 1,端午节粽子春节套餐

过年的粽子多是肉粽子。刚煮好的腊肉是粽子的主角。将糯米浸泡在水中,加入煮熟的红豆和切成颗粒的半脂腊肉,拌入椒盐面。

2.流动家庭

流行于四川各地。民间节日或结婚,新居落成等。每个人都要去亲戚家做客,这叫回家。那时候一般要带猪蹄,很多舍不得买的礼物,好酒等礼物,穿上平时舍不得走的衣服。主人家割肉买酒,热情款待。

2.“满日”草堂祭祀杜甫

“人民日”(正月初七)参观草堂的习俗起源于唐朝。每年的“人民日”成为成都人参观草堂、缅怀诗人杜甫的特殊日子。

3.正月十五,情侣“偷青”

按照成都的传统习俗,喜欢邻家女孩的男青年,可以在正月十五晚上到姑姑的菜地里偷点青菜,以示爱慕。当一个女孩发现她的蔬菜被偷了,她知道一个年轻人爱上了她,她的内心会充满喜悦和渴望。

4.据说春天是春天

汉族的社会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时间在春节前后。旧时代,春贤头戴黑帽,身着官服,左手持木刻春牛,右手持春杖。春贤穿得和普通人一样,和别人不同的是,他背上背着一根牛鞭。他们爬山涉水,从一个村庄走到另一个村庄。每到一处,他们都编一些吉祥的歌来唱。唱完之后,把印在红纸上的牛检图送到主人家。验货结束后,客户主要送一些硬币给验货作为奖励。

5.告别仪式

汉族的交往习俗。流行于四川各地。遇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出嫁的女儿带女婿,分居的儿子带媳妇,带礼物回家看望父母。在上述节日里,朋友和亲戚也互赠礼物。这种习俗现在仍然流行,但是赠送的礼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2成都特色文化

1,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古代三大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地域文化共同构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巴蜀文化源远流长,神秘灿烂,可在自然中享受,也可在死亡中诞生。你什么都不能做,只能靠剑活着。

2.蜀绣

蜀绣是以成都为中心的各种刺绣的总称,主要产于成都和绵阳。蜀绣、湘绣、苏绣和越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蜀绣具有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立体、针法短细、针法均匀、针法鲜艳、变化丰富等特点。蜀绣技法严谨精密,讲究用针,针法多变,针法工整,混色柔和,品种丰富,地方色彩浓厚。2006年,蜀绣入选第一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蜀锦

蜀锦、杭锦、南京云锦和苏州晋松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蜀锦多以纵条纹为基础上色,用彩条纹添花,使其质地细腻,花纹繁盛,配色典雅,独具特色,成为最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多彩织锦。蜀锦质地坚韧饱满,花色图案优美,配色典雅不落俗套。2006年,蜀锦编织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瓷胎竹编

瓷胚竹编是成都特有的传统手工艺,起源于清朝中叶。瓷胚竹编制品技艺独特,精于精细,具有“选料、特细线、紧贴胚、藏头于秘、彩图”的技术特点。小工艺花瓶、功夫茶具等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瓷胎竹制品,广受海内外游客青睐。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项目。

5.唐华

成都唐华是流传于成都及周边地区,集民间工艺与美食于一体的独特手工艺技能。包含历史、艺术、风土人情、蔗糖工艺等复杂元素。唐华艺术家善于观察和总结生活,将唐华与川剧相结合,创作了《水金曼山》、《战马朝》、《凤仪亭》等唐华戏剧,展现了丰富的川剧情节。

6.川剧变脸了

川剧是一种融合了五种声乐艺术的剧种: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檀溪(即梆子)和四川民间花灯。流行于四川东部和中部、重庆以及贵州和云南的部分地区。川剧展示的绝技丰富多彩,变脸、抬脚、睁眼、藏刀、喷火等。很多传统技艺至今令人惊叹。

成都特色民俗文化3被遗忘的“成都民俗”

很多来到成都的人都会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成都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它的休闲,它的高楼大厦,它的日夜喧嚣,它的热血沸腾。就像北上广,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甚至比成都还要繁华,却只有成都,被称为“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这是为什么呢?

我想应该是挥之不去的“蜀文化”,独立而不为时代所推,深植于每一个成都人心中。正是这种“蜀文化”,让成都的每一个居民身上都散发着一种“历史气息”,不断影响着成都人灵魂深处的归属感。

说到成都的民俗文化,可能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川剧在舞台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变脸,以及那些热闹的茶馆里观众的欢呼。甚至打麻将,一种人们围坐在茶馆外老树旁玩的娱乐游戏,也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民间文化。

而成都真正的民俗文化却是另外一回事,它的历史斑驳程度,即使是一些真正的老一辈,也说不上几句,它充满传承,却又低调神秘。

/鱼市/

古老的成都,自古以来就处于盆地的中部,很少有河流经过沿海地区,但成都人民从来不担心没有水产品充饥。其汹涌的海水,广锦江和解语溪,为成都人提供了丰富的日常渔业资源。

