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历史上有过哪些不同的儿童发展观?

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不仅包括儿童发展观,还包括儿童人性的特点、儿童发展的本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以及儿童发展的价值。历史上对教育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性的遗传决定论一般被认为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物种的分类学特征,由人类个体表现出来。除了人类的* * *本性之外,这种共性特征,在人类内部,当每个人都表现出这些共性特征的时候,也就表现出了个体的特殊性。比如,语言运用能力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但就单个人而言,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表达能力、语调、语速还是有差异的。人类思维的繁荣揭示了人类在展示思维能力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思维能力是人类的本质特征之一。那么这种个体差异是怎么来的呢?有人认为人性的差异是由个体遗传素质或人类自然素质的某些特征决定的。这种说法被称为基因决定论。在这种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基督教的“原罪论”、柏拉图的三阶级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一)基督教的“原罪论”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典型的儿童观。它把孩子当成“有罪”的人,赎罪是人生的目的。教育是帮助孩子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论扼杀了孩子活泼的天性和灿烂的童年。中世纪的基督教学校,忽视了儿童与成人的区别,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学校里死板的作息方式学习,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阅读、工作、唱圣歌等枯燥的活动,如果违反规定,就会受到体罚的惩罚。(2)柏拉图的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和个性的差异早已由人性的自然品质决定。他认为上帝用三种不同的材料造人:金、银和铁。金人是最高贵的,他们的发展目标是学习和管理国家,所以他们需要接受最高水平的教育;白银人,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要接受初等教育;铁人天赋最差,没有前途,不需要教育。铁人需要的不是天赋的发展,因为他们没有天赋的自然条件。让他们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养成服从的性格就够了。(3)中国古代的儿童观中国古代的儿童观是以对人性的认识为核心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人有基本道德的萌芽,即善终,包括恻隐之心、廉耻之心、逆来顺受之心、是非之心。孩子的发展就是让这些原始的萌芽成长。孟子主张重视教育内容对孩子的影响,目的是唤起孩子内在的良知和良好的能力。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认为,人对物的欲望是人的本性,人性本恶。荀子的人性观使他重视教育对儿童的改造和外在塑造作用。由于上述观点中对善恶的肯定和否定过于绝对化,难以解释现实中人类发展差异的复杂多样的事实,韩愈等人提出了性三等论。韩愈认为,“学得越多,知道得越多”是第一等,而“能上下引导的人”是中等,而品行低劣的人只能用惩罚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基因决定论让人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就是打洞的。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大众教育,实行分层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找到了推卸责任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