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屈服于时代的骑士

4月15日,整整八个月后,OverWatch迎来了第32位英雄,有了回音。根据OW导演杰夫·卡普兰(Jeff Kaplan)此前透露的消息,在《守望先锋2》发售日期未定之前,Echo将是最后一个新英雄。

两个多月前,备受期待的《魔兽争霸3重制版》遭遇了暴雪成立2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口碑猝死,Metacritic评分为史上最低。最让玩家无法接受的是,距离上一款游戏OW发售已经过去了将近4年,过了很久才交出一个半成品。暴雪的时间都花在哪里了?

老产品内容枯竭,新作研发缓慢。暴雪,这个给玩家带来无数惊喜、感动和快乐的游戏公司,似乎在他曾经驰骋的战场上满目疮痍,迷失了方向。

把骑士从马上拉下来

2014年9月,暴雪宣布取消《泰坦》七年的开发。暴雪联合创始人、前总裁麦克·默尔海姆给出的理由很简单:

好消息也不是没有——暴雪开发了一款基于泰坦的神秘作品。2016年,这款游戏以《守望先锋》的名义出现时席卷了全球网游市场。“吸屁股”是当年玩家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流行词。不到5个月,《守望先锋》销量2000万套,创当年游戏销量之最。

杰夫·卡普兰后来回忆《守望先锋》的诞生。2013年泰坦正式暂停开发后,140人大部分被分配到其他项目组,只剩下40人思考如何打包处理泰坦的“残骸”。

“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大胆而令人望而生畏”,但40号人只用了短短两周时间就打造出了《守望先锋》的原型:其模式轻快明亮,MOBA+FPS的组合新颖有趣。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剥离了《泰坦》原有复杂设定的《守望先锋》都是符合注重碎片化时间填充和利用的当代节奏的。

手表看起来那么好看,但在暴雪内部,泰坦的惨淡结局和OW的巨大成功之间的反差,已经撕开了一道悲剧性的伤疤:它就像一张无情嘲讽的嘴,在批判他们过去的时间和努力——看看你7年的所作所为,3年研发的手表不香吗?

直到日后火遍全球,《守望先锋》的开发者数量(2016年的峰值约为100)从未超过《泰坦》最初的团队规模。随后的四年里,守望先锋一共更新了11个英雄,刚好达到首发的一半,赢回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奖项:2017 TGA最佳运营游戏。

泰坦始于暴雪“让游戏有趣”的初衷,终于“不够有趣”的结局。它坠落的重量不仅把旧时代的骑士暴雪狠狠拉下了马,还把旧时代的余晖投在了它的“继承人”守望先锋身上,这足以让暴雪咀嚼很久。

不再“幼稚”的骑士

就暴雪而言,真正激励他们的作品是《魔兽世界》。

我猜所有玩家从第一次进入艾泽拉斯的那一刻起,都扮演了一个类似于“骑士”的身份,这种身份接近于某种RP(角色扮演)精神,而这种精神内核支撑着我们去大胆探索一个前所未有的无缝世界。我们从不在乎时间,也从不刻意追求结果,只为享受花香,聆听鸟儿委婉的歌声,走遍每一寸未知的土地,遇见和离开那个世界所有的人和事。

当然,世界也投桃报李,向玩家展示了它的无限可能。这个世界似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催促着我们越过万里之外的大洋去给海那边的堡垒送信,迷惑着我们深入湖底的沉没神庙去探寻一个邪神的阴谋,引导着我们一步步揭开羊皮纸上不为人知的迷雾。这里的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新鲜和神秘。

我想在那个时候,暴雪一定是中世纪的骑士,就像玩家一样,暴雪的每一个设计师都坚信自己在从事这个星球上最有趣、最有创造力的工作。2009年,《魔兽世界》前总制片人谢恩·达比里(Shane Dabiri)在谈到游戏开发过程时说:

在谢恩·达比里看来,《魔兽世界》开发之初最重要的团队文化就是“纯真”:

然而,当谢恩·达比里离开暴雪的时候,他大概也没有想到,这个由他一手打造的魔幻世界会持续十几年。

16,这真的是一个足以让“幼稚”变“圆滑”的时间。作为暴雪标志性的印钞机,《魔兽世界》也不能置身事外。十年来,《魔兽世界》在版本变化中不断剪裁,砍掉了以往游戏中所有复杂的设计,然后包装在“资料片”流水线上,外表光鲜亮丽。

暴雪吸取了十几年网游开发的精华,去除了老产品的糟粕,每两年浓缩成一个“年货”。它跟着地图走,像科幻电影里的无机空间站,单调乏味,又像按照工业标准生产的流水线作物,精致固定,却再也无法激起玩家“做自己没做过的事”的兴趣。

去年8月,在玩家的“强音”中,暴雪推出了一款榨干魔兽世界IP最后剩余价值的产品——“怀旧服”。至此,暴雪天真无邪的骑士时代彻底过去,机器轰鸣的工业时代摆在面前。

从骑士精神到工业。

如果说侠义时代的游戏公司追求的是极致的个性化表达,没有人看的游戏理念和设计(也就是有点独立游戏的意思),那么工业时代的游戏厂商一定是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和“可复制性”。

