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中有哪些常见的历史错误?

大家好,我是一个水平不高的军迷,我来跟大家聊一聊抗日剧中的错误。

第一种错误,反物理学定律型。

手榴弹炸飞机?只要鬼子飞行员不傻,就不会离地20米左右超低空飞行!石头打飞机?用炸弹,炸石头,石头飞出去打飞机,牛顿的棺材板,已经快按不住了!抗日英雄,经常满屏幕飞,房顶上飞,骑自行车飞,开 汽车 飞,旱地拔葱飞。拐弯子弹,在开枪瞬间手腕剧烈抖动,让子弹会拐弯,看了电影刺客联盟就跑来拍电视剧了!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实在列不完,欢迎大家一起来盘点,一起乐。

第二种错误,穿越型。

八路军用AK47,真有那玩意,估计八年能把鬼子本土推了!燕双鹰大哥,手中两把美国M9,背上一支AWM,胯下全地形车NCV,身穿漆皮大风衣,帅吗?没有一样是抗战年代的!还有日军开59式坦克的!鬼子有五对轮这玩意,估计陆军横扫全世界都不是问题!

第三种错误,知识不全型。

一条战壕,二十几挺马克沁,那还打啥呀,中国那么牛,准备冲锋的鬼子还不如直接切腹来的痛快!但是,鬼子一炮过来,就全没了,重机枪阵地不是那种布置法。我军战士一激动端起ZB26捷克式,站起来扫射,机枪射击之后,枪管是很热的,以至于射击200发左右就需要换枪管,不然枪管会受热变形,用手直接端起来,打不准不说,是想请鬼子吃烤肉吗?两秒钟手就熟了!就连亮剑里,都有类似情节,李云龙端着机枪救张大彪。还有山本特工队,用美国M3冲锋枪,日本从来没有进口过M3,也没有仿制,所以抗战剧经常出现本来不该出现在战场的武器。抗战时,中国没有出现过带瞄准镜的狙击手,因为当时,一支瞄准镜的价格,能换七支步枪!各个国家自己都很少,更不会大量出现在中国。鬼子的冲锋,就是一帮人,朝着阵地乱跑,有空还打几枪,实际上冲锋时,每个人间隔15米左右,冲锋路上基本不会停下来开枪,压制对方阵地火力,主要是后方机枪手和迫击炮的事。诸如此类,太多太多。

第四种错误,鬼子智障型。

拼刺刀,我军基本从来没赢过!但是剧中,我军战士个个天神下凡,一个人戳死五六个鬼子都算落后。特高课的情报人员被忽悠的团团转,鬼子的将军都是草包,被随便的小战术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第五种错误,主角光环附体型。

不管多么危险,主角都微微一笑,然后一个人包围了一个中队的鬼子,并全歼鬼子。鬼子的子弹,从来都是躲着主角走,不管主角走位多么浪,鬼子就是打不着!就算主角负伤,也是神勇无比,带伤借着干!其实被枪打中,别说借着干了,不及时止血,肯定活不成。胳膊中枪还能端枪,腿中枪还能跑的飞快,真不可能。还有女主用弓箭干掉一群鬼子,各种360度空中转体,一次射三五支箭,每一支箭消灭一个鬼子!只要做主角,武器都是无限子弹的,五发弹仓的步枪,只管拉栓,拉的来栓就一定有子弹!机枪冲锋枪?主角那么帅,哪有空换弹匣!

第六种错误,无脑台词型。

我爸爸还没出生,奶奶就被鬼子害死了!他爸爸是之后鬼子给做的剖腹产?八百里外,一枪干掉了鬼子的机枪手!对,从北京一枪把内蒙古包头的鬼子打死了!中程导弹都没他准?谢尔曼M1是德国造的?还出现在一战?每分钟200发,穿甲,爆破瞬间完成,是战车中的豪杰!我看编剧才是豪杰!有那个射速,坦克炮能当机枪用了!

