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子咏》中的多尔衮——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关系之谜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后金开国元勋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努巴有十五个儿子。临终之际,他指定自己最宠爱、最看重的第十四子多尔衮为接班人。但是多尔衮才十五岁。他太年轻了。皇太极的第八子,凭借他对黄旗的掌握和后金八旗中的黄旗。他很有权势,得到了继承权。
努尔哈赤死于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弥留之际,他召见爱妻阿巴亥乌拉希,似乎得到了命令。但是,贝勒一直担心多尔衮三兄弟的快速成长。在接受皇太极继位为可汗九小时后,逼迫阿拜自杀,声称这是毛的“命令”。当时多尔衮兄弟三人处境最为艰难。他们都失去了政治支持,面对两个兄弟争夺他们的旗帜。谁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皇太极继位后,虽然没有操纵他们,但也通过三次宣誓效忠的方式贬低了他们的地位,尤其是在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皇太极打压了他们两支白旗势力。连岱山、阿敏、曼古台贝勒都挤满了人。多尔衮兄弟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削弱皇权最大的威胁——三贝勒。他不得不拉拢和扶持一些与他没有利益冲突的兄弟、子侄,包括多尔衮。
天聪二年三月,皇太极废黜了勇猛狂妄的旗主阿济格,多尔衮继位为顾山贝勒。多尔衮刚满十五岁。年轻的多尔衮在夹缝中挣扎求生,开始展现出韬光养晦的过人智慧。他一方面紧紧跟随皇太极,以博取他的宠爱和信任,却始终没有表现出自己的远大抱负。另一方面,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超人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取得新的成就。2002年2月,田聪、皇太极第一次赴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战果斐然。皇太极赐他“不浸大清”的称号,称赞他的勇敢和智慧。半个月后,在孤山继位贝勒。
多尔衮少年时期的成功,为他日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天聪三年,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北京的哈尔庄、遵化、广渠门等战役中英勇作战,收获颇丰。一年半后,他参加了大凌河战役,分享了攻克程健的功劳。天聪八年,皇太极再次进攻明朝,多尔衮三兄弟进入龙门,在山西劫掠。结果,“整个地方被宣布为非法,庄稼不再受到伤害,房屋到处被烧毁,更多的城堡被查封,更多的人被杀害,无数的野生动物被捕获。”
当然,他以征服朝鲜和进攻蒙古的察哈尔省而闻名。朝鲜察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晋的后患。琮琮六年,皇太极虽破察哈尔部,李死于青海草滩,但其遗骸仍散落在长城内外。于是天聪九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率军剿灭余敌。结果他先遇到了李旦可汗的妻子王木萨凯和佐诺木泰吉,用浓雾把儿子埃兹团团围住,让人劝他投降,双方誓要归还。这一次,多尔衮不费一枪一弹完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多尔衮从太素皇后手中得到了丢失的元朝玉玺,“回春龙,回春光气”,这让皇太极有了做皇帝的基础,也成为了一个有吸引力的工具。
果然,皇太极听了喜讯,带领大臣和福晋到沈阳迎接得胜的恩师,并表扬了多尔衮等人。皇太子亲自入侵朝鲜,多尔衮也在其中。他率军攻打朝鲜王子、公主、大臣居住的江华岛。一方面,试图说服他投降;另一方面,他“杀了他的军队,但没有杀死他们。”投降的韩国国王“宫下非常客气”。这使得朝鲜的统治者和部长们放弃抵抗,减少了双方的杀戮。经过这两场战役,战局立马改观,皇太极得以全力对付明朝。天聪十年,改称大清,尊为南帝,与明朝平起平坐。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的战功也让他的地位不断上升。正月初一,多尔衮率领贝勒向皇太极行礼,与十二年前的情形大相径庭。同年四月,皇太极称帝,多尔衮被封为太子何硕瑞,在六王中排名第三。那时他只有24岁。此后,多尔衮多次领兵攻明,屡立战功。崇德三年,授“将军”衔,统率大军突破城墙。他在巨鹿打败了明军,明军总司令卢象升死了。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和山西。多尔衮及其家族占领了36座城,攻占了6座城,击溃了17条敌线,俘获了25.7万余人和牲畜,活捉了明朝的一个王子和一个国王,杀死了明朝的5个国王,对明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改朝换代后,多尔衮被赏赐五匹战马和两万两银子。尚德五六年间,多尔衮作为晋松决战的指挥官之一走上战场。起初被皇太极惩罚。皇太极因为违背了皇太极的部署,急于破城,于是派了一个军士到他家私下打探。但是,他留在军中当郡王。一方面,他反复提出了作战策略。另一方面,他带领四个旗卫队在从锦州到塔山的路上进行拦截和追杀。攻占松山后,率军围攻金州,迫使明太祖、祖大寿在多尔衮的军队前投降。金战争后,明朝只有宁远没有入关,清军入关只是时间问题。
很快,时间终于到了。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死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去世,对身后发生的事情没有做任何安排,于是贵族们在悲痛的背后酝酿着一场激烈的王位争夺战。
