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余数的分部讲稿
余数为1的除法的课稿一、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余数除法的内容。这节课是研究刚做完分后的情况,再研究剩下分后的情况。带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扩展。也是以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讲授这一课时,我着重讲解余数的理解和意义,以及余数小于除数的事实。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创设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受余数除法的意义。
2.商和余数可以用带余数的除法公式来表示。
3.通过独立探究明确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4、会运用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理解余数小于除数。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采用教学方法:独立操作,体验。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各种感官探索新知识,我设计了挥棒活动,让学生在挥棒过程中体验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第三,说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练习操作、自主探索巩固新知识、体验快乐三个教学环节。
(一),新课程的引入
在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说话让学生感受余数,让他们操作。
1,对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平均分是多少吗?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个零件多少钱?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
2.让学生分棍子。六棍分三份,七棍分三份。分了之后,这两点有什么区别?同学们会说第一个分数完了,第二个分数还剩一个。然后告诉学生,如果有剩余,也可以用除法计算。我们称这种情况为带余数的除法。然后在黑板上写:有余数的除法。
(2)展示学习目标。
目的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三),实际操作,独立探究
1,摆一摆,复习除法的意义。
六个苹果,每两个放一个盘子,放一个钟摆。
(1)、摆一摆,说你是怎么做到的。
2.问:可以用方程来表达摆的过程吗?62 = 3(磁盘)
问:这个公式是什么意思?
2、对余数除法意义的初步感知。
1.展示7个苹果,让学生一起做一个钟摆。
(2)、交流报告摆测结果,并表示发现。
③引导学生根据摆的过程,求出公式。
4.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的?有什么区别?
追问:余数是什么意思?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做来加深对余数的理解。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在自己的主动、合作、讨论中,自己交流、沟通、互动、思考,从而真正理解余数所表达的意蕴。
3.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用八根棍子你能放多少个正方形?请开始摇摆。
(2)、能否用除法公式表达你摆的意义?
3.如果用9根棍子放呢?
④10,11,12,13,14,15呢?
⑤谁与余数关系密切?有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余数小于除数。)
⑥积极思考,加深理解。
用一堆棍子放一个五边形。如果还有剩下的,可能还有多少根棍子?
如果你用这些棍子做一个三角形呢?
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用小棍子定一个正方形。学生在设置和猜测的过程中,总结出除数大于余数的规律,明确余数小于除数。
4.练习和巩固新知识。通过直观练习,407,266,让两个同学上来打板子,其他同学在下面做。完了,给个集体点评。这个环节可以清楚地找出学生的新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很清楚,余数一定小于除数,试商不是问题。
(4)考核训练:完成练习14,题1和2。这些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其目的是考察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辅导学习困难的学生。
四、说说课堂总结:
让学生谈论我们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
总之,该课的教学遵循实践与实践的认知规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体验中建构。
余数除法教案2一、内容: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带余数的除法”。这节课的内容包括课本的1到2页。
二、说课本:
带余数的除法是在表中除法的基础上教授的。学习带余数的除法,不仅使学生扩大了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也为以后继续学习除法打下了基础。在本课中,学生应该理解带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知道余数。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教材意识到当一些物体被等分时,有时会出现“余数”。联系除法的意义引出带余数的除法公式,并解释了“余数”的含义以及如何读带余数的除法公式。后续的练习是让学生尝试用带余数的除法公式来表达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对带余数的除法含义的理解。
第三,说出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通过将平均分后的余数现象抽象为带余数的除法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余数产生的原因和实际意义,理解带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正确阅读带余数的除法公式。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在观察、运算、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使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点:通过平均分的活动,抽象出带余数的除法,初步体会到带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带余数除法的含义。
四。口语课程(口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这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块:回顾并引入新的想法。
1.观察:○○○○○○○○告诉我这六个苹果是怎么分的。说出两个除法公式。
2.说说6÷2的含义?6÷3呢?。
3.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我想通过这样的复习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适当的复习使新知识的教学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然会产生新课。
第二块:探索新知。
这一块的学习内容准备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分四个层次组织学习活动。
一楼:一分。让学生把10铅笔给小组里的孩子,并把结果记录在书里的表格里。先指导操作,再进行自主活动,老师会巡视指导。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依赖于运算活动。通过平分10支铅笔的操作,使学生获得对“余数”概念的表征支持,为“余数”这一抽象概念打下基础。同时操作步骤清晰,面向全体学生。
二楼:说说吧。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确认每次得到的结果,并将这些结果按照有无剩余进行分类。通过观察比较,突出“余”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
第三层:写。引导学生根据余数过程和结果写出除法公式,认识带余数的除法。
(1)观察表1,说出公式并计算,引导学生说出两个公式中零件的名称。
(2)观察表2,命名公式并计算,10÷3=3(人)...1(分支)。
(3)知道余数。
(4)观察比较,10÷5=2(支)10÷3=3(人)...1(分支),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一种是分完就有。
写公式是抽象学生具体感知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在教学中,我努力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从无剩余到有剩余、有余数的抽象除法,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索新知识中获得经验。
第四层:试试看。让学生试着用除法表达其余的案例。独立填书,反馈交流后总结: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余数除法表示平均结果?余数是什么意思?