神剧的问题还有很多,我们不要说导演,毕竟剧本不是导演写的,没有编剧的神设定和神台词,我们的导演还真没这么丰富的想象力!只是多一点对 历史 和先烈的尊重,请个 历史 顾问和军事顾问,花不了多少钱,相比请流量明星,九牛一毛都不如!

“抗战剧”和“抗战神剧”,有着很大的区别。“抗战剧”大致尊重 历史 ,拍出来的东西起码还算是“能看”。但“抗战神剧”就不好说了,因为那里面的东西,简直是太让人匪夷所思了。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 至于你看了信不信,我反正不信。

我对它们的评价,只有两句话: 胡说八道地歪曲 历史 ,简直就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 。

譬如某个抗战神剧里面,把一堆年轻的小尼姑,塑造成为了抗日的先锋军。这些小尼姑在战场的前线,跟凶残的日寇一刀一枪地拼杀,最后打败了凶残狡猾的敌人,从而成为了抗日战场上的英雄。

可现实中的真实情况,真的是如此吗?无论你怎么翻找史料,恐怕都找不到“尼姑抗日”的 历史 依据。但同样是出家人,少林寺和尚对日本人的态度,我们还是能翻到的。

皮定均将军在回忆录 《铁流千里》 中曾经提到过,抗日战争期间,他和警卫员曾经拜访了少林寺,希望拉拢有人有枪的少林寺一起抗日。结果这里面的贼秃不怀好意,还想把他们绑给日本鬼子邀功,三个人见势不妙,马上就溜之大吉了。

最后的结果当然很爽了。在抗战胜利后,皮定均把少林寺的和尚抓了一批,以汉奸名义直接杀了。解放以后,又把少林寺和尚当地主、恶霸镇压了一批。后来破除封建迷信,大部分和尚们都还俗,老老实实当了俗世的农民。最后只剩下几个无家可归的和尚,他们没地方可去,只能继续住在庙里。这些和尚被单独编成一个队伍,叫做“少林寺生产大队”,成分是地主。每次批斗时一喊:地富反坏右都站出来!这些和尚们特别自觉,老老实实就都站出来了!

所以抗日剧里的“出家人奋勇抗日”,这实在是太不靠谱了。要是依着我看,既然都编得这么没谱了,其实还可以再添把柴。既然这么多小尼姑都来打鬼子了,干脆就把魏和尚派给他们当连长吧!

至于燕双鹰化身金刚狼,这样的抗战神剧就更加匪夷所思了。在战场上面真正拼杀的时候,要么是远程靠枪炮打,要么就是近距离拼刺刀。如果像金刚狼一样,带着两个铁爪子挠人,估计挠不了三两个人,就得让人家打趴下了。毕竟是“神仙难躲一溜烟”。除非燕双鹰有金刚狼的再生能力,那还勉强可以一战。

这样的抗日神剧我也会编:既然金刚狼都来了,干脆把钢铁侠,绿巨人,蝙蝠侠这些人通通召唤来,直接一起抗日得了,那根本就用不着苦打十四年,估计有个一两个月,日本鬼子就屁颠屁颠地投降了。

事实上,抗战真的赢得那么轻松么?绝不!一点也不轻松!

正面战场的国军,拥有很多美式的装备。除了来自美国的支援之外,连纳粹德国和日本结盟之前,希特勒也曾经授意手下,给国军支援了一些德式装备,还派了德国教官来给他们做训练。哪怕是这样的优越条件,战争都打得非常艰难。怎么可能会像这些神剧一样,把鬼子当成白痴一样砍瓜切菜呢?