那时候岱山的两面红旗已经衰弱,他已经60多岁了。他长期忽视政治事务。岳涓和萨哈连,是他的学者中最有才华的,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其他的都不被戴珊喜欢。他们在满洲出道,没有话语权。第三代阿达里和旗主罗都不甘人后,却在崇德年间屡遭皇太极打压。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个红旗都是老的小的,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但以岱山的资历和两个红旗的实力,他的态度是可以左右局势发展的。皇太极生前集中权力的努力和满清社会封建主义的加深,自然导致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参与竞争。从利益的角度来说,两黄旗的大臣都希望太子能够继承,以维持两旗的统治地位。他们认为霍格的军事技能更强,天赋更高。崇德元年,田聪六年升为晋肃太子霍绪德贝勒。他负责家务,和几个叔叔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的时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实力,但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实力,把蓝旗收在自己手里。这三面旗子比其他的好得多。所以,这三面旗帜的代表肯定是一个接一个支持霍格的。另一个竞争对手是多尔衮。不用说,他身后的两面白旗和两个勇敢的兄弟就是坚强的后盾。而且一些红旗、蓝旗、黄旗的皇族暗中支持他,让他更加强大。还有一个人不可忽视。他是杰伊,蓝旗的主人。
虽然他不太可能参加比赛,但他的退出会对其他派系产生很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只有三个人继承了皇太极留下的空缺:戴珊、豪格、多尔衮。但其实后两者的竞争是最激烈的。就这两个人来说,豪格是长子,实力略强,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三面旗,还因为岱山和杰汉郎已经感受到了多尔衮的霸气,所以准备投豪格一票。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都开始积极行动起来,然后从幕后走向公众。
图尔克、索尼、杜尔和西汉两位黄旗大臣,商议建立豪格,谋划已久,找到哲朗寻求他的支持。两个白旗的阿紫和多多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登基,叫他不要怕两个黄旗大臣。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趋紧张。首先,建议制造豪格的瑟奇命令他的秦冰卷起弓,拔出剑来保护他的家以防万一。
同年八月十四日,王聚集在崇政殿商议继位事宜。这个问题能否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朝的未来。两位黄旗大臣已经等不及了。他们一方面派人嚣张,包围了正殿;另一方面,他仗着剑柄,闯入朝廷,带头主张立太子,多尔衮却出格借酒浇愁。这时阿齐兹和多多出来劝多尔衮继位。多尔衮观察了一下情况,没有马上同意。反过来,多多推荐岱山为候选人,岱山以“年老体弱”为由辞职,推荐多尔衮和豪格为候选人,但意见不明确。霍格发现自己过不了,于是扬言要退出。黄旗的两个大臣也离开了座位,把剑向前一按,说:“如果没有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死,从始皇帝到地下!”"当戴珊发现可能会发生火灾时,她迅速退出,阿奇和她一起离开了。看到这种情况,多尔衮觉得自己当不了皇帝,于是赶紧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皇太极的小儿子福临应该当皇帝,自己和浩然两个都做,等老了再从政。这个提议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作为王子,两个举着黄旗的大臣的嘴被堵住了。霍格不高兴,但他说不出来。多尔衮退了一步,但作为辅君,他也是实际的统治者。吉尔认为他不会暴露在光线下,所以他当然不会反对。戴只求大局稳定,无意竞争,也不反对这个方案。这样,这种妥协被各方接受,但由此产生的新的政治格局将对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政局产生巨大影响。
多尔衮选择福临当皇帝,是因为一些诗人和作家卷入了他与母亲庄妃的“风流韵事”。事实上,多尔衮选择福临是因为他只有六岁,容易控制,排除了豪格,从而排除了信夫舒和硕赛;其次,由于她的母亲永福公主受到皇太极的宠爱,职位很高,大臣们更容易接受她的儿子当皇帝,甚至满足了前朝皇帝的愿望。当然,虽然智公贵妃的名号比庄妃高,但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她两岁的儿子穆白茂吾也不能入选。同时,辅王的选择也代表了各方力量的平衡。由于黄旗和白旗是主要竞争对手,而福临登基时代表了黄旗和蓝旗的利益,多尔衮成为辅政是必然的。
但我怕他一上台就不被对手认可,所以我带了杰伦。在对方眼里,这就是镇压多尔衮的中学。在多尔衮的心目中,这个人比较好对付。对于下层民众来说,多尔衮和柯嘉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和重用的人。他们带头处理许多政府事务,所以他们成为摄政王并不奇怪。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处理了争夺皇位这个棘手的问题,向权力的巅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一新模式的艾、朔节、郝及其下属,稳定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计划客观上避免了八旗的内乱,保存了八旗的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团结。当然,他的提议是在自己的王位争夺战不容易成功后提出的。这是黄旗二臣在“剑走偏锋”的侵略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不是他一开始就有的远见卓识和宽广胸怀。
孝庄与妹夫多尔衮的感情纠葛可谓凄美感人。你们是一见钟情的痴情男女吗?他们的爱情会有结果吗?历史真相是什么?
