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信:自我照顾的力量

这是一本让我废寝忘食,一口气看完的书。去年我上了一个基于这本书框架设计的自我保健在线课程。八周的课程让我很无聊,很焦虑。一是对其理论和论证缺乏系统的了解,导致内心对自理能力的不信任。第二,过去的实践让我明白,关心应该来自于我爱的人或爱我的人的言行;第三,确实这个理论和实践是如此的反人类,违背常理。比如,试着拥抱自己,试着对自己说一些关心的话,比如,把自己关心的人带到眼前,给予爱...一切都那么陌生,一切都那么没有经验,一切都那么不确定。不过,没关系,一切都可以从零开始学,从理论到实践,从感性到理性。看完这本书,或许能为你开启一段美好的自理学习之旅。

这本书的作者克里斯汀·内夫(Kristin Neff)是德克萨斯大学人类发展副教授,心理学博士,也是自我护理领域的创始人。十多年前,她在国际上第一次将自我护理作为研究领域和终身研究方向,成为这一领域的先驱。她的理论著作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传播。同时,她在国际上开设了自理课程,近年来也在国内引进了相关课程,包括线上和地面的教学形式。在这本书中,作者坦率地讲述了自己的生活境遇,以及她是如何通过自我照顾度过这些艰难时刻的。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人生轨迹,看到是什么样的心理动力驱使她一步步走上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成了嬉皮士,离开了家庭。按照嬉皮士的生活,他让孩子们直呼其名。父亲的缺席让她对爱情有了很多的向往,也让她自然对精神链接有了更多的探索需求。然而,她碰巧遇到了一个超级理性的人,对她颐指气使。出于对爱情的渴望和自身的不安全感,她放弃了自己,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放弃了对灵性的探索和追求,开始学习心理学,希望能在这段感情中稳定下来,过上平静的生活。后来的情况完全违背了初衷。在经历了感情纠葛后,她结束了婚姻,遇到了第二任丈夫,生下了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幸运的是,此时此刻,她在多年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中学会了自理,她的丈夫也理解和支持她,并作为她的伴侣实践着自理理论。所以,常人难以面对的人生困境,被她升华了。她深深体会到,痛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不是为了逃避,不是为了抗争,只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关爱自己。

本书开篇作者就提出,自理是当今社会高压下人们共同缺乏的一种心理能力。我们都更容易去关心别人,包容别人,理解别人,却常常忽略了自己。因为自尊和自我批判的主流地位,人不可能在善待他人的同时善待自己。当面对困难时,他们给自己很多批评,很多批评,很多拒绝。这本书通过许多经典的研究成果、个人经历、实践练习和幽默故事,帮助每个人通过自我保健、冥想和共同的人性找到与自己和解的方法。让我们承认自己的苦难和不完美,关爱自己,爱自己。人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总有人比我们做得更好。只有坦然的接受了这一切,才能重新感受到快乐和幸福,才会更加关心他人。这本书让我们相信,如果我们学会关爱自己,我们更有可能学会如何改变不良的情绪模式,让自己更健康、更快乐、更幸福、更高效,掌握扭转生活的力量。本书分为五个部分:1,关心自己什么;2.自我保健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什么?3.自我保健的好处;4.人际关系中的自我照顾;5、自理之乐。

在我国,几千年来我们一直信奉儒家思想。儒家的理想是修身克己。重要的是满足别人的需求,而不是我们自己的需求。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父母大多没有给孩子提供太多的温暖和支持,而是试图通过不断的批评来控制孩子,把孩子塑造成他们所期望的样子。我们学校也是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单一的措施来教育孩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内化父母的教育方式。一方面,他们依靠外部评价系统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在一个价值观单一的社会里,人们往往急于追求外在的成功,如晋升和财富。另一方面,一旦与社会上成功人士的差距被拉开,我们就会在内心残酷而严厉地批评自己,然后在客观世界困难的基础上给自己二次情感伤害。一次又一次的心灵自虐,会让我们陷入失望的深渊。我们应该做的其实是给自己提供安全感和成就感,理解自己的处境,关爱自己,用更友善的方式对待自己。

