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定义
科学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第一,科学是知识。第二,科学不是一般的零散知识,而是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第三,科学是人类、科学家群体和科学共同体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规律的认知活动。第四,在现代社会,科学仍然是一个组织系统。第五,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提出)。
伯纳德把现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组织系统;一种方法;积累的知识传统;维持或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构成我们对宇宙和人类的各种信仰和态度的力量之一;与社会有各种各样的相互关系。
科学的诞生基本上和人类的历史一样长。我们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700万年。据考古发现,大约30万年前,原始人在制作石器的过程中就开始了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一两万年前,原始人发明了一种新的劳动工具——弓箭。弓箭的发明者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有组织的弓箭狩猎提高了生产效率,而剩余的猎物被饲养,使人类从狩猎进入了畜牧业时代;另一方面,利用弓弦在钻杆周围钻孔钻木取火,发明了摩擦生热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活质量,而且增加了生产手段;用火炼泥,发明制陶技术;用火熔化铜和铁,制造金属农具,使人类结束了一万多年的不确定迁徙,进入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从而开始了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史。
同时,科学是人类意识对客观自然的正确认识。它是一个迭代的过程,来源于实践(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引导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行具体的、连续的安排。
总的来说,科学是一种态度、观点、方法!同时,科学的东西本身也有悖论!换句话说,不同专业学科的东西很容易混淆,被认为是矛盾的!其实体现的是对事物不同复杂方面的科学认识!
事实上,在此之前,由于科学一词从未被严格定义,所以会引起一系列的混乱和不必要的争论。比如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中医是科学吗?科学和伪科学有什么区别?科学和宗教的区别是什么?等一下。而且这些问题非常非常吸引人。因此,时代要求我们尽快给出一个恰当的定义来解决这些争议。
在这个定义中,“尽可能接近真理,不包含自我矛盾”这个属性是我自己加上去的,因为这是为了明确科学的含义,也就是明确科学是一个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我还是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书不敢明确加上)。当然,“矛盾”指的是逻辑矛盾。
“知识体系”是人们对科学最初的认识。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高度的组织性和结构性。在这一点上,任何一部经典著作在某种程度上都有这个特点,古代最著名的就是《几何》。中国古典作品中最有条理的可能就是我的无知,我认为《橘子》(一本棋谱)中的秘密对我的影响最大。然而,科学的知识体系并不像某些知识体系那么小,讨论的范围那么窄,而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知识体系,其野心甚至企图涵盖一切。如此庞大的系统仍然需要维持强大的秩序和结构,这是独一无二的。但是知识体系并不是只有一种,所以需要明确科学是一种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定义前面部分给出了定义,跳过一段再讨论。
人们早已认识到科学是造福人类的社会事业,但其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深化。而这也是缺乏教育的人难以理解的。书本上表达的知识怎么可能是一种社会活动?无法被别人理解,也无法被别人反复验证。这本身不是知识。为什么要强调它的社会性?这是因为科学对知识的理解比其他的要严格得多。无论对于巫师、宗教人士、平民还是科学家,知识都是指正确的陈述和正确的预言,即知识就是人们认为的“真理”。但只有科学家非常严格地审查“真理”。我们不仅要看它最初的陈述(通常称为公理)是来自直觉、实验还是有充分的理由,还要仔细考察推导过程中的任何细节,考察它推导出的任何结论是否与实验或生活经验相冲突。这一系列的工作不是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人能够完成的,所以需要教育,需要众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需要普通大众的理解,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复杂性越高,其社会性就越强。
“接近真理”强调科学的特性。相对于其他,科学最强调怀疑和创新,因为科学是建立在没有预见的前提下的。同时,科学也非常重视继承和借鉴!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科学虽然追求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但毕竟主观世界和客观存在不是一回事。再正确的知识也只是趋近于对世界的描述,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描述。例如,理想气体模型可以非常好地描述常温常压下的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因为这些气体分子的线性远小于它们之间的距离。范德瓦尔斯对理想气体模型的修正只是近似地描述了水蒸气这样的真实气体。科学家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们的理论是近似的,所以他们从不指望从他们的理论中得出的结论与现实世界没有任何误差。一切知识都是人为的,都是主观世界的产物。就算真的有外星人,也可能只是比地球人进化得更厉害,他们也会错。自然的秘密存在于自然本身,自然以自己多样的特点表达出来,但不会通过上帝之口以文字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来。可见,“最接近真理”这个词既强调了科学的严谨性,也强调了科学对于认识世界的意义。
“尽可能不包含自我矛盾”这一属性体现了科学对完美的追求,强调科学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普通人经常犯错,伟人也会犯错。像牛顿、爱因斯坦、马克思这些最受尊敬的人物也有错误的理论。罗素的作品经常描写伟人的矛盾。比如提倡节育的马尔萨斯,四年增加了三个孩子;主张无为的叔本华对已故的荣誉欣喜若狂;被称为实验科学鼻祖的培根,并不知道治疗他的哈维发明了大血液循环理论。伟人尚且如此,要把伟人智慧的科学内容全部不矛盾地收集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体系越大,越难无错,尤其是新学科,需要时间检验。任何科学都有一个成熟的过程。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科学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是一种近似,无限提升时可能会有矛盾,而科学绝不会假装看不到,而必须解决这个矛盾,使科学向前发展。迈克尔逊实验引起的相对论,黑体辐射实验引起的量子力学,巴伯悖论引起的数学革命,都是排除了那些矛盾后发展起来的。
我们谈论科学,学习科学,运用科学。当我们使用“科学”这个概念时,我们指的是什么?有必要说清楚。
科学是将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统一的实践活动,是通向预期目标的桥梁,是现实与理想的纽带。也可以说,科学是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真实的联系和变化规律),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现实(事物、条件、环境)的实践活动。这就是科学的内涵。科学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属性,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能够达到具体统一的属性(是否科学是指科学)。使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并按照主观认识去探索和创造客观实际的过程,就是科学研究;科学技术是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现实(达到预期目标)的方法、措施和手段;创造符合主观认识的客观现实的实践活动是应用科学;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知识是科学知识;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就是科学理论;对人类来说,是科学发现第一次揭示了客观实际事物的本来面目;改变现实,使之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客观现实,这就是科学发明;根据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实际关系进行思维,就是科学思维(逻辑思维);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事物和问题,就是科学分析;基于科学分析能够达到预期目标的决策是科学决策;看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符合到什么程度,客观实际能否通过反复或普遍的实践检验和科学思维创造出来,这是一种科学态度。用科学态度指导个人行为和社会实践,就是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科学家是在科学实践中取得重大突破和创新(重大发现或发明)的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的基本观点。
真理必须是科学的,否则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科学的不平等不等于真理,达到了杀人放火和战争的预期目的。只是正确地应用科学,不一定符合真理,但也可能是犯罪。那些只讲科学不说真话的人,有的在社会上堕落成了罪犯,利用高科技进行犯罪活动的也屡见不鲜。制毒贩毒就是典型案例。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我们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技术,发展科学事业,都是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这个目的崇高远大,才能创造高水平的人生价值和开拓精神,实现人类的大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创造高的社会效益,促进社会和谐的大发展。只有当科学家以创造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为目标,或将科学的功能应用于实践真理、发展真理,科学才能成为真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
科学发展要求以科学的态度探索和谐发展的规律。只有正确运用和谐发展规律和科学技术,才能达到和谐发展的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