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生男生喜欢灯笼

潮汕生男生喜欢灯笼

潮汕男生喜欢灯笼。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每到节日,各地都会举行各种仪式庆祝节日。在两广,有很多习俗值得了解。我们来看看潮汕男生喜欢灯笼是什么意思。

潮汕男生喜欢花灯1每年农历正月十一至十八,广东潮汕家家户户都有放花灯、吊花灯的习俗。由于潮州话中“登”与“丁”谐音,放灯笼与添孩子是近音,所以红人认为放灯笼是添孩子的吉兆。元宵节那天,大家都拿着小灯笼和纸银香赶到乡下的庙里,回家把自己的佛龛和卧房的床挂在家里。这叫“挂喜灯”。

另外,如果去年元宵节别人生了个男孩,那么从农历年正月十三起,这个人就要捅一对红灯笼,把名字写在灯屏下的红纸上,欢欢喜喜地挂在乡下的家族祠堂灯架上,代表着家里又添了丁。后来每到晚上,亲戚们都会带着孩子去祠堂,一边在自己的小灯笼里点上蜡烛,让小灯笼变红,接受周边。

至于福灯的来历,相传在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由于明帝提倡佛教,又恰逢蔡瑁从印尼返佛,说是印尼莫哈陀每年正月十五,僧人聚集祭奠舍利子,是一个吉祥的日子,也是一个参观佛教的美好景象。

为了更好地弘扬佛教,汉明帝下令在正月十五晚上在宫殿和寺庙里“点灯示佛”。从此,元宵节放灯的习俗从只在宫中举行,广泛流传到民间。正月十五,无论士绅还是庶人,都要挂灯,镇上彻夜灯火通明。

元宵节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变成了一个壮观的灯笼市场。当时的北京京都长安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城市,人口数百万,社会富裕。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节变得越来越奢华。中唐以后,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流行的购物节日。

在唐高宗(685-762),北京长安的灯笼市场非常大,有五万个灯笼和五颜六色的灯笼。皇帝命人做了20座超大型灯笼建筑,高度150尺,辉煌壮丽。这就是延续至今的“快乐灯笼”。

宋代的调戏灯会在商业规模和精美的灯光上均优于唐代,主题活动更具民俗性和更强的民族风格。之后,每一代人的元宵节继续发展,元宵节的时间越来越长。唐朝的元宵节是“上元节前后一天”。宋代在十六之后增加两天,明代从初八到十八增加到十天。

清朝回民来中原时,元宵节已不在皇宫举行,但中国民间元宵仍是盛况空前,日期缩减为五天,一直延续到现在。

因此,广东潮汕地区的中国民间挂喜庆灯笼的活动,总是不可避免地有新的敬神、祭祖、迎神的项目,既有崇拜的色彩,又有欢乐游戏、娱乐的气氛,成为潮汕人不可或缺的习俗。也可以说,挂喜灯是潮汕人最隆重、最繁华的传统节日,是广东省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男孩幸福灯笼的由来2挂幸福灯笼

宋代的吊戏灯会无论是规模还是梦幻的灯光都优于唐代,活动更加民俗化,民族特色更强。此后,元宵节不断发展,元宵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元宵节是“上元前后一日”。宋代在十六之后增加两天,明代从初八到十八延长为十天。

到了清朝,满人占领中原,朝廷不再举办灯会,但民间灯会依然壮观。日期被缩短为五天,并持续至今。

在台湾省,灯笼有光明和优雅的含义,点亮它们意味着照亮未来。台湾灯笼和恩的谐音代表生男孩。所以过去女人会故意在灯笼下徘徊,希望“钻到灯笼下生蛋”(也就是游过灯笼下生男孩)。

在潮汕村,去年生男孩的家庭都要在宵夜时点上灯笼,在祠堂里设宴庆祝“丁”,俗称“丁桌”。酒席分两种,一种叫“龙舟宴”,即许多方桌相连,宾客分两边围着吃,犹如划龙舟;另一种叫“走马席”,就是不管多亲近的朋友或亲戚,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可以进来吃饭,吃完就走,主人再摆上菜招待另一批客人,一个接一个。