在佛教看来,只有每个人都学会关心自己,才能真正关心别人。如果你只选择评判和批评自己,却试图善待他人,那你就人为地划了一个界限,会导致孤立和孤独。关爱,无论是针对自己还是针对他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是对苦难的觉察和洞察,是对身处困境的人的善意,是对人类共同经历的深刻理解,都是充满瑕疵和脆弱的。所有需要帮助他人和照顾他人的职业都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自理能力,否则这类人很容易耗尽心理能量,从职业倦怠到逃避和回避,伤害自己。比如心理治疗师,在长期接受患者的信任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心理问题。比如医务人员,长期从事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需要照顾病人,需要不断处理紧急情况,需要面对死亡,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比如母亲这个角色,需要对孩子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照顾,陪伴孩子度过许多第一次,其间经历各种考验、挫折,感受到担心、焦虑、抑郁、无力感等不良情绪。等待自理是处理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

自我照顾的核心部分包括三个方面:善待自己,分享人性,看当下。善待自己,也就是说,要友善地理解自己,而不是严厉地批评指责;共同人性是指在生活体验上要感受到与他人的一致,而不是被自己的痛苦所孤立和孤立;观察当下指的是对我们的经历有一个客观平衡的感知,既不忽视痛苦,也不扩大痛苦。具体操作需要大量的练习。比如对自己好,就是在自己觉得很难受很痛苦,想冷静下来或者安慰自己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温柔的拥抱,对自己说一些温柔抚慰的话。还有就是承认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减少与金字塔顶端成功人士的比较。共同人性是指当我们面对痛苦的处境,有不良的情绪时,能够及时意识到这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共同的经历,承认人类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每个人都会因为不适、痛苦、无力、失望而有痛苦的经历。事实上,我们并不孤单。目前观察具体操作是比较困难的部分。对发生的事情保持一种清醒的、不做判断的态度,面对现实,感情上的折磨是因为对事物的渴望,而不是事物本身。你越反抗发生的事情,就越痛苦。观望可以让我们不再抗拒现实,实事求是的对待事情,冷静的面对事情,冷静的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本书和普通心理学著作的区别在于,它非常实用。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实践例子,供我们实际实践。有几个练习让我印象深刻:第一,当你内心有很多批判的声音时,我们可以通过坐在不同的椅子上来体验三方(批判者、被批判者和关注的旁观者)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他们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判断和理解。二是每天写一篇自理日记,把自己觉得不好的事情都记在日记里,用静观、通人性、善待自己的方法来照顾自己。三是找到自己的自我保健口头禅,自我催眠。这是一组可以写下来的短语。每当你想关心自己的时候,你可以默默地说出这些短语。比如“愿我善待自己,愿我接受本来的自己,愿我原谅自己”。

第一,任何人都很难做出改变。人们宁愿留在熟悉的痛苦中,也不愿进入不确定的未来。情绪状态和如何处理情绪都是大家熟悉的重复。人们愿意通过活在当下来安慰自己,不愿意通过努力去面对自己的恐惧,活在不确定的未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改变的动力会越来越少。我们宁愿选择对生活的痛苦无动于衷。但是当我们封闭了痛苦,我们也封闭了自己。自我保健可以让我们打开思维,改变消极的态度,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使之更有可能拥有更积极的生活。

第二,只有足够好的爱自己,才能把爱给身边的人。我们不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别人,不管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不学会关心自己的人,不可能真正关心别人。自我批评的想法大多来自于我们内心对话的方式。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我们习惯于不断的评价自己的经历,无情的揭露自己的缺点。我们对自己这么冷酷苛刻,怎么才能对别人更好?这一特点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第三,学习自理和学习其他东西是一样的。都需要确定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分解学习步骤,从刻意练习到不断提高,从笨拙到熟练。例如,将冥想与负面情绪联系起来的一个有效方法是将这些负面情绪理解为生理感受。当我们有负面的想法和情绪时,我们需要在沉思中定位这种情绪,身体的哪个部位,它是什么样的形状和质地,然后全心全意地去感受它,感受它有多痛苦,给这个部位带去关怀,一遍又一遍地安慰它,就像安慰一个哭泣的孩子,让它融化。

第四,情绪状态与我们关心的美好事物密切相关。包括对外界美好事物的关注,阳光,微风,细雨,花红,柳绿,自然界美好的事物太多了,但我们往往无法静下心来欣赏。当我们能够越来越专注于这些美好的事物时,我们的情绪状态也会得到明显的提升。另外,要欣赏自己,欣赏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盯着自己的缺点。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才会享受到关心的快乐。

正所谓“纸上谈兵,还得实践。”自理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也不是你看一本书就能掌握的一种能力,而是需要你一遍又一遍的大量练习,直到你改变了我们的大脑回路。一年后,两年后,三年后,如果我再写一篇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我不知道我会有什么感受,一切都是未知,我会再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