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会因为谷歌而变得更聪明吗?

从2007年开始,大约每两年,吉姆·霍尔特就会为《伦敦书评》写一篇文章。这篇关于尼古拉斯·卡尔的《浅薄》的新评论,也就是下图中的这本书,讨论了互联网对人类认知的影响。霍尔特被说是个爱开玩笑的人,这一点可以看出来,因为文章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真的很有趣。

“我没有电脑,也不知道怎么用。伍迪·艾伦最近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大多数人都离不开电脑,但他却想反其道而行之,仍然过着富裕的生活。那么,我们这些拥有电脑的人真的过得更好吗?

电脑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增强我们的幸福感。第一,以间接的方式为人类制造商品,提供服务。但是结果并不好。在1970年代早期,美国公司开始大量投资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几十年后,这些巨额投资似乎没有回报。正如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在1987中所说,“计算机时代无处不在,除了在生产率报告中”。也许是因为培训员工使用电脑浪费了太多时间;也许那些计算机擅长的领域,比如文字处理,对生产力的贡献并不大;也许,当信息被广泛传播后,它的价值开始降低。无论如何,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由计算机驱动的“新经济”才开始在美国出现。欧洲似乎错过了这波浪潮。

另一方面,计算机给人们带来的好处要直接得多。它可以让我们更聪明,甚至更快乐。真的可以满足人类简单的需求:愉悦、友情、性、知识。如果你相信一些懒惰的先知,计算机甚至会有思考的能力:当它们的计算能力变得更加强大时,我们人类的精神可以在其中生存。据说将实现“奇点”,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将与这些硅基生物融为一体,从而超越肉体的限制,实现永生。说到错过,这就是伍迪·艾伦错过的。

但也有怀疑论者坚信电脑有负面影响:它压抑了欢乐,甚至可能使人变得更愚蠢。首先要提到的是文学评论家,美国人斯文·伯克斯。在《古腾堡的挽歌》中,他认为计算机和其他电子媒介正在摧毁人们“深度阅读”的能力。他的学生,由于电子设备的普及,已经习惯了略读和扫描。他们已经无法像自己一样沉浸在一本小说中。伯克维兹认为这对文学的未来不是一个好兆头。

假设我们发现证据表明计算机使人失去人性,或者它们可以使生活陷入困境。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远离屏幕,多花点时间在电脑出现之前人们曾经做过的事情上呢?比如埋在小说里?也许与我们的认知相比,计算机对人类的影响是渐进的,潜移默化的。他们可能重塑了我们的大脑——但并没有让它变得更好。这是《大西洋月刊》2008年的封面故事《谷歌会让人变笨吗?两年后,这篇文章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出版了一本他对数字文化的抱怨集,这本书被命名为《浅薄》。

卡尔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无意中受制于计算机改变主意的能力。五十出头的他,以为自己的人生“经历了两个场景”,一个是“模拟青春”,一个是“数字成年”。毕业五年后是1986。为了一台苹果Macintosh,他挥霍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这让他的妻子大吃一惊。不久,他说他失去了在纸上编辑的能力。大约在1990左右,卡尔买了一个调制解调器,并订阅了美国在线的互联网服务,这使他每周有五个小时的时间发送电子邮件、访问聊天室或阅读旧新闻。大约就在那个时候,程序员蒂姆·伯纳斯·李开始构建万维网,并编写了能让卡尔夜不能寐的网景浏览器。“你知道剩下的,因为这可能是你的故事,”他写道。

越来越快的芯片,越来越快的调制解调器。DVD和DVD刻录机,GB硬盘。雅虎、亚马逊和易贝。MP3,流媒体视频,宽带。Napster和谷歌,黑莓和iPod。Wi-Fi,YouTube和维基百科,博客和微博。智能手机,优盘,上网本。谁能抗拒?我不能。

