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案介绍鲁迅先生
(448200)湖北省沙洋县长林中学卢秀贤
学术目标
德育: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传承鲁迅精神。
知识点:了解“传记”文体的基本特征,学会写“传记”。
能力:我很欣赏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简洁平实,但又不乏含蓄幽默。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中记录的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
教学困难
解读鲁迅精神;了解“传记”文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设疑激发兴趣,重读,适当讲;讨论总结,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类
第一,新课程的引入
有一个人,是公认的中国现代最深刻、最复杂、最矛盾、最怀疑、最批判的文学大师。学生肯定知道他是谁吧?是的,是鲁迅先生。看来学生们也是热爱和崇拜鲁迅的!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你想更了解他吗?好吧,我们一起来读读《鲁迅自传》这篇文章,追寻鲁迅先生闪光的人生足迹。
第二,感知文本
1,借助工具书,清除单词障碍;记住文章中你难以掌握的单词。
2.标出文中直接或间接表示时间的词语,以了解文中涉及的一些历史事件。根据文中提供的材料,列出并整理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所交待的内容。
鲁迅主要活动一览表1881-1930
跨期事件的原因(主要活动)
出生于1881年
13岁时辍学回家,遭遇巨大变故。
18岁,游历南京,考入海军军官学校。
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来完善矿路学校。
毕业后,他被派往日本留学。
从东京预备学校毕业后,我决定学医。进入仙台医学院后,我了解到新医学对日本的改革有很大的帮助。
两年后,我放弃学籍去了东京。我和一些朋友做了一些小果汁笔画,倡导中国人在新艺术电影中被斩首。我觉得在中国治几个人没用,应该有更广泛的运动。
我29岁的母亲和其他几个人希望得到经济上的帮助。
(刚刚)回国在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教化学和生理学。
第二年(1911)成为绍兴中学教务长。
绍兴光复后(1912),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
革命政府成立后,他成为该部成员,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学院中国文学系任讲师。
1926厦门大学教授被北洋军阀政府通缉。
1926 12去广东中山大学做教授。
1927 4月辞去中山大学教授职务。
1927 9月出广东,定居上海。
1918因为朋友钱的建议,开始从事文学创作。
第三,理清思路。
1.这些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细分的依据是什么?试着总结每一段的大意。
这些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根据内容的重大变化划分段落。1段主要是家庭情况,2段是外出学习,3段是工作经历,4段是写作。
2.这样安排顺序和段落有什么好处?
这样的安排使文章井然有序,能够清晰地展现人物的生活轨迹。
第四,作业
1,把今天学的单词抄在单词积累本上。
准备:计划和处理。
衰落:使(某事物)从繁荣走向衰落。
学生身份:登记学生姓名并提及他们作为某一学校学生的资格的小册子。
学术能力:指在学习中达到的程度。
乞讨:乞讨食物。乞讨:乞讨。
生计:生活;一种谋生的方式。
呼喊:大声呼喊和欢呼。
徘徊: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
2.去图书馆找一些关于鲁迅的资料,在1881-1930详细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状况和经历。
第二节课
首先,复习巩固
1.检查对上一课所学单词的掌握情况。
2.复述鲁迅从1881-1930不看书的经历。
第二,讨论和分析
引导和组织学生根据所找到的信息,对文中一些模糊的地方进行充实。
1.鲁迅的家庭背景如何?
——鲁迅原姓周,名张寿,后改为,名玉山,后改为育才。1881 9月25日,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周姓贵族家庭。祖父周生于翰林,曾在北京任内阁秘书。他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生活无忧。他的父亲虽然不是官员,但也是学者。周家族是典型的书香门第。
生在这样的家庭,鲁迅的童年是怎样的?请参考你所了解到的鲁迅作品:《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昧书屋》、《社戏》、《阿昌》、《山海经》描述《中透露的消息》。
孩子出生的时候,不愁吃穿。他有疼爱他的父母,有无微不至照顾他的家人,有好玩的朋友,有迷人的天堂,有学识渊博的老师指导,有书香门第的熏陶。鲁迅的童年应该说是很幸福的。
3.鲁迅家怎么了?家里是什么情况?
