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语文课堂评价策略】初中语文课堂游戏

课堂评价是指对被评价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言语和行为的即时评价,是信息反馈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偏差,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新课改以来,它纠正了传统教学评价以评价本身为目的和归宿的误区,强调了教学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和教学等功能。但在具体的语文课堂上,由于观念的把握、客观环境等原因,高层次的观念和低层次的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比如,用一般化的、无原则的激励方式来盲目为学生鼓掌;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在价值取向上无所作为...

探索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首先要从思想上明确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评价?评估什么?如何评价?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这意味着评价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没有一种评价是任何时候都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师要创造性地因时、因地、因人对课堂进行评价。有效课堂评价的关键在于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

第一,发自内心的真诚

这应该是教师课堂评价和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虚情假意,敷衍应对,这样的评价不仅不能促进教学,反而会弱化教育功能,矮化教师形象,淡化师生关系,一时应付不过来,后患无穷。真诚对待学生,用心与人交流,真诚评价学生,才能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觉得在老师眼里有自己,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一位老师在教《游子颂》时设计了一个拓展练习:爸爸(妈妈),我想告诉你。

老师:读完这首诗,你一定想了很多。你想对父母说什么?

生1:我想对我妈说:“妈妈,我小时候很讨厌你。我弹琴的时候,只要弹错了,你就用竹筷敲我的手。现在我明白你的苦心了。正是因为你的严格要求,我才在钢琴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老师:听了你的话,我为你妈妈有这样的女儿感到骄傲。我想如果你妈妈听到你的心声,眼睛一定会湿润的。

生2:妈妈,每当我放学回家,首先看到的永远是您关切的眼神和热气腾腾的食物;每当我成绩提高的时候,你都鼓励我说“太棒了”。是你的鼓励给了我信心。

老师:“可是一寸长的草有多少爱,我得到了三个春晖”。是的,我们无法报答父母的恩情,但从你的言语中,我看到了一份真挚而闪耀的孝心。

在案例中,学生根据日常观察和自身感受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也以真诚的评价回应,引发师生间的情感歌唱,这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另一方面,如果老师只是用“说得好,很好……”这样的陈词滥调来回应,那么评价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二,永远要有期望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一切都还没有定论。教师的积极期望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课堂评价会把老师的期望信息传递给学生,唤起学生的* * *,并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期望,长此以往就会形成良性循环。

在小学一年级的课堂上,当学生读到“秋天,果园里的苹果又红又大”时,老师让学生想象“是什么”这句话,许多孩子笑了...但是老师竖起大拇指,一脸严肃的走过去对那个同学说:“你真棒。请告诉孩子们你的伟大发现。”孩子自信地说,“地球对人类来说很大,但对宇宙来说又那么小。"

教育只能在可以改变的地区进行。从直接变化来看,学生的智力水平低,但学生的情感因素很高。他们不仅可以因为积极的情绪而形成学习的意志,也可以因为消极的情绪而积极抵制学习活动。虽然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不能直接改变学生的智力水平,但不同的期望改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进而改变了学生使用自身智力因素的效率。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案例中的老师对学生没有期望,想当然的否定甚至嘲讽,对学生的打击是巨大的。这种打击远远不局限于眼前的学习,而是对学生智力水平乃至未来生活的否定。

第三,紧贴教材,不偏离课文的价值取向。

自课程改革以来,有这样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味地谈论多样性、创造性和天马行空,完全忽视了语文教科书所隐含的价值取向,放弃了语文教学密不可分的德育功能,也未能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有一个经典的例子。

老师:请找出狐狸对乌鸦说了什么,并仔细阅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自己看完之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狐狸太狡猾了。他的话一次比一次漂亮,最后乌鸦被诱惑,被欺骗。

老师:嗯,狐狸真狡猾!

生:我以为乌鸦太爱听好话了。如果乌鸦不那么虚荣,最狡猾的狐狸会怎么做?所以你不能怪狐狸。他天生就很坏。

老师:有道理!是的,狐狸以狡猾著称。谁让你不做预防措施的?

生:我觉得狐狸很“聪明”,“执着”。因为善于观察,他不断变换语调,从和乌鸦打招呼,到“关心”它的孩子,再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声音,直到乌鸦开口说话。

老师:(无限欣喜)太好了,真的不一样!很有创意,同学们,用掌声表扬他!

新课程倡导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化阅读,必然导致学生的多元化反应,但并非都是正确合理的,教师在价值观引导上无所作为也是不可取的。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一个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还要对学生的学习反应进行点评和引导。在语文教学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同时也不忘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基于这种认识,新课程倡导教师课堂评价。在上面的例子中,学生错误地把“狡猾、欺骗”当成“聪明”来欣赏,而老师的评价只是肯定学生的回答很有创意,根本没有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导。说严重点,后患无穷。也许老师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被所谓的多元解读和以学生为中心所迷惑。其实老师可以尝试这样处理:首先确定学生的答案很有创意,然后通过个人学习、小组辩论、班级交流等活动来纠正、引导和提高学生的认知。这种处理既培养了学生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又保护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教师、学生的教学评价功能。

第四,抓住教育时机,因势利导。

课堂评价是瞬间的、突然的,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师只有时刻准备着一双雪亮的眼睛,敏锐地抓住并牢牢把握住每一个恰当的教学时机,并及时给予恰当的评价,课堂教学才会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在学习《行道树》(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改实验教材第一册)一文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设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行道树,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愿意住在哪里?一个女生举手回答:“我还是会选择做行道树。”因为行道树可以净化空气,可以给人遮阳,可以体现自身的价值。“同学们的回答印证了文章所赞美的无私奉献,老师们也充分肯定和赞扬。但就在这个时候,班里响起了一声叹息,引起了班里的一点骚动。原来有同学认为女生的回答不诚实,认为她不会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做一棵敬业的行道树。其中一个男生站起来转头问她:“现实生活中你会这么做吗?”真好。”咄咄逼人的质问让女孩感到尴尬,脸红了。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首先用平静但有力的语气处理教室里突然出现的骚动:“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别人发表意见时,要认真倾听,不要私下议论;有不同意见时,要先举手,老师同意后提出异议;当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要以谦逊平和的态度进行沟通,而不是向对方抛出攻击性的问题。你们生活在同一个班级,应该互相团结,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希望以后我们班不要再发生这种事了。”然后,他对质疑他的男生说:“你怎么知道现实生活中,XX同学不会是行道树?我们在学习行道树的无私奉献。据我所知,XX同学总是愿意为大家服务,为班级做贡献。现在她是名副其实的行道树。我相信XXX会用行动证明。”

案例中,老师其实有三个评价。第一次是肯定和表扬女生的回答,是预设的评价。第二次和第三次评价是针对课堂骚动的,是动态的、生成性的评价。第一,让男生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以后如何与人沟通,同时给所有同学上课;然后,直面问题,给学生正面引导。老师的评价思路清晰、深情、合理,澄清了问题,提高了认识,不得不佩服老师把握时机、因势利导的教育智慧。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