抗日战争,本来是一场非常艰险的战争,这是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胜利。 但是很可惜,它却被抗日神剧彻底扭曲了,完全让人无法直视。人们还会误以为,抗日战争居然如此简单。这明显就是在侮辱牺牲的先烈,也是在湮没他们的荣光。 我们只有远离这些“抗战神剧”,才能真正接纳那段残酷的 历史 。

近年来抗日神剧颇多,且呈爆发性增长。这些抗日电视据打着各种正面的名号,却将那段艰辛的 历史 逐渐 娱乐 化,千奇百怪的桥段不断涌现。有些故事情节看了简直让人怀疑自己的智商。我们不禁自我反问,当初在抗战时期,这一切都有看起来这么顺利吗?当然不是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异常艰辛的,无数英烈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今天这美好的生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细数一下,那些在抗战剧出现的违背 历史 的错误:

很多抗日电视剧为了表现某些 情感 ,总会设置一些惊人的战斗场面。诸如:在阵地战中,抗日队伍前拜访了一排排马克沁重机枪,还有一排排轻机枪。甚至于当敌方飞机前来空袭时,某位男主角奋起反击,扛着轻机枪便把飞机突突了。还有某些电视中出现了现代狙击枪等等。

在这样的情节中,首先武器的数量错误,再者武器的功能被夸大了,以及武器出现的年代错误。

在某些电视剧中,由于各种不负责、以及 历史 知识的缺失,导致剧中人物所穿的衣服出现了错误。无论是敌人的着装还是我方人员着装,与 历史 真实情况出现了偏差。

比如说服装的制式错误,服装整洁程度还原不够,服装质地过于现代化等等。

在某些电视剧中,演员顶着一头的发胶饰演某位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指挥员,当战斗结束后,衣服干干净净的,发型也一点没乱。

这些演员不禁让人怀疑,这究竟是抗战片还是偶像片?

近年来抗日战争电视剧总是给人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各种雷人桥段频出。这些电视剧不顾 历史 客观,盲目追求艺术表现,简直觉得观众是个文盲。演员也不够专业,光从外表就让人跳戏。

所有的抗战片都有 历史 性错误!1:打冲锋都是在子弹消耗完了才开始的,不是动不动就冲锋的。2:手枪是自卫的武器,不是战场武器。3:红军、八路军几乎是没有一水的新衣服的,都是有色差的打补丁的,首长也不例外;就是国民党的部队除了中央军也是很难有一色新衣服的。4:中国的部队除了地方军都是南腔北调的。5:日本部队除了长官可以带家属外,部队是没有女人从军的,慰安妇除外。6:日军从来没有单独出来作恶的,他们也怕死。先想到这些,欢迎指正。

狙击枪就是编出来的。我说的是每个连队都会出现一个神枪手,而且手持的是一支狙击步枪。且不说那时八路军的武器是如何的简陋,就是那样的狙击步枪也是听都是听不到的。而且军装都是绝对整洁,据老兵回忆,那时穿的都是百姓的衣服,能穿到军装得等待机会。可笑的是,居然有人还排除了抗日神剧《便衣大队》,于是就出现了包子雷的荒唐可笑的情节。

我不想说太多,这些剧除了“抗日”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什么情节,服化道,一看就假。太多的细节了,要是一样一样来说的话,怕是要写本书。

抗日剧英雄的威力强过奥特曼,抗战变言情,枪支玩穿越。

日军没有那么好打,日军曾在战争前期叫嚣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如果不是几场大会战以及地理纵深,真的是有可能实现的,国军遇到日军大部分时候战损都是十分惨重,,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无限贬低日军战力,即使这样可以引得观众拥有更大的爽感,但是这是对中国战场死难军人的极端不尊重。

枪支器械穿越,明显不可能出现在当时战场的武器大行其道,子弹数量无限,感觉只要有个枪口就可以当加特林。

吹毛求疵,无论抗战还是其他方面的电视剧都是 娱乐 节目,又不是什么纪实片,有必要要求那么高吗?倒好像是你要显示一下自己的 历史 知识的渊博。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最常见的 历史 错误,就是认为鬼子很容易打。