后一种类型的宴会通常由更富有、更慷慨的家庭举办。在旧社会,赶时髦的人渴望与邻居攀比,爱面子。生男孩的都很注意摆丁桌,并以做得体面为荣。甚至贫困家庭为了丢面子,到处借钱,导致负债累累,或者忍痛出卖兄弟,用得到的钱来应付沉重的案头开支。这就是俗语“生个好孩子,卖个大”的由来。

解放后,由于时代的进步和思想的进步,潮人虽仍有元宵节捧鼎桌的习俗,但多在自己家里进行,也仅限于宴请亲友,人们富裕节俭,无人问津。

元宵节,农村有很多祭祖活动。寺庙、祠堂灯火通明,烟雾缭绕,善男信女争相参拜,异常拥挤热闹。祭坛前摆放的鸡、鹅、鸭、糖果、米果、蜡烛、大吉(潮州橙)等祭祀品,被视为圣物。参拜的男女都取了祭品带回家,这叫“求福”

人们认为用了这些圣物后,可以使家平安,增添财富。那些把圣物带回家的人,明年或多或少都会归还。于是有人趁着人多的机会,偷偷拿着祭台前的祭品回家吃,意思是“吃得红火”。

元宵节那天,农村的大多数人在祠堂和大街小巷的空地上搭起了五颜六色的棚子,里面用泥塑了一尊巨大的弥勒佛,袒胸露乳,面带微笑。弥勒佛裸露的头部、肩部、肚脐、大腿等部位装饰有男女“爱泥童”。人们站在十几尺外的竹栏杆外,用铜钱瞄准弥勒佛上的泥巴。

如果中奖者喜欢小孩,那就是属于他的,但是在一些难以击中的部位,比如头顶和耳朵,中奖者得到的礼物是二三。未能胜出者将归摆放弥勒佛的帐篷主人所有。这是一项老少皆宜的活动。据说打“男孩子喜欢小孩”的人,以后都会有男孩子。

所以,刚结婚的年轻夫妇,或者刚娶了媳妇,渴望抱孙子的爷爷奶奶,也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一旦命中,棚主和周围的人都会欢呼祝贺。我甚至满心欢喜地把“男孩女孩”抱回家,以为中了彩票是个好兆头,今年就能早点生孩子,发大财了。

家家户户都有灯笼和吊灯的习俗。因为“登”和“丁”在潮州话中是谐音,点灯和加丁是近音,所以潮州人认为点灯是加丁的吉兆。元宵节,人们提着灯笼,陆续准备好纸和银香,在乡下的庙里点燃,回来挂在家里的神龛上,挂在床头,称为“挂喜灯”。

潮汕男生欢乐灯笼3的点灯仪式分为几个步骤。

首先,开灯。

开灯的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到十二之间。具体日期由村里风水师选定,但不能晚于正月十二。根据第一个出生的灯座的出生日期,风水师计算出开灯的吉日。日期确定后,祠堂负责通知所有灯台持有者。

开灯前先搭个灯棚。这个灯棚是用木板搭建的。它长八米,宽四米,高四米,像一个三十多平米大小的木屋。进门后,左右两边的木板上还雕刻着龙凤图案和八仙生辰图。

开灯的那一天,天刚亮,持灯的人就会敲锣打鼓,到村里的“洪圣庙”去。60岁以上的老人要穿长衫,请从庙里下来拜洪、洪、金夫妇的神,并为神挂红,也就是给神披上红布,然后迎到灯棚,在灯棚上方正中拜。雕像前摆了一张祭祀桌,摆放了大香炉、炸堆、茶果、水果等供品。

灯座由长辈捧着,去祠堂举行点灯仪式。点灯仪式是按照灯座诞生的顺序进行的。每个家庭首先将自己的供品放在祭坛上,包括猪肉、鸡肉、炸堆、茶、酒和水果。把香放在香炉里。这时,长辈们会点亮油灯,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灯笼里。灯笼是八角形的长灯笼,直径两尺,高三尺。

