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越是告诉孩子不要做某件事,为什么孩子越想做?

作为父母,孩子总是心烦意乱,不知所措。为什么他们总是说而不听?一项调查显示,在众多困扰家长的问题中,多达46%的家长选择了“任性不听话”。

比如告诉孩子不要在路上跑,越告诉他跑得越快;告诉孩子不要打人,不要抢东西,结果孩子不管不顾,会更拼命的打...真的很头疼。但孩子的这些举动真的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吗?

“别玩水了,你的衣服都湿透了!”看到琪琪又在玩水龙头,琪琪妈妈气急败坏的吼了起来。面对琪琪妈妈的怒吼,琪琪并没有停止行动。琪琪妈妈看了一眼后,咧嘴笑了笑,甚至直接站在水龙头下拧到底。看着水冲出来,琪琪很兴奋的用手去接,于是琪琪的衣服全湿透了。

面对琪琪的举动,琪琪妈妈关了水龙头,气愤地说:“你看,刚说不玩了,怎么不听?”现在全湿了!没有要换的衣服!我认为你应该做什么?"

其实,孩子不听话一直是大多数家长无法理解的问题,也是家长的一块心病。

01什么是「讽刺反弹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白熊实验”。在实验中,17受试者说:“请在接下来的五分钟内不要想白熊。”实验结果显示,被试越是被告知不要去想白熊,他们就越是忍不住去想它。这种效应被魏格纳称为“讽刺反弹效应”。这个实验结果正好解释了父母越是告诉孩子不要做某件事,孩子就越想做的现象。

人在尽量不去想某件事的时候,会比不控制思维的时候想得更多,甚至会比刻意去想的时候想得更多。这种效应被称为“讽刺反弹”。

案例:

当你下定决心改掉玩手机游戏的坏习惯时,你的大脑会很自然地告诉你“我不想玩手机游戏”。但是当你脑子里全是游戏的时候,你就会失控,重新开始玩游戏。

解释:

这种现象其实和大脑思维有很大关系。因为大脑思维是通过“运行”和“监控”两个系统的配合来完成的。当监控在寻找被禁止的内容时,它会提醒人们正在寻找的目标。这个时候,如果你努力不去想某件事,它就会一直萦绕在你的脑海里。

当一个想法频繁出现且难以摆脱时,人们自然会认为这是需要注意的重要信息,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想法是真的,也不意味着这个想法非常重要,而只是大脑的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换句话说,当人们试图不去想某件事时,他们会比不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想得更多。这就是所谓的“讽刺反弹”。

当人的本能被压抑时,就会出现这种讽刺的反弹效应。其实这就是为什么,大人越是告诉孩子不要做某件事,孩子就会越想去做,这其实和自制力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父母告诉孩子不要做某件事,孩子越想做?

缺乏自制力。

有的父母脾气不好,容易烦躁易怒,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样的影响下,孩子自然会变得急躁、浮躁、易怒,缺乏良好的自控能力。

家庭不和谐。

夫妻关系紧张会影响到孩子,让孩子对自己的现状感到失望、无助、愤怒和敌意,也会导致孩子的自控能力变差,会出现更多的行为问题。

过度放纵。

现在很多家庭因为经济条件变好了,而且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对孩子提出的条件通常都是无条件满足的。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产生浪费、不懂分享、追求高物质的性格,甚至没有办法吃苦、忍耐、自制力。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一种感觉,孩子一点点长大,却好像越来越不听话。一旦不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就会大声而倔强地哭闹,如果还有其他不满意的地方,就会大发雷霆。父母要知道,病因可能在父母身上。

那么家长如何增强孩子的自制力呢?

父母应该如何增强孩子的自制力?“堵”不如“疏”

用“可以”代替“不可以”

父母总是用负面的话跟孩子说话,这些话往往含有批评、指责、命令的意思,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会引起“逆反”情绪。父母要用积极正面的话语来引导孩子,这样更容易获得孩子的认同。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儿童教育专家尹建莉说:“父母从监督者和控制者的角色中退出,把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能力。”

这种信任去中心化,必然会让孩子产生良好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与其总是对孩子说“不”,不如给孩子选择的权利。慢慢的,当你愿意信任孩子的时候,孩子也会更加信任你,如果你相信你说的话,你也不会尽力。

该做的时候就做。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说再多也没用,所以当父母应该制止的时候,就应该毫不犹豫,立刻去做。孩子会很别扭,会发脾气,会哭。父母应该允许孩子不满足。这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忍住,冷静下来,不要和孩子陷入情绪的动荡。如果唠叨没用,干预是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用不了多久你就会发现,当你不同意孩子的无理要求时,孩子似乎明白了游戏规则,也能坦然接受。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斯坦纳说:“教育孩子从他们让我们难堪的那一刻开始。”

当你发现孩子的行为会让你觉得尴尬的时候,就是家长该学习的时候了。教育孩子不仅仅是一代人一代人的经历,教育是一次次更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