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往景区水池里投币?

把钱扔进水池或其他地方并不是中国特有的习俗,但在中国却很普遍,甚至很猖獗。人们向放水池、大水箱、佛像、花坛甚至十三陵的棺材扔钱。人们经常在名胜古迹或小商店的院子里放一个水缸,里面堆积着一层硬币。

虽然人们相信祈祷和许愿的力量,但仅凭祈祷赈灾的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么多虔诚的宗教仪式没能打动年轻人,只有硬币赢得了巨大的青睐。年轻人不会在佛像前三跪九拜,甚至不知道仪式的规则,但任何年龄和背景的人都可以在水池前扔硬币。可以说,它的流行更多来自于游戏刺激和文化传播,而非宗教信仰。

想想看,只要一个硬币不超过一元,就可以玩祈福游戏,比玩气枪和铁环还要便宜。游戏的规则是固定而简单的。在一个固定的点丢硬币。如果你击中了它,就意味着接下来好运。它就像各种带有竞技性质的游戏一样刺激着人们的参与。好玩、好玩、道德好并不能保证一个活动永远持续下去。看看中国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遇到的困难就知道,有趣的活动也需要合适的生存土壤。恰好,中国各方面都在推动祈福活动。

所以寺庙道观多建在名山大川等风景优美的地方。它们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旅游景点,这也是人们喜欢参观佛教寺庙的主要原因。来这里的人,既是虔诚的信徒,也是文人墨客。随着科学的发展,宗教原本的神秘逐渐被揭开,宗教的传播也需要不断世俗化。这个过程要求宗教不断适应社会进步,关注人们的世俗生活,积极参与现实世界的建构,比以前更加热衷于物质利益的追求。

以前寺庙经济的发展主要是自给自足。随着旅游业的介入,寺庙经济的发展空间迅速扩大。宗教人士、政府部门、旅游机构都可以在宗教旅游中分一杯羹。随着资本和权力的介入,宗教加速从?神圣?到达?世俗?转变过程。许愿池作为一种既增加客流又增加收入的方式,早已从一种民俗变成了一种经济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