——鲁迅祖父因涉嫌考场作弊被罢官入狱。监狱管理需要钱,父亲病了三年也需要钱,以至于家里的财务急剧下滑到学费都筹不到。而且家族没落后,亲戚和人也一个个变了脸。这种剧变让鲁迅深刻地感受到了世界的冷酷和人生的阴暗面。由此,形成了鲁迅强烈的怀疑和批判精神。
4.为什么鲁迅考上海军军官学校后不久就改进了水雷路学校?
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因为鲁迅没钱读书,无奈选择了当时没有考上的海军军官学校。虽然他不需要学费,但是老师很差,他根本学不到东西。直到鲁迅离开20年后,还有江南水师学堂的老师在课堂上公然断言:“地球有两个,一个是自动的,一个是被动的,一个叫东半球,一个叫西半球。”
5.如果说鲁迅出国前的许多人生选择是被迫的、无奈的,那么留学日本后,鲁迅也经历了几次人生选择。两者有什么区别?鲁迅为什么选择学医?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鲁迅选择学医,是因为他知道新医学对日本改革有很大帮助,他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东亚病夫”的局面,从而达到强国的目的。但是后来我才知道,身体虚弱不是欺凌的根本原因,无知和麻木才是根本原因。所以我想通过倡导新文艺来启蒙民众,以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可见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如果说出国前的鲁迅更多的是在思考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那么出国后接受新思想的鲁迅,将成长为一个以救国救民为理想,积极探索救国道路的人。
6.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鲁迅回国后对从一派转到另一派的理解。
——鲁迅如困兽。他的救亡图存的理想,在黑暗的旧中国四处奔波。
7.文章的最后一段讲述了鲁迅的作品。根据名著,简要说明鲁迅在启蒙思想中的作用。
(1)要求:记住本段介绍的收藏作品名称。
(2)思考:传记主要是写人生故事,但这一段是写。可以删除吗?
-无法删除。因为鲁迅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的革命实践与他的文学创作息息相关。文学创作是他赞美人民、宣传真理、打击敌人的主要方式。他的作品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显然,如果删除这一段,传记将有很大的缺陷。
(参考:①《狂人日记》批判旧中国的“吃人历史”;②《阿q正传》批判民族劣根性;③纪念刘和珍抨击军阀的反动统治。)
第三,了解人物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鲁迅从出生到传记的主要经历。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经历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要求:①以课后练习2和练习3第1号为指导,参照课文的注释,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两个片段,即写出拒绝做屏友和商人以及放弃医生的片段,思考练习中提出的问题。②分组讨论练习2和练习3中的1项,寻求共同点。抛开分歧,形成答案,选出代表准备发言。(3)请一组代表口头回答,让其他有异议的组代表发言(如果没有,停止)。
2.在学生自读和小组讨论的时候,老师亲临课堂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对事情的背景、过程、细节做一些补充介绍。小组代表回答完问题后,老师会做一个简短的点评,纠正错误。
3.老师说法:从作者不想做屏友,不想做商人的故事中,我们认识了鲁迅这位有抱负的杰出青年。他怀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追求新观念、新事物的理想,毅然走出封建宗法社会的门槛,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他弃医从文的经历,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青年鲁迅深厚的爱国情怀。这两件事真的很感人。其实鲁迅的一生中有无数感人的故事。就这篇文章而言,里面记录的每一段经历都很不寻常。如文中所写,多次“走出去”是他追求真理的精神写照;又如,“段政府”要抓我,也表明了他誓与反动派对立的坚定立场和革命精神。但是这些内容都很简单,同学们一时半会儿也看不清楚,需要以后不断丰富经验,逐步了解。
第四,作业
课后完成练习三。
第三课肘
一、关于传记
