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一个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

其中,建筑区是一个以动手操作为主的区域活动,小朋友可以在这个区域进行独立的创意游戏。这方面的引导首先要考虑建筑区游戏的特点及其对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教育作用。

一、建筑区的特点和教育功能

在建筑区,孩子们利用各种建筑结构材料,如积木、塑料玩具、沙子、金属零件、废料等,在建筑和施工中玩游戏。在游戏中,孩子们将能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愿望进行构思和构建,以表达某些形式的事物,如建造建筑物、架桥、铺路、组装动物园等。也就是说,建筑区的游戏通过儿童的想象力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的生活,通过各种建筑或物体的建造和构造反映他们对周围生活的印象。

(一)施工区域内活动的基本特征

施工区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儿童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在建筑领域会表现出不同的发挥水平。小班的孩子往往是先摆弄一个单一的结构材料,全方位地了解材料,再堆砌排列多个结构材料,最后进行简单的建模活动。在建筑面积的游戏中,可以更好地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增强孩子对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功能的理解和空间认知水平。

2.建筑领域的活动是基于建造和结构的过渡性活动。

首先游戏要有实物。没有建筑结构材料,就不会有建筑领域的结构游戏,各种结构材料是游戏的物质基础。其次,建造和施工是这方面的基本活动,也就是造型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必须通过直接的动手操作和自己的搭建、建构活动来体现对周围生活的理解和感受。正是这种动手建模的活动,能够满足孩子的活动要求,给孩子带来快乐。

(二)建筑领域活动的教育作用

建构区域的活动对儿童的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

首先,玩耍的过程是儿童创造性地、自由地再现物质形象的过程。既提供了发展感知运动技能的机会,又培养了手眼协调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还充分展示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对结构材料的直接操作中,儿童不仅获得了关于结构材料的性质、大小和颜色的知识,还获得了一些空间方位和数学的概念,可以说是通过在区域内建造活动室来发展儿童智力和丰富知识的重要手段。?

其次,施工区的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艺术造型活动。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表象,体现了对色彩、形状和各部分比例的对称、协调、美观的要求,是培养儿童审美能力和表达、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手段。

最后,一部成功的作品需要孩子有很强的目的性,勇于克服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善于与同龄人合作。因此,通过建构区的活动,可以培养孩子与同伴和谐合作、与他人分享的目的性、坚持性和品德。

二、施工区活动的指导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提醒我们2-4岁的孩子应该注重个体自主性的发展。”小班幼儿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对他们进行自主教育势在必行。但仍需要教师及时、适当的引导,使施工区的游戏活动更好地发挥促进幼儿能力发展的作用。所以,引导小班的活动非常重要。

(一)引导幼儿养成遵守施工区域规则的习惯。

区域活动具有自主性、自主性、群体性以及依赖于操作材料、情境和相应活动的教育价值等特征,这决定了教师只能以间接的方式指导区域活动。因此,做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尤为重要。我们认为,活动规则能够对儿童的活动行为及其在活动中的关系起到组织、约束和调节的作用,能够

最大限度保证儿童的活动权利;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增强自控能力;同时,活动规则可以有机地承载和体现我们的教育意图,让孩子玩中学。可以说,没有规则,区域活动的质量就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引导孩子和老师一起制定规则。

由于区域活动规则的主体是儿童,教师和儿童共同制定的规则是最有效的,也是最容易让儿童遵守的。

在讨论中达成一致

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影响他人正常活动的问题时,老师要组织孩子讨论,然后制定规则。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施工区有一些现象,比如争玩具,追逐打闹,破坏别人的作品。于是,我把这些孩子的行为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孩子观看和讨论:这样玩好吗?应该怎么玩?孩子们讨论得很热烈,有的说“你要按照指示牌进入区域,没有指示牌的地方就不能再进来了”;有的说“坐下来安静地玩,不要大声说话,会打扰别人”;有的说:“你应该和孩子一起玩,不应该自己去占积木、争玩具。”

由于幼儿直接参与了规则的讨论和制定,幼儿在活动中能够自觉并很好地遵守规则,相互监督,保证了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也让我意识到,要避免该地区出现噪音和破坏的场景,除了提供有序、翔实的环境设施外,还有赖于我们的老师有效地引导孩子们建立相互尊重的人际交往。

(2)在试错中形成。

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告诉他们解决的方法,而应该引导他们自主寻找解决方法。让孩子在试错中建立相应的活动规则,使孩子深刻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有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建造“美丽建筑”的活动中,孩子们在建造的过程中兴趣很高,但最终呈现的作品却很少。“怎么才能让老师看到你的作品?”每一栋楼前,我都提醒你,经过多次活动,孩子们自己的发现告诉我,“走路要小心,这样就不会碰到楼了”;“盖楼要牢固,才不会破”;“先修一条路再盖一栋楼,让孩子走,免得损坏别人的房子”?