“我的大脑好像变了,”卡尔说。2007年的一天,他灵光一现,准备把自己的想法写进书里。

为了避免含糊不清,卡尔从脑科学简史开始。这段话的意义在于“神经可塑性”的讨论,即人的经历会影响大脑结构。对此,科学界已经普遍认识到,成人的大脑已经固定,不会改变。他们认为,经验确实可以改变神经细胞之间的互联强度,但不能改变整体结构。然而,到1960年代末,支持大脑可塑性的证据开始出现。在一系列实验中,研究人员切断了猴子手中的神经,观察到猴子的大脑在微电极探针的帮助下开始重组,以补偿周围神经的损伤。之后,在失去肢体的人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大脑中用于接收肢体触觉输入的区域似乎被身体其他部位的触觉链接接管了(这可能是幻肢现象的原因)。在健康人群中也发现了大脑可塑性的迹象。比如小提琴手的大脑皮层面积通常比普通人大,用来处理指弹手传递的信号。对1990的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扫描显示,他们的后部海马体更大——这个区域存储空间信息——并且增加的大小与他们的工作年限有关。

在卡尔看来,大脑改变自身结构的能力无异于“自由思维和自由意志的漏洞”。不过,他随即补充道,“好习惯在大脑中扎根是多么容易,坏习惯也是如此。”事实上,神经可塑性已经被用来解释失落感、耳鸣、性瘾和自残(这最后一种行为据说是将痛觉感知回路连接到大脑的快乐中枢)。一旦大脑中建立了新的神经链接,它们就需要反馈,这可能会劫持大脑中原本用于其他精神判断的区域。卡尔因此写道:“智力退化的可能性是与生俱来的,因为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塑造。”。而互联网“可以精确地传递感官和认知* * *——重复而密集,互动而上瘾——所以大脑的链接和功能发生了强烈而迅速的转变。大脑科学家迈克尔·梅泽尼奇(Michael Metzenich)是神经可塑性领域的先驱,他也是1960年代一系列猴子实验的幕后黑手,他认为接触互联网和谷歌等在线工具将“极大地重塑”人的大脑。他在博客中用全大写字母警告“大量使用会有后果”。

很多神经科学的人并不买账。“大脑不是一块粘土,它可以被经验的力量塑造,”斯蒂芬·平克坚持说。当我们学习一个新的事物或获得一项技能时,它可能会发生微小的变化,但大脑的基本认知结构是不变的。使用互联网可以“极大地重塑”大脑的证据在哪里?卡尔唯一能引用的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精神病学教授加里。Smaller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Small召集了十几个有经验的人,十几个刚学会上网的人,用Google搜索的时候扫描了他们的大脑。正如所料,两组显示出不同的神经触发特征。熟练手的活动更加明显,尤其是他们的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这是一个用于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区域。对于参考组的新手来说,这个区域一般比较平静。

「积极」等于「不好」吗?这个论断会错吗?卡尔承认“上网调动了大脑的许多功能,这可能会阻止衰老对思维的影响”。上网引起的大脑变化似乎不会干扰阅读功能。研究人员对上网者和非上网者做了阅读测试,两组人的大脑活动没有明显差异。那么,所谓的链接重组到底有多大影响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让新手每天上网一个小时,只需要五天,他们的压力模式和有经验的人一样。“在互联网上呆了五个小时后,受试者的大脑发生了变化,”斯莫尔总结道。虽然大脑的变化来得快,但通常也去得快。举个例子,如果一个视力正常的人被蒙上眼睛,一周后,他大脑中的视觉中枢就会被触觉中枢接管。这是在盲文研究中发现的。然而,仅在取下眼罩一天后,该部位的大脑功能便恢复正常。