1.通过对后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鲁迅的经历和思想极其丰富复杂,完全可以把鲁迅传记写成一本厚厚的书。其实,人们研究了几千本鲁迅的书,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其他许多材料,复活一个更加生动具体的鲁迅形象。让学生思考传记的特点。
——①短小精悍;(2)不要铺陈细节;③语言简洁严谨。
2.要说自传,那就先从传记说起。传记是描写人物生活经历的一种文体,也简称“传记”。传记需要真实的故事。在创作方法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史实详实的史传;另一类属于文学,用形象化的方法描述各种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和历史背景。这是传记文学。从篇幅来说,可分为大传和小传。篇幅较短,简要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故事,称为“传记”,一般在一千字左右。从传记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自传和传记。他传是叙述他人思想、经历、言行的传记,一般为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影响较大的人而写;自传是关于一个人生活经历的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自传的长度可长可短。请根据各点将这篇文章分类。
——鲁迅自传就是写你自己的传记,属于自传、传记、史传。
第二,味觉语言
简介:俗话说,文如其人。这句话用在鲁迅先生身上最合适不过了。他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和他的人生一样精彩。这篇文章可以算是自传的典范:一篇千字短文,涉及他大半辈子的主要活动,篇幅不大,容量很大;语言简洁详细,恰到好处。此外,本文平实的语言中不乏含蓄的幽默。
要求:课后阅读练习3中的问题3和问题4,体验问题3中“书生”、“说我不好”等词语的味道,然后比较问题4中“不好”和问题3中“不好”的区别,互相交流经验。
明确:a .问题3:说要杀我的告密者是“说我不好”,可以表示对敌人的蔑视,表现勇敢无畏的精神;将告密者称为“学者”并非没有嘲讽。b .问题4:不同。前一句中的“不好”是“不好”,用在句中带有轻蔑的语气;这句话中的“不好”是一个谦虚的词。
三、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上,我们从鲁迅的自传中了解了他的一些生平事迹和作品,加深了对他的了解,感受到了他的崇高精神和伟大贡献,使我们终身受益。而且课文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经典的传记实例,学生从中了解传记文体的基本特征,对以后的写作应该是有帮助的。
第四,学以致用
模仿一本自传,不少于400字。
动词 (verb的缩写)布置作业
《鲁迅自传》写于1930。如果他在去世前不久为自己写了一个简短的传记,他可能还会写些什么?试着写一个交换。
板书设计
鲁迅自传
鲁迅,原名周章寿,原名周树人。
文章内容:
一、家庭背景由盛转衰
二、人生道路的选择留学、弃医从文
第三,工作奔波,在旧中国奔波。
第四,写小说和杂文的思想启蒙活动
文章类型:
传记-历史传记-传记-自传
教学后记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化巨人。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一些关于鲁迅的基本信息。然而,这篇文章是一个简短的传记。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社戏》、《阿昌》、《山海经》等)。)更详细地了解鲁迅的经历,从而复活一个更生动、更具体的鲁迅形象。
作为一个人物的传记,就篇幅而言是传记,就拥有者(传)而言是自传。教师应充分利用叙事学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自传和传记的特点。自传知识是新的知识点,需要讲解。将“传记”、“自传”、“传记”等相关概念一起引入,可以形成一个小系统,让学生增长语文知识。“讲解”中不需要详细介绍作者,因为鲁迅的作品在之前的教学中已经多次涉及,也因为这段文字本身就介绍了鲁迅。背景材料对本文的教学非常重要,但不包括在“解题”中。这是因为本文涉及的背景材料多而广,集中介绍难度太大,否则语文课就走味了,变得像历史课一样。比较合适的方式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酌情穿插一些背景介绍,循序渐进,既有助于学生对材料内容建立整体感性认识,又能对结构形式产生一定的理性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