在多次的实践中,孩子们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建立了爱护劳动成果的规则。

然而,一些规则应该被强制执行。如玩具的卫生、常规和安全,清洁和分类等。这些必须在活动前明确提出,并要求孩子遵守。

2.引导孩子遵守规则

规则的制定只是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法可依”;“有法可依”的关键在于“有法可依”,否则,活动规则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为了“执法”,教师要做好引导和督促孩子掌握和遵守区域活动规则的工作。

(1)提示方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把区域活动规则放到环境中,让环境说话,让环境告诉孩子活动规则。比如关于进入区域人数的限制,我们采用佩戴头套或者悬挂指示牌的方法,在区域入口处悬挂限定的头套或者留下一定数量的指示牌。如果没有头套或没有地方挂标志,我们就不能进入该地区。

(2)图解法

规则的掌握和遵守不仅可以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片形象地表现出来,张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大家遵守。比如在施工区不同材质的箱子上贴上与材质相对应的标志,既加强了孩子独立包装玩具的能力,又起到了教孩子学会对应和分类的作用;在墙上画各种合适的行为图片,提醒孩子行为规范。

(3)提醒方法

小班的孩子,因为年龄特点,情绪作用,爱模仿,看到别人在玩什么就会玩,从而影响自己或别人的操作活动。这时候可以用提醒的方法,给孩子适当的帮助。比如,当一个孩子干扰了其他孩子的活动时,老师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觉得这是好事吗?”;“我该怎么做比较好?”;“我们?好吗?”;“请你好吗?好吗?”。这样既纠正了孩子的行为,又体现了活动中的民主和平等。

(二)引导幼儿在建筑区模型中开展活动

创造一个激发兴趣的场景

由于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为建筑区域提供简单形状的材料。孩子们应该有足够的积木来建造物体或建筑物,以及各种辅助材料(如汽车、小树枝、纸张等。)去打游戏。教师的任务是给孩子们提供能满足他们需要的材料。

还要根据小班幼儿直觉性强、兴趣突出、语言理解能力差的特点,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启发和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老师可以设置一些简单直观的问题场景,让孩子观察感知。比如在搭建房子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故事给小动物搭建房子来引起孩子的兴趣,把搭建好的房子呈现出来,让孩子自己去观察和感受,找出操作的步骤和方法,然后自己去摸索操作。老师也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民主、和谐、温馨的氛围,让孩子觉得自己是环境的主人,也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兴趣。

2.观察引导,鼓励探索

“观察指导在区域活动中特别重要”。教师需要了解小班幼儿的具体兴趣、实际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找出他们的兴趣所在,及时调整这方面的活动和材料。在建筑面积活动中,主要引导小班幼儿观察感知建筑材料,并对其进行命名,认识材料的形状、大小、颜色。在此基础上,学习平、长、围、盖、宽、加等高级技能,识别上下、中、侧方向。

在引导小班幼儿活动时,应采用游戏的口吻,边演示边讲解,引起幼儿模型的兴趣,逐渐过渡到幼儿独立、结构简单。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老师要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去选择自己的游戏,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当孩子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老师要给孩子一些鼓励,启发孩子通过暗示找到解决办法。有时,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暗示是无效的,教师应采取直接引导的方式。

总之,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这样才能有成功的体验。

3.展示作品,交流分享。

作品是儿童建构的结果,既体现了儿童活动的水平,又通过对成果的评价和欣赏,培养了儿童珍惜成果的感情。教师在展示成绩时要给予肯定,因为小班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受外界影响的,教师的肯定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在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孩子介绍自己探索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作品制作方法的演示,培养孩子的自信、坚持和探索精神。

三、小班幼儿建构区活动指南注意事项

有针对性的指导。

小班幼儿的活动目的并不明确,他们在活动前往往不知道自己要建构什么,但在活动结束后,他们可以根据对成品的感知说出自己要建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