想想吧。做刺客信条、使命召唤、NBA、FIFA这些我们口中的“年货”,都是遵循底层逻辑的——基于成熟的IP和经过玩家和市场充分验证的产品,只要产能允许,你想要多少厂商都可以给你做。

放在暴雪上,逻辑是一样的。在玩法上,《魔兽世界》简单的复制粘贴了《暗黑破坏神3》的大秘密模式;在任务流程上,《魔兽世界》是有条不紊的规划设计,玩家可以按照指令顺利完成线性的、有规律的任务,无需思考。产品方面,《守望先锋2》准备直接继承前作套餐,一劳永逸解决所有问题。

最后,暴雪还在游戏设定上“偷工减料”。为了“规范”魔兽世界和暗黑破坏神的世界观,暴雪以官方身份出版了《魔兽世界与暗黑破坏神3编年史:凯恩之书》,非常详细地总结了艾泽拉斯和圣域的方方面面。

但问题也出现了——二次创作从此只能局限在这个框架内,我们很难再看到早些年《魔兽世界》TRPG丛书中引人入胜的“非官方”设定,比如下面关于欧文森林风情的描述:

是的,工业化生产造就了完美的模具,同时也抹去了玩家的想象力。对于广大玩家来说,更致命的是游戏行业背后隐藏的力量——资本。

压死骑士的稻草

事实上,暴雪一直没有摆脱被资本支配的阴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对它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大。

早在20世纪90年代,暴雪就被法国媒体巨头维旺迪收购,后者靠经营自来水业务发家。2007年,威望迪游戏(包括暴雪)与动视合并,成立动视暴雪公司。2013年,动视暴雪从维旺迪手中赎回自由,开始独立运营。或许从此以后,暴雪的命运将不再由自己掌控。

2019年2月,动视暴雪宣布裁员8%,其中包括刚刚在2018年净利润6.5亿美元的暴雪分公司的数百名员工。而在两个月前,暴雪已经变相裁员了欧洲爱尔兰分公司的数百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失业,离职员工向当时的媒体发泄不满:

在他们眼里,这样的改变意味着巨大的企业文化变革。暴雪一直提倡慢工出细活,但动视的风格是“花更少的钱玩更多的游戏”,两种理念的冲突在所难免。同时,暴雪从动视招聘了许多业务员工,他们的水平往往高于暴雪的老员工和R&D人员。在潜移默化中,动视的运营模式和企业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暴雪。

除了不时敲打的动视,暴雪更大的压力来自紧追不舍的金融市场。自2013年赎回以来,动视暴雪股价翻了五倍,总市值从当年的10多亿美元增长到500多亿美元。股价就像悬在暴雪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在倒下之前,暴雪必须交出MAU、预期营收等数据,或者如何向股东交代。

远处响起了工业时代的火车汽笛声。最后,高贵的骑士吓坏了,深深地埋下了头。

堂吉诃德和桑丘

我知道,很长一段时间,暴雪都是暴粉唯一的信仰。一个是像唐吉诃德骑着驴站着长枪向风车发起冲刺,一个是像桑丘一样勤劳、正直、诚实。

二十年前,是一个游戏产品很难说的时代。对于一家能够稳定生产优质产品的公司,每个人都有一个软肋。所以这些年来,暴雪在PC端培养了一大批死忠。这些玩家从星际争霸、魔兽争霸、暗黑破坏神系列开始就有了,信奉“暴雪产品一定没问题”的信条,他们愿意为此花费数年时间等待。

但玩家也老了,不仅是暴雪的创新精神,还有一去不复返的侠义精神。

2018暴雪嘉年华上,压轴出场的《暗黑破坏神:永生》制作人让在场的玩家哑口无言:

在“吃鸡”这个游戏最火的时候,《守望先锋》的游戏设计师亚伦·凯勒曾经站出来说:

话音未落。2019年初,Apex英雄诞生,拿下了MOBA+FPS+“吃鸡”市场的头一块。当时不断有质疑《守望先锋》的声音:Apex能做的,你为什么做不到?

5438年6月+2020年10月,魔兽争霸3重制版遭遇滑铁卢重创,暴雪被迫开通退款通道向玩家道歉。

“数年磨一剑”——过去象征暴雪不惜重金,愿意沉下心来打磨精品;但时过境迁,现在的玩家更愿意将其视为闭门造车、固执己见、效率低下的代名词。

从前,在桑丘的心目中,堂吉诃德是一个敢于挑战风车的骑士。浪漫、狂野和不羁是他最大的魅力。他从不问桑丘的想法,甚至一意孤行。但如果时间把堂吉诃德变成一个刻板循规蹈矩的老绅士,桑丘就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愚蠢和勤奋了。

不久前,刚刚从微软跳槽到暴雪担任新副总裁的迈克·伊巴拉(Mike Ybarra)放下暴雪一贯的态度,发了一条推特问网友。他的语气相当诚恳:

态度确实不错,但问题是,暴雪真的会这样问玩家想玩什么游戏吗?这个暴雪还是那个熟悉的暴雪吗?

时代变了。面对突然放下身段去倾听,随波逐流的老主人,木讷的桑丘也会想:他身边的这个“骑士”还值得期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