实际上,恰恰相反。

日军是非常难对付的部队。

就抗战期间来说,日军的装备比国军优秀十倍甚至百倍,训练也更为严格和科学,后勤补给好过十倍,战斗意志也非常顽强。

不要说国军,其实就是美军这么强大,打垮日军也花费了长达4年的时间。哪怕德军已经垮台,日军还有坚持了4个多月,最后吃了原子弹才投降的。

从电影《平原游击队》看日军强出一截的战斗力

作者:萨沙

作为一个写了12年抗战 历史 的人,萨沙深知日军战斗力。今天也不想多说,就拿电影《平原游击队》电影为例,听萨沙说一说吧。

对于日军战斗力如何,大家看看老电影就一目了然。

著名的《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地雷战》之内,多拍于五六十年代,里面的日军均不是笨蛋。我们今天就拿电影《平原游击队》为例。

百来个鬼子控制一个县

李向阳带着自己的游击队,还有县大队区中队这类武装配合,才能和驻扎在县城的松井部队周旋。

我们看看鬼子头头松井。

明眼的观众都看得出,松井是什么人。

他只是一个中队长而已。

什么是中队长?就是八路军的连长,一个中队不过一百多人。

根据电影中,日军几次集结行动来看,日军这个中队似乎还不满一百人。松井直接指挥的部队,始终只有2个小队七八十人,另外的部队可能需要驻扎在县城其他据点,不能移动。

而李向阳的游击队加上区中队县大队,少说也有五六百人,对抗的不过是日军百把人而已。

当年冀中一个县城有多少老百姓?至少有上万人,大县城都有几万人。区区一百多日军,就能够控制这么大的县城。

数字似乎不太好看,真的就是那时候的 历史 。

有人问,为什么电影不夸大一些?这是因为《平原游击队》电影拍摄在1955年。当时观众绝大部分都是过来人,知道真实 历史 ,知道日军的厉害,甚至很多人经历过五一大扫荡。

电影乱夸张,老百姓一眼就会嗤之以鼻。

有意思的是,《平原游击队》曾经翻拍过,时间是文革时期的1974年。

那个时候的松井就升官了,成为了大队长(团长)。

第一个站起来的松井

《平原游击队》和其他的电影也不同,他塑造了松井中队长的形象。

松井可以说,是鬼子的缩影。此人狠毒、凶恶,但颇有头脑、作战勇敢顽强、武士道精神十足。

大家注意几个片段。

在一次战斗中,面对游击队的射击时,日军官兵全部卧倒。然而,指挥官松井是第一个站起来的,还挥舞军刀高喊:前进!

谁都知道,这时候子弹横飞,谁先站起来就极有可能中弹送命。

松井却敢笔直的站起来指挥(注意笔直两个字)。

这不是电影夸大,真实的日军基层军官就是如此。

日军基层军官,如小队长之流的伤亡率,是普通士兵的好几倍。

为什么?作为日军的军官,必须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无论怎么危险,小队长也要比士兵勇敢,不然就没有资格带队。

