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夺食——段从列强饭桌上争取到的《斯瓦尔巴特条约》

随着气候变暖和北极冰盖加速融化,北极航道的开通正逐渐成为现实。这将绕过苏伊士运河,缩短航线,大大降低航运成本,对世界主要贸易国意义重大,因此北极的运营成为各大国博弈的一个焦点。

中国不是北极周边的国家。目前只是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权益与正式成员不可同日而语。然而,随着一份近百年前的国际条约的曝光,在地理和法律上看似与北极无关的中国,在这两方面都有了可靠的立足点。

斯瓦尔巴群岛,位于欧洲边缘的北极圈内,是地理大发现时代人类进军北极的大本营。20世纪初,由于在群岛发现丰富的资源,列强宣称对其拥有主权。这个时候,如果没有缔结国际条约,欧洲国家很可能因为这个群岛而发生战争。在这种情况下,列强经过激烈斗争和妥协,签订了《斯瓦尔巴特条约》。

尽管当时的北洋政府内忧外患,但段仍密切关注国际事务,并利用一战后与法国的良好关系,挤进了这次谈判,最终成为签约国。

于8月1925日生效的《斯瓦尔巴特群岛条约》规定,群岛不得用于军事目的。根据挪威法律,缔约双方可以免签证自由出入该岛,并享有在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地区及其领海捕鱼和狩猎的权利,进行海洋、工业、采矿和商业活动的权利以及进行科学调查活动的权利。说白了,主权属于挪威,矿界、渔权等权益由签约国享有。

中国签约后,由于长期内战,政权更迭频繁,国力衰弱,无法行使条约赋予的权利。直到1991,中国探险家高在参加考察斯瓦尔巴特群岛的非政府组织活动时,才得知这一信息。当他把条约带回中国时,由于年代久远,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从那以后,它引起了全国的关注。2004年7月28日,中国在北极建立了第一个科考站——黄河站,使中国有了第一个立足点。中国之所以能在北极建立科考站,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斯瓦尔巴特条约》。

有了这样的条约,与北极没有地理联系的中国就有了北极地区的话语权。不得不说,这是段北洋政府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法国人主动找上门来,拖着北洋政府签了这个条约,而段是糊里糊涂签的。

其实只要有点思维能力的人都能知道,这无异于天方夜谭。这就相当于一个强盗邀请被他抢劫压迫多年的受害者参与另一次赃物分享。这个脑洞太大了!

丘吉尔说:“你不能从英国拿走任何东西,除非你使用战争!”普京说:“俄罗斯领土虽大,但没有一寸是多余的!”看到了吧,这是劫匪为抢劫成果辩护时的表情。想从他们那里分一杯羹,无异于虎皮。这些强盗为了攫取利润可以殊死搏斗。一战时,德国叫嚣要“榨干法国的血!”“结果,两个劫匪在撕咬中把血放光了。这样一个凶狠的强盗,会主动把利益分给被他们踩在脚下100多年的东亚病夫吗?

中国加入这个条约,应该和北洋政府与协约国,尤其是法国的关系比较好有关系,毕竟当时中国给法国提供了很大的人力支持。北洋政府抓住机会,利用这一条件,使中国加入谈判。法国认为这一条约是强加给中国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谈判和外交博弈中的挫折一定非常激烈。

“腐败无能”的北洋政府其实拥有中国古代的战略智慧。20世纪初,中国积贫积弱,被称为东亚病夫。一战爆发前,中国被列强吞没,陷入半殖民地深渊,所以在国际事务中无足轻重,没有话语权。战争爆发,北洋政府统治中国,北洋军阀在洋务运动中发迹。他们事实上崇拜德国的工业技术和军事文化。事实上,北洋舰队的主力舰都是德国定制的,北洋新军也是按照德国的法典训练的。然而,“腐败无能”的北洋政府经过冷静观察和理性思考,决定参战,站在了德国的对立面,加入了协约国阵营。结果,中国成了战胜国。鉴于战后的国际形势,列强无论从道义上还是战略上都无法再瓜分中国,日本人吞下去的东西最后只能吐出来。中国就这样在风雨飘摇中保住了一个大国的基本版图,为自己未来的复兴留下了充足的资本。如果中国站错了队,会发生什么?奥斯曼帝国就是一个例子。和中国一样,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帝国也曾是一个庞大的帝国。今天,北非和南欧的大部分国家都是它的领土,但在一战前,它已经衰落,被称为欧洲病人。一战中,奥斯曼帝国与德国同处一个阵营,结果只能吞下战败的苦果。结果,本已虚弱的奥斯曼帝国被彻底瓜分,几乎灭亡。幸运的是,一个英雄凯末尔设法保住了一只小火鸡,却失去了大国的主要资本,从此一蹶不振。

将来,当你可以骄傲地以东道主的身份免签前往斯瓦尔巴的时候,你要知道,这是当年深陷泥潭、像乞丐一样被国际鄙视的北洋政府为我们挣来的。可想而知,一个弱国在强国之间分食有多难。如今,虽然无法得知段当年的决策和操作过程,但无论如何,都值得铭记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