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的冲突在冲突中发展成熟的心智。
周末,朋友带着6岁的儿子小浩去饭店吃饭。不一会儿,小郝和邻桌的同龄男生就在店里的小池子里玩得不亦乐乎。突然,小浩把池子里的水洒到了小男孩身上。小男孩的妈妈看到后,马上过来教训小浩:“你怎么这么调皮?”看,他(那个小男孩)的衣服都湿了!”萧浩看着来势汹汹的阿姨,低下头不敢说话。
“我真的没有家教!”小男孩的母亲咒骂了一会儿,轻蔑地总结了她的话。
“谁没家教?”朋友听到这里,忍不住站起来和小男孩的妈妈争论起来。这两个人互相争吵,最后扭打起来。几个人坚持不住,最后餐馆老板报警。民警极力劝说,两人都放弃了。
不过,小浩后来告诉她,“其实我是在和那个小男孩玩。我们同意互相泼水。谁能躲起来,谁的衣服干,谁就赢了。”
“我以为我保护了孩子,没想到小题大做了!”朋友说。
是的,很多时候,在我们知道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之前,我们就迫不及待地为他们挺身而出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在杭州某实验学校,一个学生和其他同学发生了矛盾。学生把情况告诉了他妈妈,她妈妈很生气。虐待、威胁和骚扰班上的其他孩子及其家长,而且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不止一次了。于是,班里其他35个学生的家长集体写了一份请愿书,要求35个孩子放三天假。相当于变相罢工三天,老师出面处理也无济于事。最后学校和区教育局介入平息此事。
本来是同学之间交流的常见矛盾,最后却变成了家长之间,家长和老师之间,甚至主管部门之间的矛盾。
2.你为谁而战?
孩子是我们的掌上明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他们,我们会有负罪感,觉得我们辜负了父母。但毕竟孩子太小,还不成熟,我们坚信自己的处理比孩子自己的处理要完美得多。这大概是成人世界里最自欺欺人的默契了。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不相信他们能自己完成作业。可能老师也是这么想的。老师把作业发到微信群里,附带一句话:“请家长监督孩子完成!”家长会告诉孩子,督促孩子,检查孩子,做完了会拍照上传给老师。批改后,老师把作业还成了原来的样子:“如果你做错了,请监督孩子改正。”如果有一天老师作业迟到了,家长会紧张地在群里对老师喊:你今天做了什么作业?
本来作业首先体现的是师生关系,现在变成了老师和家长的关系。也许在我们眼里,孩子很难记住要做什么作业。即使他们做了,也很难完成作业,即使做了,也很难做好。或者说大人之间的沟通会更加可靠高效,所以老师和家长会心照不宣地为孩子的成绩努力,聪明的孩子会心照不宣地配合大人的游戏。有一天,我妈出差=没作业,单词填好=作业写完了。
父母一心一意要起带头作用,为孩子做一切。
作业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矛盾”“冲突”这种复杂的事情,孩子该如何应对?所以,当孩子之间出现哭闹、吵架等不和谐的声音时,很多家长用自己半辈子在成人世界打磨的“冲突处理技巧”来处理孩子的冲突,用最快的方式让哭闹、吵架等不和谐的声音消失,让场面看起来友好得体。我以为我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却不知道孩子失去了处理矛盾的机会。
我们很多家长也知道,孩子在玩的时候争抢玩具,推推搡搡,打架斗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看到孩子哭,哪怕是轻微的肢体冲突,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处于弱势,心里都不平静。总担心(或认为)孩子受了委屈,忍不住站出来为孩子“讨回公道”。
或许是他们小时候被朋友欺负过,委屈深埋心底,不曾见。所以当他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自然就把心中那个被欺负的弱小的孩子投射到了真实的孩子身上。一看到孩子边玩边哭被推,小时候被欺负的创伤瞬间被激活。
小丽隔壁有个10岁的女儿。有时候,一个活泼的小女孩会和其他小朋友约好在小区的草坪上玩耍。每次听到小丽在电梯后面追,都反复跟女儿说“保护好自己,不要被欺负。”小丽小的时候,因为个子矮,性格内向,每次和村里的小朋友一起玩,都是被嘲笑和奚落的对象,成为朋友欺负她的不二选择。
所以每当女儿和朋友玩的时候,小丽最担心的就是女儿被别的孩子欺负,就像她被朋友欺负一样。
我已经改过自新了。孩子们怎么办?
这样,我们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也为自己的童年松了一口气,“平反”了自己。但是宝宝怎么办?但他们错过了自己处理冲突的机会,甚至失去了思考如何处理冲突的机会。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也很难处理自己的矛盾或与他人的冲突。
有一对年轻夫妇,他们有一个2岁的女儿。丈夫上班,妻子生下女儿后辞职,专心在家带孩子。最近,她怀了二胎。老婆觉得孩子生下来后,她会无所适从。我婆婆和老公都在上班。我该怎么办?没有和丈夫商量如何处理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困难,她习惯性地把自己的问题告诉了父母。一个母亲认为女儿在为男方生孩子时得不到婆家应得的帮助是什么原因?于是我找到公婆,跟他们说了实话,跟他们讲道理,抱怨他们没有帮助女儿,并暗示他们会答应在二胎出生后帮助他们。公婆也觉得委屈,无缘无故在门口被骂。而且,媳妇和儿子也从来没有叫她帮忙带孩子。说起辛苦,儿子每天朝九晚五,周末加班。是不是很难?于是两边的老人互相喊着委屈,互相抱怨,不欢而散。
孩子已经年满30岁,成为父母。他们还是习惯找父母解决常见的家庭琐事。但是我没有能力,甚至不知道我可以尝试去沟通。而父母则自然而然地代替孩子处理生活中的琐事,就像和朋友抢玩具一样。
4.在冲突中发展成熟的心智。
我们的教育中有许多模糊的、形式主义的方法。尤其是孩子性格的培养,比如“宽容、善良、尊重他人等。”孩子们经常通过与他们讲道理,引用世界各地的著名故事、历史和传说来获得教育。这些单词的教学自然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单词的概念,让他们记住相应的例子。但是在生活中,如何做一个善良尊重的人?这恰恰是为了让他们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发展。
我女儿和一些朋友正在院子里打羽毛球。一次吵架后,女儿带着她的一个朋友去告状。她指着外面玩的两个人对我说:“他们作弊,从来不给我们游戏。”
“嗯,你认为这不公平,是不是?”“对,一点都不公平。”“这怎么公平?”
他们想了一下,说:“每个人都打这么多球。”“这个主意不错。你可以试试。”
于是他们和正在玩的两个朋友商量,最后决定每人玩10个球(一次一个球)。后来小伙伴多了,为了更公平,还设置了专门的裁判。
孩子们很聪明。稍加引导,他们就会想出很多创作方法。在思考的过程中,孩子的内心往往充满焦虑、不安等情绪。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考虑他们的道德因素,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处理事情的方式,让他们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同理心、尊重和合作。
只有让孩子思考和练习如何处理冲突和矛盾,才能发展出成熟的心智。
作者:李桂梅,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任企业培训师,EAP负责人,跨国公司HR经理。比如花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