老兵藤原彰多年后回忆:作为见习小队长进入冀中时,他的中队长就派了一个士兵特别盯着他。为什么?就怕他没有经验,一打仗就当先冲锋过去被打死打伤。

日军很需要基层军官,不愿意让他刚刚来就伤亡了。

虽有一个士兵盯着他,第一次作战还是没拦得住,挥舞军刀的藤原彰仍然冲锋在最前面。他的对手,就是八路军。

日军誓死不降

整部电影中,俘虏了一些伪军,日军官兵从没有投降的。

被优势八路军团团包围的时候,松井也没有考虑投降,反而一刀劈死了准备逃跑或者投降的中国翻译官(劈的好,劈死丫的)。

李向阳破门杀进来的时候,松井是拿着刀准备切腹自杀的。

明明自己手上只有刀,那边是八路军几十人,松井也不愿意投降。松井做自杀性攻击,被李向阳打死。

这个场景并不是电影的夸大。

在整个抗战甚至二战中,被俘日军是非常少的,绝对是列强中最少。

驻印军在缅北歼灭日军精锐18师团2万多人,俘虏的日军才几百人,基本都是伤员。至于军官更是几乎没有,俘虏最高军衔的仅仅是一个通讯兵大尉。

日军死守每一个阵地,守不住了就撤退,撤不了就拼死战斗或者自杀。

百团大战中,日军也是如此,甚至让八路军很钦佩。

松井很狡猾

《平原游击队》几乎是在斗智,而不是斗力。电影中,松井却很不好对付。

李向阳刚刚开到县城附近,松井就准确判断他的落脚点是存有军粮的李庄。松井当晚就迅速发动进攻,没有被李向阳的虚张声势迷惑。

松井包围李庄后,李向阳围魏救赵,打掉了附近一个伪军炮楼。

正常来说,松井应该会去救援。他却非常狡猾,根本不理会。

无奈之下,李向阳又去将县城的军火列车炸掉,这才调走了松井。

没想到,松井迅速杀了个回马枪,再次突袭李庄屠杀老百姓。

如果不是李向阳不顾一切,出动数百主力攻打县城,李庄老百姓差点被屠杀殆尽,更别说保不住公粮。

就是这样,包括孩子小宝子和老人老秦爷在内的很多群众,仍然被松井残杀。

可见,松井是非常狡猾的,还颇有军事素养,不容易对付。

事实也是如此。很多八路军老战士都认为,鬼子的凶残是其次的,主要是狡诈。这也就是:鬼子不鬼,还叫鬼子吗?

新四军的将军们认为,鬼子学习能力非常强。初期鬼子对于新四军的游击战打法很不适应,连连吃亏。不过,日军很快就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改变作战模式,新四军如夜战和小部队长距离奔袭一些法宝就逐步失效了。在抗战后期,鬼子大体适应了游击战。

最后

同等数量下,八路军战士究竟能不能打过鬼子。

即便抛去武器装备不谈,萨沙认为是不能。

在抗战前期中期,只要能来中国的日军,全部受过严格军事训练。

别的不谈,日军条例规定,新兵入伍后,步兵每月步枪射击子弹不得低于150发,每年每人射击不得低于1800发。

这样一来,日军结束1年的军训时,三分之一人可以成为优等射手,其中颇有些夜间100米外打香烟头的特级高手。

而八路军实战射击训练,是多少发子弹?

萨沙告诉你,不到20发。

就算是后羿转世,也绝对不可能实弹射击20发,就成为厉害的射手。

即便你曾经是奥运会金牌射手,想要保持射击技术也必须经常不间断射击练习。如果一段时间不练,水平立即下降。

单单就射击一点,八路军就和日军存在差距,这也是客观的差距。

八路军最强调的射击尚且如此,其他的也就可想而知。

就算是平型关战斗中,我们和日军辎重兵拼刺,也是几个围着拼一个。

此战,我军以绝对优势兵力歼灭日军800多人,自己伤亡也绝对不亚于敌人。要知道,参战的日军大部分是辎重兵、 汽车 兵、文职等非战斗人员(很多压根没有枪)。我军则是精锐部队,骨干全部是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用毛泽东的话来说个个可以当班长排长的。这才勉强打个平手,如果遇到的是日军野战部队,又会如何?

既然说 历史 ,就要尊重 历史 ,要写出客观 历史 。

前几日追了抗日谍战剧《密查》,是以1938年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中将高参宣侠父被害案为 历史 背景的。剧中无论是西安行营主任、军方(第17军团)、军统和中统特务们,都称呼蒋介石为“总裁”,这是非常离谱的叫法。纵观这些年的抗战剧和谍战剧中,对蒋介石的称呼可以说是“五花八门”, 历史 错误的一塌糊涂,也没个军事顾问给把把关,今天就给这些导演和编剧们普及一下。