在探索这一新知识的过程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操作,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中,在自己的主动、合作、讨论中相互交流,逐渐注意余数的概念,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第三块:练习。
想想做1,和例题类型差不多,是模仿练习。运算结束后,要求学生根据运算结果填写相应公式的商和余数。完成填充后,学生可以谈论每个问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是什么意思,突出公式中单位名称的选择,在表达上进一步理解。
把做2当作一个形成性练习。观察图片后,学生可以独立填空。在交流中提出两题有异同,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如果把一些物体按规定的数等分或分成几份,只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都可以写成带余数的除法公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带余数除法的意义,从而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
想想做3,先看题目要求,同座互相对话,然后点名。
第四块:总结与评价。
1,请告诉同学们你学到了什么。揭示主题:带余数的除法。
2.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在平均分之后还有余数?课后在生活中寻找它们。如果你找到它们,用余数除法告诉你的父母。
整堂课,从分铅笔(初步感知)到观察特征分类(清晰感知),再到抽象公式(形成概念),最后应用概念,遵循了学生概念形成的一般规律,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余数除法的课稿3 .说英语的学生
这个班有11个学生,其中9个是县残联语言培训部的前学生,一个是前总校学生,一个没上过一天学。除了语言障碍,还有一定的精神残疾。这个班有九个学生是聋哑学生,另外两个有腿部残疾。学生整体学习水平较差,尤其是数学科目。学生普遍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对那些逻辑性强、概括性强的抽象数学语言理解有困难,数学教学难度很大。此外,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差异。为了教学方便,我把它们分成三层:
A级:(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数学基础,但抽象思维能力差)
b层:(数学基础差,但有些了解)
C层:(基础差,理解差,学习习惯差)
第二,谈谈教材
1.教学内容:全日制聋校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一单元带余数的除法第一课。
2.教材理解:生活中,当我们平分一些物品时,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刚分完”,一种是“分完还有剩余”,这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带余数的除法主要研究除法之后还有余数的情况。这部分带余数除法的学习内容是表中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以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定要学好。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法计算除法。
第三,谈谈教学目标
1.在平分几个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感知和理解余数除法是有意义的。
2.能够根据平均余数写出除法公式,正确表示商和余数,正确读出带余数的除法公式,学会除法的笔算。
3.通过运算、思维、语言的有机结合,培养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第四,强调困难
1,重点:知道什么是“余数”。
2.难点:理解为什么“余数小于除数”,掌握余数除法的横竖写法。
动词 (verb的缩写)说和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1.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聋哑学生。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我们利用中学生在生活中掌握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使之生动、形象、直观。
2.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可视化,学生可以学到一些东西并加以利用。
学习法律:
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我让学生观察不同摆法得出的不同结果,然后进行比较,找出余数,从而建立余数的概念,不仅准确,而且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六、教学过程说:
为了最大限度地落实教学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复习旧知识、探究情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巩固新知、应用经验三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识,探究情况:
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合理选择教材,创设愉快的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所以我选择了把苹果放在盘子里的活动。首先,学习带余数的除法必须在理解除法的意义和表中除法公式的书写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所以新课前一定要复习这两个知识点,为探索新的知识、技能、经验、心理做好准备。首先我介绍一下情况,带15个苹果和几个盘子,让学生在每个盘子里放三个苹果,看能装多少个盘子,并列出除法公式,介绍整除的概念。
2.动手操作和独立探索:
①分别装4、5、6、7个苹果,然后让学生各得一分。这一部分分为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1)学生操作:指导学生用手分一点,看能装多少盘子,有没有剩的。
(2)学生展示:展示学生的观点和方法。
(3)课堂交流:让学生讲一讲分苹果的过程,讲清楚余数是多余的,不能分,提出余数的概念和意义并让学生理解。
(4)教授余数除法的横式书写并指出各部分的名称,规范学生的手语(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2)展示一道数学题:一个* * *有23盆花,每组5盆。最多可以放_ _ _ _ _组,还剩_ _ _ _ _ _盆。引导学生,数字比较大,不能用除以一点的方法求结果,可以列出计算的公式,展示课件,讲解带余数的除法的横竖写法,说出各部分的意思,最后总结这节课的难点:余数不够,所以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3.巩固新知识并应用经验:
我设计了以下练习,突出本课余数的意义和余数小于除数的事实,复习巩固以往学生学习除法时容易出错的试商。
(1)、判断
(2)填写。
(3)、拓展实践,学以致用(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置一个小超市的场景,把贴有标签的物品放在上面,然后给这个学生20元钱买他最想要的东西,问其他同学他能买多少,花了多少钱,老师应该给他多少钱。让学生轮流扮演推销员和顾客的角色。
七。课程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在平分东西的时候,有时候只是分完了,但是有时候会有剩余,不够的部分叫做余数。同时我们也发现,剩下的没有被除的部分总是小于需要被除的数,也就是余数小于除数。
八。关于口语教学的思考
1.本课根据聋校学生的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教学课堂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应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教师要有“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本课遵循“实践-认知-再实践”的认知规律,紧扣教学中的重难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体验中建构。