如果上网* * *像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显示的那样,影响大脑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区域,我们能不能得出一个结论(对不起卡尔):谷歌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了吗?这取决于你对“聪明”的定义。通常,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有两种形式:“液态”智力是一个人解决抽象问题的能力,比如逻辑谜题;“固态”智能是一个人在周围积累信息的能力,比如举一反三,寻找捷径(通常液态智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固态智能逐渐增加,直到达到某一点)。有大量证据表明,计算机可以刺激液态智能。你玩过电子游戏吗?也许你应该试试。游戏玩家比非游戏玩家更能专注于很多事情,更善于排除无关因素。那些接受过电子游戏训练的孩子表现出超强的注意力管理能力,在一些智商测试中,他们的分数远高于未接受训练的同龄人。这种改善在脑电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负责注意力控制的大脑区域的活跃程度相当于未受训练的6岁儿童在4岁时的活跃程度。卡尔承认视频游戏可以提高某些认知技能的证据,但他坚持认为这些技能“往往是低级或原始的心理功能。”

不了解电子游戏的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对的,但史蒂文·约翰逊描绘了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在他的《坏事变成好事》一书中,如今复杂的电子游戏(不同于过去简单的吃豆人)有着丰富多彩却又暗藏玄机的世界观。为了探索这样一个世界,玩家需要不断修正和检验自己的猜测,看是否符合隐藏的逻辑。这自然不是消遣。“电子游戏通常持续40小时左右,”约翰逊写道。“随着游戏的进行,谜题和关卡变得越来越复杂。」

即使计算机有助于流体智力的增长,也可能损害固化智力,即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似乎就是卡尔的论点,防守就是进攻。“互联网让我们变得更聪明,但这种聪明是用互联网的标准来衡量的。如果我们从更普遍、更传统的角度来看待智力——如果我们考虑的是思维的深度而不是速度——我们可以得出完全不同、更悲观的结论。”他写道。为什么电脑使用者兴奋的大脑不如读者安静的思考?卡尔认为,那是因为兴奋的大脑超负荷了。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是从暂时的“工作记忆”到长期记忆。工作记忆可以容纳瞬间的感觉。这个区域估计只能同时接受四条信息,如果没有记忆,它们很快就会消失。

因此,工作记忆是学习的瓶颈,或者按照卡尔的描述,是用来填充长期记忆池的头。通过持续专注的阅读活动,可以提供滴水的信息输入——水入池不溅。但在互联网上,卡尔说,“你会遇到很多信息来源,所有水龙头都开着。在从一个源头到另一个源头的过程中,我们狭窄的水头会溢出。结果是“来自不同信息源的一滩水,而不是来自一个信息源的逻辑连续流。" 」

这种说法相当吸引人,但支持卡尔结论的证据很少,而且模棱两可。有证据表明,上网可以提高工作记忆,一些研究证实,超文本阻碍记忆。例如,2008年,加拿大的研究人员做了一个测试,将伊丽莎白·鲍恩的故事《魔鬼情人》制作成网页版。结果是,受试者比阅读纸张的读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对情节更加困惑。但是,这个结论在其他实验中并没有出现。虽然没有研究表明上网会降低人的阅读能力,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这么想——一位医学博主引用了卡尔的感叹“我再也看不下《战争与和平》了”。

对于这种发泄,数字精英们显得索然无味。“谁读战争与和平?”纽约大学的数字媒体学者克莱·肖基回答道。"读者已经开始认为托尔斯泰的杰作不值得花时间去阅读。"(伍迪艾伦对应的是先上一堂速读课,然后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是关于俄罗斯的,”他说。在互联网发明之前,我们阅读长篇小说的唯一原因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匮乏的环境中。我们的“兴奋周期”现在已经离不开互联网了。在2009年纽约杂志的封面故事“当心分心”中,文学评论家山姆·安德森说,“回到那个安静的时代已经太晚了”。

这种知识分子做出的“怪异行为”让卡尔感到苦涩,因为他觉得这相当于告诉普通人“上网没问题,而且高于甚至可以取代深度阅读等各种沉浸式思维”。但是,卡尔的说服力并不充分,他也不能证明电脑会让人变笨。那么,他能让我们相信电脑偷走了幸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