灯笼的八面都绘有图画,有“姬仙女送子”、“五子入题”等图案。然后大家把点着的灯笼挂在祠堂的主梁上。最后一家人捧着灯座,跪拜祖先,一边叩拜一边敲锣。一般是灯头的父亲负责敲锣。

拜了三次,祠堂的仪式就结束了。然后去灯棚拜神。灯棚里的拜神仪式和祠堂里的基本一样。拜完灯棚,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己家的主梁上挂一盏灯。灯的样式和祠堂的一样,只是小一点。至此,点灯仪式完成。每天早晚,掌灯人的家人都会去祠堂和灯棚上香,为灯加油。灯要挂到正月十九,期间不能熄灭。

第二,抢枪头。

这是点灯仪式中的一项庆祝和娱乐活动。时间是正月十五的早上,地点在村里的广场上。

村民们堆了两张八仙桌,上面放了一个凳子,凳子上立着天师炮,炮头上挂着一个彩色的头像。鞭炮点燃后,立即升上天空,只听半空中一声响,五颜六色的人头从天而降。村民们向前拥挤,争先恐后地抢彩票。

谁抢到彩票,谁就预示着今年的吉兆,谁就能得奖。一个* * *要放九把枪。沙尾村的莫家分四间大屋子,中了彩票的人会一起聚餐庆祝。今年中奖的一室人,明年返还等量物品作为明年抢枪头的奖品。

第三,付钱给李丁。

农历正月十六,举行婚礼。这一天,祠堂外的广场上会举行大盆菜宴。今天下午五点左右,祠堂外燃放了三次鞭炮。村里的男人听到这三声鞭炮声,会不经通知,自动来祠堂吃大锅菜宴。

做一顿大盆菜宴的原料有十五种,萝卜、香菇、腐竹、芹菜、猪肉、芦笋干、鱿鱼、鸭子。每种原料的重量都是按照村里男人的总数来计算的。由带灯头的家庭共享,收集后移交给祠堂。祠堂要权衡一次,然后安排人制作。

制作方法是用十五种主料做十五道不同风格和口味的主菜,然后用萝卜做第一道菜打基础。把十五个菜一层一层地放在一个大木盆里,每桌一盆菜,叫做大锅菜宴。

第四,圆形灯。

这是点火仪式的一个重要程序。时间是农历正月十九。今天早上,

灯台家人带着灯台来到祠堂,在祠堂牌位前的祭台上摆上大盆蔬菜、炒桩、酒、水果等供品,点上蜡烛,放鞭炮,带着灯台、香、酒向祖先跪拜;拜完后,把供品拿到祠堂外,放在一张桌子上,同样祭天,然后在祠堂门内祭地神。灯会结束后,可以把挂在祠堂和家里的灯笼取下来烧掉。

五、龙舟。

这是点灯仪式的最后一个仪式。元宵仪式结束后,氏族的男性会扛着龙舟,去各家各户祭拜。龙舟由竹片和稻草制成,长5英尺多,宽2英尺。家家户户都要把家里不要的东西扔在船上。祭拜结束后,乘龙舟到海边焚烧,意味着一年的污浊之气都被送进了大海。

至此,整个点灯仪式完成。第二天,也就是农历正月二十,所有持灯人的家人都会去灯棚送神。大家在祖师的带领下,敲锣打鼓,放鞭炮,把弘生法师和弘生母亲的神像送回了庙里。然后在族长的带领下,民众会拆除灯棚,将拆下的木板存放在祠堂里,直到第二年点灯的时候。

作为一项重要的生活习俗活动,点灯仪式在福田地区的原始村落中代代相传,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蕴含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先民对人类生存繁衍的崇拜和敬畏,具有人类学和民俗学价值。

同时,家庭和家族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点灯仪式对促进家庭与家庭的和谐,弘扬爱国、尊老爱幼的传统民族美德,构建和谐社区有一定的作用。

福田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很多来自各村、各家庭的人在港澳台和国外定居。作为纽带,点灯仪式将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一些在国外定居的人生完男孩后,还会回娘家祠堂点灯,让子女认祖归宗,参加家乡组织的灯会,吃传统的大盆菜,这对促进海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和台港澳同胞的密切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