那时候,天还没亮,渔民们就感受到鱼虾捕捞区行色匆匆,打捞今日之重,或挑着担子,或划着船,叫卖着,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南门街或湖广关街的大街小巷。

用网捕鱼,可谓钓到了很多鲤鱼和鲫鱼。买的人多,卖不出去。鳝鱼泥鳅没有现在贵,普通人想吃就吃。

居民买回家,吃的鱼比较简单,没有那么多复杂多变的烹饪方式。放入蒸锅,蒸熟,淋上一些酱油和醋,撒上两三根切得很细的小葱。总的来说,这种简单的香味已经满足了普通人。如果你去一家大餐馆,想品尝一些新鲜的东西,你可能会用各种方法来做,当然,价格也相当昂贵。

/竹器/

自古以来,南方盛产竹子,孩子们爱用细竹子编织可爱的蚂蚱等小玩意,大人们更喜欢用它制作各种日用品。

也正是在南方,它才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北方干燥的话,竹子一不小心就会爆裂散架,带去北方的人只能轻声叹息,感到无奈。

但如果你在成都,你可以留着你新买的竹篮晒笼,竹椅靠背垫磨破了,竹凳一条腿瘸了,篮边开了,马架坐的竹条断了。你不用瞎琢磨纸条该放在哪里,只要等着修竹喊一声,一切都会焕然一新。

“没有肉可以吃,没有竹子不能活。”

好奇的娃娃通常会侧目而视。为什么那些修竹的人用一捆竹子,一条条,一个个工具,就把我晾衣服的竹竿调皮的坏到今天完好如初?昨天我妈满头大汗,可是竹篮子,桌椅板凳都没办法修。他是如何在几分钟内将它们拿回手中的?

/mat/

现在的睡垫一般都是“麻将垫”的那种。一个是竹子做的垫子总是容易受潮,另一个是万一竹子在某个地方竖起来,尖锐的刺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但是在我们老成都,没有“麻将席”。当时人们喜欢睡在竹条做成的席子上,感觉贴近皮肤,很舒服。此外,人们经常在街上大喊:“把垫子补上!填垫子!”,所以我不怕它的坏,用久了的旧凉席打磨熨烫,最舒服。

/桶/

以前成都没有自来水,几乎每家每户都要拿水桶去井里打水。一向节俭的人,几十年都不会换水桶,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更不用说它经久耐用,只是伴随了这么多年的痕迹会让人舍不得扔掉。

联想到锅碗瓢盆,如今的桶已经从木桶变成了铁桶、铝桶、搪瓷桶、塑料桶,木桶在城市里几乎已经被淘汰。

但同样便宜的价格也买不到那么实惠的东西,就一个塑料盆,也经不起时间的敲打,永远在某个地方。

而且那时候总有很多工匠,连木桶漏水或者散架,都是由专业的勾手处理,肯定不会把木块当柴火或者直接扔掉。桶用久了,桶内壁甚至有一层滑滑的青苔。

/草鞋/

也许在一些景点,你可以看到一些老妇人。他们在路边放了一个小篮子,里面装满了凉鞋,手里拿着一个半成品,也没叫人买。他们只是自己坐着,等着客人上门。

老成都时代,草鞋多。成都自古以来就是粮仓之都,有大量的稻草、小麦、稻草苗和草席,打草鞋、盖草房、编草帽、扎货、编草席都不缺原料。

往往天不亮,他们就拿着凳子坐在家里的小院坝里。男人出去种地,女人呆在家里打草鞋。

尤其是在农村,人们就地取材,直接用草编鞋,传承了许多打草鞋的技艺,甚至开起了特色小店。男的,女的,各种尺码,他们心里都很清楚。

/为男仆送饭/

除了修竹的,修桶的和草鞋的...老成都的服务可谓无微不至。你以为你能想到的都是卖水的,磨工,泥瓦匠。其实有很多让人叫好的服务,比如这个“代客服务”。

这可以说是很多成都人都没听说过的新鲜事。餐厅不收任何费用,为了方便顾客,就用顾客送来的汤加热冷饭。如果顾客带了钱,就给他们买些配菜当晚餐。

这种生意通常是给成都那些缺乏生计的贪婪的人做的,里面包裹的人情味真的很温暖。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行业,“代客取餐”在今天的成都已经看不到了,但也早就消失了。

老成都,老成都,老成都,穿梭在每一条大街小巷的一砖一瓦,流淌在每一条不归的河流,扎根在每一个怀念和探索的成都人心中。

人们都很熟悉,口耳相传。老人老了,也承载着新时代。而这些被遗忘和颠覆的“旧”,成为了历史上那一年真正的“旧”和不可替代的“旧”。

虽然有些民俗文化会逐渐消失,但是民俗中传承的人文精神不能消失,历史上老成都的人情味不能消失!

我想,正是这些没有消失的精神,让成都沉淀了一种厚重而独特的“蜀都情怀”,让一代又一代来到这里的人被它所吸引,深深扎根。

成都的民俗,就是成都的“情”。

还有成都的“爱”

是成都人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