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和习俗。
2.(详细描述)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由于清明和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是人们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寒食成为清明的别称,也成为清明时期的习俗。清明节不搬烟火,只吃冷食。清明节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气,与绵山介子推的故事有关。
春秋时期,晋国的晋献公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王位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晋献公的第二个儿子,重耳,为了避免自相残杀,流亡了19年。晋国的臣子介退钦佩重耳的品格,为他献出了生命。在重耳最危急的时刻,他削减了自己的股份来服侍你。君臣经常一起商讨救国治国之策,关系融洽。重耳曾经说过,如果他将来能成为君主,他一定要报答龚洁的恩情。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替晋文公做了晋国的国君。晋文公回归祖国后,大臣们大摆宴席,赏赐功勋,却不给经常出谋划策的介子推任何官职或赏赐。介子推不屑与整天奉承晋文公的小人为伍,更对晋文公在国家复辟后不实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于是带着母亲去了绵山隐居。
一些人开始谈论晋文公的忘恩负义,他不需要一个好部长。晋文公慢慢听到了这些评论。他似乎觉得自己做得不对,赶紧派人去问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经去绵山隐居了。为了让臣下知道他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昏君,也为了平息人们的议论,晋文公急于找到介子推。他带领大臣到绵山寻找介子。绵山沟壑的万仞,崎岖的山崖,崎岖的山路,介子推避之不及,怎么也找不到介子推。晋文公很焦虑,但他无能为力。
晋文公的手下也有自己的想法。一些人希望介子会回来帮助晋文公统治世界,而另一些人则害怕介子会回来并得到他们的青睐。他的一个手下告诉晋文公,介休是一个孝子。陛下派人放火烧了绵山。解推怕伤害妈妈,一定会出来见你。失去理智的晋文公渴望见到介子,但他糊里糊涂地接受了这个想法,并命令人们放火烧绵山。时值仲春,风大干燥,烟火吞噬了整个绵山。大火烧了好几天也不见介子推的影子。大火被扑灭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宁死不出山,已经和母亲一起被烧死在山顶的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想起介子推对自己的忠诚和肺腑之言,抱着被烧死的大柳树,忍不住哭了。他叫人把母子俩埋在山里,把绵山改名为界山,“我要好好生活,好好做人。”同时下令在介子推忌日,即冬季至日后105天,全国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只允许吃冷食,这是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
寒食节的第二天,晋文公到绵山介子推殉难的柳树下来祭奠,发现被烧的柳树上又长出了新的柳枝。他回忆起介子推称希望复辟后实行清明政治,深受感动。他下令将柳树命名为清明柳,这一天被命名为清明节。从此,晋文公整肃政务,发展生产,晋国终于强大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随着国家影响力的增加,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已经风靡大江南北。唐代诗人吕翔写过一句诗:“四海同寒食,千古将一人。”
事实上,寒食的习俗起源于古代钻木取火的制度。清明作为节气,也是早在周朝就确定了的。寒食节和清明节只是被统治者以国家命令的形式强化并传承下来。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的习俗逐渐融入清明节。清明节成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具有人文历史的节日,也逐渐成为人们在清明节缅怀逝者、祭祀祖先的习俗。
清明节习俗
坟墓祖先崇拜
在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祖先早已成为习俗。唐代以后,寒食节逐渐式微,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为一种延续的节令传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寒食野望》诗中写道:“鸟鸣昏树,谁哭?风吹旷野纸钱,古墓春草满。李唐花映白杨树,满是生死离别处。”神秘的沙漠和沉重的春天在哭泣,黄昏和黄昏下着雨的人们却回家了。"宋代诗人高句丽曾在一首诗中描述:"南北丘多墓田,清明各不同。纸灰飞成白蝴蝶,泪染成红杜鹃花。"日落时分,狐狸的坟堆上,一滴也没有到达酒泉!"即使在今天的社会,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仍然有去坟墓祭奠祖先的习俗:拔除杂草,摆放供品,在坟墓前焚香祈祷,焚烧纸钱和金元宝,或者干脆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踏青插柳
清明节的时候,正是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利用了这个好处,在扫墓之后,全家老幼在山野乡村玩得不亦乐乎。回家后,他们顺手折了几根树枝,戴在头上,开心极了。有些人在清明节期间,在郊区远足,表达他们自严冬以来的停滞情绪时,特意去大自然欣赏和欣赏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这种郊游也叫春游,古代称为探春、春猎。清明节还有插柳种树的习惯,据说是为了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尝遍百草的神农。另一方面,据说介子推死时所持的柳树后来复活了。晋文公给它取名为清明柳,并把它折成一个圆圈戴在头上。这种习俗后来被介绍给了人们。虽然典故来源不同,但这些习俗还是离不开人们春回大地的喜悦。
清明游乐
除了上述扫墓祭祖、踩草插柳的习俗外,清明节还有大量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的纯娱乐性习俗,如钩挂、放风筝、荡秋千、射柳、蹴鞠等,这些都曾风靡一时,如今已不多见。
牵引钩
“钩”是一个古老的名字,但它实际上是一场现代的拔河比赛。相传春秋时期,楚国为了进攻吴国,用拉钩运动来增强人民体质。它主要是以一根麻绳为基础,两端分成许多小绳。比赛时,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双方用力拉绳,鼓声和音乐一起响起。双方欢呼呐喊,好不热闹。
放风筝
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古人认为,如果有人生病了,可以在风筝上写下或画下自己的病情,用细绳将风筝系在空中放飞,让它飞到天上,剪断缆绳,疾病灾难就会随着风筝飞走。后来,风筝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流行的郊游娱乐。
荡秋千
斯温最初被称为“钱球”。据传,秋千是春秋时期由北方民族山戎人齐桓公传入的,汉代以后成为清明节和端午节、寒食节等节日的民间游戏。起初秋千是用绳子做的,用手荡,后来发展成木架,上面挂两根绳子,下面绑一个十字板。今天的公园和游乐场仍然有秋千供孩子们玩耍。
射柳蹴鞠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术的游戏。据明代记载,把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把葫芦高挂在柳树上,弓射葫芦,鸽子飞出来,以飞鸽的高度来判断胜负。至于蹴鞠,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皮革做的,球里塞满了羊毛。相传蹴鞠早于商朝就已存在,战国时期就流入民间。到了汉代,它甚至被用在军事上练习武术,并被列入艺术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