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的历史?
秦汉时期,塞剧相当流行,当时又叫“吴歌”。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棋盘和甘肃武威莫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可以反映出汉代边韶《塞夫》对塞剧形制的描述。三国时期,棋形不断变化,与印度有过传播关系。到南北朝北周,梁武帝(公元561 ~ 578年在位)立项为荆,王保写项Xi?6?1序言,庚欣撰写《项Xi京赋》,标志着象棋形式的第二次重大改革完成。隋唐时期,棋类活动稳步进行,史书对此有频繁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是十里居系列《梁公九谏》中关于武则天梦棋的叙述,以及牛森如《玄怪录》中关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岑顺梦棋的故事。结合北宋初年饰有“琴、器、字画”四种图案的苏州织锦和河南开封出土的背面绘有人物的青铜棋子,可以得出唐代象棋的形制与早期象棋颇为相似的结论。当时象棋的普及程度,从诗歌传说中的很多记载就可以看出来。《项项波戏歌》三卷本可能是唐代作品。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的时代,其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宋时期,司马光的《七国象戏》、的《象戏体例与棋局》、晁的《象戏图》相继问世,“象戏”也深受民间喜爱。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在北宋末被塑造成现代的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等等。南宋时期,象棋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棋类活动。作家如李清照、刘克庄,政治家如洪尊、文天祥都喜欢下棋。在朝廷制定的“待召棋”中,棋手占了一半以上。民间有被称为“象棋大师”的专业人士,也有专制象棋、棋盘的工匠。到了南宋时期,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的《棋谱》、陈的《广记》。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一批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重要的有《入梦记》、《金鹏十八变》、《橘中秘笈》、《舒雅》、《梅花乐》、《竹香斋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绮、袁枚等文人都喜欢下棋。一大批著名棋手的出现,说明象棋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新中国成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65438年到0956年,象棋成为一项全国性的运动。从那以后,几乎每年都会举办全国性的比赛。1962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下属机构中国齐翔协会成立,各地也成立了相应的下属协会。40年来,由于群众性棋艺活动和比赛的推广,棋艺水平迅速提高,涌现出优秀棋手,其中最著名的有杨官磷、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