蒋介石在国民党政权里的职务是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时期都有其正式的称谓,也有内部约定俗成的叫法。从1926年起蒋介石担任北伐军总司令,仍兼黄埔军校校长,1927年8月第一次下野,复出后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并当选国民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国民政府主席,直至1931年底第二次辞职下野。在这五年时间里,他的官方称谓应为“蒋总司令”或“蒋主席”。

他下野期间林森代理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1932年初第二次复出后,考虑多方面因素并未拿掉林森,而是出任改组后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并掌握实际权力,因此国民政府主席始终由林森担任,一直到林森于1943年辞世,蒋介石才重任国民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他把“行营”改成“行辕”就是此意,前者是代表军委会的委员长行营,后者是“国民政府主席行辕”。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中常会”曾经推举蒋介石为海陆空大元帅,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统帅部,并授权蒋介石组织战时大本营行使统帅权。但蒋介石经过考虑认为,中日之间并未宣战,不应设置大本营,因此这个“大元帅”只当了20天就无疾而终了。其后将军事委员会扩建为抗战最高统帅部,委员长行使全国军队最高统帅之权。

而所谓“总裁”的名头始自1938年4月,国民党四中会议选举蒋介石为国民党总裁、汪精卫为副总裁,但这个职务在当时并未广泛使用,原因有二:其一这是国民党的党内职务,不宜应用于政府和军队的官方称呼中;其二时间已严重滞后,在此之前委员长的称呼已经叫开。

因此从1932年到1943的十二年间,尤其是抗日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蒋介石的正式职务和称谓都是“蒋委员长”,或许也有部下简称为“委座”,但此事缺乏考证。像《密查》里的中统叫叫总裁还说得过去,西安行营、野战部队军事主官和军统特务们,称呼“总裁”是不合规矩的,因为这些都是“军事委员会”的下属单位。

《密查》的 历史 背景发生在1936年的西安事变和1938年的“宣案”时段,之所以说西安方面的军政人员称蒋介石为“总裁”非常牵强,是因为这个党内职务虽然听起来很牛,但在当时其实没什么了不起,国民党的“党权”也不在蒋的手中,他也不甚稀罕,正确的称谓就是“蒋委员长”,名称虽不拉风,却是战时最高统帅的专称。

蒋介石真正并且必须称为“总裁”则实在是源于无奈,即1949年元旦第三次下野时,他辞去了“总统”一职,由李宗仁代之,而军事委员会也在抗战胜利后取消(改组为“国防部”)。蒋介石等于是没有了任何官方职务的一介平民,但是他又要出来活动和搞事情,怎么办呢?只好摆出了党内职务“总裁”,但这个职务并非国家元首的含义。

1949年10月在广州的一次谈话中,对蒋幕后操盘早已怒火中烧的李宗仁上来就说:“今天我是以国家元首的身份与你谈话的”,蒋介石也得正襟危坐。因此,非到万不得已蒋介石是不会启用“总裁”这个字号的,它对于领导政府和军队终究是名不正而言不顺,也因此从1949年年底开始,蒋介石不断派人过话、甚至让白崇禧相劝,希望李宗仁主动辞去代总统之职把位子还给他。

李宗仁既不辞职也不赴台,蒋介石无奈于1950年操纵选举给自己恢复了“总统”职务,并且一口气连任四届。而所谓的“总统”是1948年国民政府搞什么“行宪”的产物,它既是政府首脑也是武装部队总司令。但在大陆期间,蒋介石的这一官方称呼仅用不了不到一年,不过《北平无战事》考察的很仔细,发生在1948年的事情,称呼“总统”是准确的。

所以说,抗日剧中对蒋介石和军事最高当局的称谓,只能是委员长和军委会,居然还看过有称为“国防部”的抗日连续剧(比如特种兵深入敌后等等),这完全是闭着眼睛乱喊。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若干非正式称呼,比如黄埔嫡系将领惯称“校长”,身边幕僚私下里以“老头子”代称,而美国人史迪威的称谓最为刻薄:“花生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