《孝庄秘史》中,多尔衮和孝庄在蒙古草原上偶然相遇。多尔衮对美丽的晓庄一见钟情,于是答应敖包一辈子。情节美是美。不幸的是,根据历史研究,一见钟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因为多尔衮是女真人,而晓庄在科尔沁,相隔数百里,所以很难相见。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小庄的姑姑哲哲和皇太极的婚礼上。多尔衮三岁,孝庄两岁。更别说一见钟情了,两三岁的孩子能不能记住还是个问题。会不会是一见钟情?不,那不可能。第二次见面时,小庄10岁,多尔衮11岁。那天,多尔衮正在那里忙着结婚。但新娘不是小庄,而是同部落的其他小女孩。一见钟情就更不可能了。这次轮到庄妃结婚了。2岁时,她嫁给了皇太极。现在我们认为12岁的孩子应该结婚。而游牧民族主要吃肉,荷尔蒙分泌过多,所以孩子发育很早。无论男女,12岁都是大龄青年。不结婚就不能结婚。所以小庄12岁结婚是合理的。就这样,只见过三次面的两个人结婚了。
就像电视剧里说的,多尔衮和萧庄是青梅竹马,皇太极要做爱是极不现实的。其实对于小庄来说,她的婚姻本身与爱情无关。每一个蒙古族妇女的婚姻都承载着国家的使命。科尔沁部落任何一个女人结婚都是带着沉重的使命。满蒙联姻绝非偶然。蒙古曾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国家,大蒙古帝国的疆域横跨欧亚。但是帝国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衰落了。蒙古分为三个地区:漠南、漠北、漠西。小庄科尔沁部落是东部沙漠的一个分支。科尔沁部落不擅长打仗,但有很多强大的邻居。东有大金,西有察哈尔,南有明朝。谁都得罪不起。唯一的活路就是建立女真国。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科尔沁蒙古的* * *认为,自己部落的人很难带领国家再次崛起。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游戏。所以他们愿意把部落里的美女都娶到建州女真,让蒙古人的一半血液流入满族,然后满族和蒙古人共同收复被汉人抢走的山河。科尔沁部落的每个女人都为此而结婚。
所以多尔衮和孝庄之间没有一见钟情。当然,首先,没有机会。两个在团聚会上见过三次面的人谈恋爱是不现实的。第二,没有理由。对于科尔沁部落的女性来说,婚姻是一种使命。爱情,从来没想过。
皇太极死后,又是一场汗流浃背的战斗。多尔衮和豪格实力相当。如果他们这样做,清朝将不得不灭亡。但双方都决定各退一步,另立太子。通过孝庄的斡旋,福临继承了王位。小皇帝还年轻,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政权随时易主。庄妃如何保住儿子的皇位?她必须嫁给多尔衮,这有点像政治婚姻。
有三个证据可以证明庄妃嫁给了多尔衮。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的反清将领张煌言在《孝庄秘史》中写道:“长寿是合作的荣耀,慈宁宫的门却烂了。官纯昨天买了一件新乐器。礼物是给太后的。”“生日”的意思是生日,所以我们应该说生日聚会。“结婚”是古代少数民族结婚时的习俗,有点像现代的喝酒。“慈宁宫是烂门”,意思是太后宫的人都很幸福。“礼物是给太后结婚用的”,这一点特别明显。意思是太后的生日是和婚宴一起举行的。第二个证据是多尔衮的爵位变化,从“辅佐王”到“摄政王”,最后到“摄政王”。最后,这也是萧庄嫁给多尔衮的重要证据。这恰恰证明了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从秘密到公开的过程。还有一点,清代三大皇家陵园是北陵、东陵、西陵。皇太极的墓地在辽宁沈阳的清北陵,小庄葬在400多公里外的河北遵化市的董庆陵。按照清初的丧葬制度,无论皇后死在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要与皇帝合葬。可见孝庄并没有和皇太极合葬。
电视剧里多尔衮似乎如痴如醉。我从来没有想要一个妻子,除了我不想要一个来自小玉儿的妻子。其实不是农家乐。多尔衮有十个妻子。但他只有一个女儿,没有男性后代。此外,晋松战争后,多尔衮被严重削弱,不能有更多的孩子。这也是孝庄皇太后敢于嫁给他的原因之一。因为我知道和他不可能有孩子。如果是,是王子还是王子?因为多尔衮不能再生育,他们的婚姻不会对孝庄和皇太极的儿子福临构成威胁。这样,他们的婚姻就有点名不副实了。另外,多尔衮一生短暂,不到39岁就去世了。
多尔衮死后,13岁辅佐顺治的重担落在了孝庄身上。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政权更迭的风暴中扶持年轻的顺治,并帮助孙子康熙登上皇位,从而实现了政权更迭。她历尽艰辛,一生坎坷,为后人留下了美丽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