2.数学教学中应规范手语,如“被除数、除数”,不规范、不直观、不简洁。
3、在教学中,要重视聋生的理解。对于应用题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在讲授带余数的水平除法时,后面的单位一定要解释清楚,让学生明白每一部分的意思。但我在教学中没有注意,导致学生在购物过程中有计算,但在具体操作中不明白买多少东西,换多少钱。
第四课草稿关于带余数的除法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论的话题是带余数的除法。首先,我在这一节对教材做了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在全书和各章中的作用是:带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第六单元的内容。在此之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表中除法,为过渡到本节做了铺垫。这一节的内容在高二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除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带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余数和除法的关系,理解余数小于除法。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动手、观察、讨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3.重点、难点和确定依据:
教学重点:柱划分的垂直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法的关系,理解余数小于除数。
第二,教学方法
1,观察、比较、发现的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摆法,得到不同的结果,然后进行比较,找出余数,来建立余数的概念,不仅准确,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
2.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时,应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展集体智慧,还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入门,探索新知;
展示除法口算题,考查学生用乘法公式求商;展示课件实例,学生贴棒,列出带余数的除法公式。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用除法垂直计算的。
(2)新课讲解和形成性练习。首先,展示垂直计算的完整过程,让学生讨论并报告每个数字的含义。其次,老师强调计算过程,通过一商二方三减四比公式,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竖式计算过程。
最后,对于被除数大的除法,采用试商法,要求除数和商的乘积最接近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
(3)巩固新课程。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延伸题目,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和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余数除法的教案5 I .谈教材
我说的是小学数学第四册的带余数的除法。
带余数除法是从表内除法到表外除法的桥梁,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从教材来看,内容笼统,概念性强。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刚学了表中的除法,习惯用乘法公式求商,而带余数的除法不能直接从乘法公式中求商,要用竖式计算,但学生很难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和具体写法。总之,大三学生很难学习和掌握这样一个知识跨度很大的内容。鉴于这种情况,我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通过摆一个钟摆,用生活中大量的例子划分一个点,理解“余数”的基本概念。
2.学习带余数除法的试凑法、书写格式、带余数除法的简单计算等一系列基本技能。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应用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是:知道什么是“余数”。
这节课的难点是理解为什么“余数小于除数”
其次,谈谈教学过程
1,精彩介绍。我猜主要是通过游戏。(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在纸上依次画红、黄、蓝圈,比较谁画得多。画完之后,数一数你画的数字,写在纸上。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你画的最后一个的颜色。)这个游戏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学完这一课,孩子可以和老师一样猜出圆圈的颜色。
2.感受新知,探索新知。在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通过生活中大量的例子让学生感受“余数”。
(1)让学生分享一个橘子。六个橘子分三份,七个橘子分三份。
分了之后,这两点有什么区别?同学们会告诉我们,第一遍分完了,第二遍就剩一个了。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余数的概念,触摸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2)将11个苹果平均分给三个孩子,问:如果每个孩子分两个苹果,可以这样分吗?这时候会有同学回答,五个孩子可以分成三个孩子,每个孩子1,还剩两个。这时候老师问:两个孩子可以再分吗?同学们会回答,不能分。通过这个坏节,学生有了“不能除尽的就是余数”的基本概念
(3)老师手里有10颗五角星。对于今天表现最好的四位同学应该怎么分?谁来帮老师分?让多个学生上来打一分,老师会对他们得分的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打不到的就是余数”。
3.用数学表达。用数学方法展示上一次除法的结果,然后翻开书的50页,参考例题,学习如何横竖写出带余数的除法。在学生写完之后,老师会给出简短的评论,并解释每一部分的意思。我觉得这些本地的同学可以自学一下竖分。
接下来通过测评活动,看看动物们做的对不对。展示三个竖式,比较观察除数和余数的关系,你会发现其中一个小动物不小心做错了,余数大于除数,可以再除。这个环节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不能被除的是余数,即“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4.练习和巩固新知识。通过直观练习,40÷7,26÷6,让两个同学上来表演,其他同学在下面做。完了,给个集体点评。这个环节可以清楚地找出学生的新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错误巩固试商的方法。其实很清楚“余数一定小于除数”,试商不是问题。
5.回到“猜”这个游戏。这时,学生们跃跃欲试。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想一想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说出圆的颜色的。我们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吗?这时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个方法,从而在课堂上掀起一个小高潮。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找到方法后,让学生猜。然后问:我们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先让同学们说说。老师可以举个例子:我们班去春游,去划船。每艘船最多可容纳7人。我们班39个孩子需要几条船?这个例子把数学问题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三,说说课堂总结
让我们来谈谈我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
总的来说,这门课让学生把中学和学习玩起来,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余数”的概念,提高思维和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