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聚焦差异、因材施教的策略

第一,确定教育目标,注意差异

影响孩子身心发展的因素很多。因为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先天素质、周围环境、生活条件、教育程度都不一样,这就决定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兴趣爱好、生活经历、知识技能都不一样。面对这样一群“差异”相对较大的孩子,如何才能实现“对孩子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同时要“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儿童个性健康发展?”这是幼儿教师的一个难题。为此,我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做了以下工作:

首先要充分了解幼儿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引导孩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以“可爱娃娃”为例:老师可以设计三种剪纸方案。第一种方案是能力一般的孩子正常对称图;第二种方案是简单的对称图,针对能力相对较低的孩子;第三种方案是能力相对较强的孩子用的技术复杂的对称图,适合不同能力的孩子操作。

其次,要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促进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户外运动活动为例:我们提供大量的儿童户外运动用品。如:胶球、套圈、七彩棒、木鞋、毽子、陀螺、跳绳、手推车、布制器皿等。,这些都为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孩子打开了锻炼的渠道。好动的孩子选择了橡皮球、跳绳等用品,玩得满头大汗;比较安静的小朋友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套圈、布制器皿等等,也玩得很开心;其他孩子对老师提供的用品不感兴趣,会很开心地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在地上写“猜”,捡几颗鹅卵石玩“五子棋”,挖个坑玩“虫车过桥……”活动结束时,老师会听到一个来自不同性格孩子的* * *声音,那就是“我今天真的很开心”!对老师来说是多么幸福的声音。

第二,尊重孩子的选择,扬长避短

幼儿虽然年纪小,但也有自己独立的人格。老师不能“把孩子像牛羊一样冲进教育工厂,不管孩子的独特性,都在那里加工成型……”而是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提供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才华”的机会和条件,促进不同特点的孩子最大限度地发展。例如,在准备《祖国充满欢乐》这首诗的过程中,老师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差异,而不是教儿童学习诗歌,他引导他们选择自己的角色来学习诗歌。当老师给孩子们介绍诗中的角色时,喜欢背诵的孩子们很兴奋,喜欢表演角色的孩子们也很兴奋。在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候,老师巧妙地“退居”到教学的“外围”。在以孩子为“参与者”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理解自己的角色与诗歌内容的关系。比如燕子说“祖国有温暖的泥窝”,山羊说“祖国有绿草坡”,小鸭说“祖国有可爱的河流”。孩子们说:“祖国一片欢腾……”,从而督促每一个戴着头饰的孩子明确自己应该说的诗的意思。在学习上,孩子像“无师自通”,自主尝试和体验活动的快乐;不知不觉中发挥了自己最大的优势。而那些没有参与朗诵和表演的孩子,不知不觉被情绪感染,也要求扮演朗诵和表演的角色。充分调动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对孩子选择的尊重,达到了扬长避短的目的。

三、面向所有孩子,因材施教。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是每个老师面前的一件大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考虑面向全体儿童,还要考虑到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大规模”的教学方式,照顾那些“吃不饱”的孩子和“吃不下”的孩子,满足那些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孩子的好奇心,调动相对“差”孩子的积极性,让不同处境的孩子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注重引导孩子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同时也引导孩子扮演对其教育有益的角色,让孩子通过扮演角色学会明辨是非,懂得生活常识,积累人生经验。比如,一个平时不在乎卫生的孩子,通过扮演“小厨师”的角色,逐渐养成了在乎卫生、爱清洁的好习惯;一个平时“粗暴”、爱打架的孩子,通过扮演“交警”的角色,培养了他的自制力和助人为乐的情怀。一个平时爱哭不爱交往的小女孩,通过在展厅扮演“讲解员”的角色,大大提高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技巧和能力,也提高了参与事物的信心.....而那些动手能力差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学会了用雪糕棒、火柴、瓶盖、糖果、布头等来粘贴、拼图、拼装、串料。以至于幼儿园的孩子有不同的事情做,各有不同的提高。

在教育教学中,除了不要让“因材施教”成为一句空话之外,我们还非常重视引导幼儿“补缺”。鼓励幼儿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但一定要学会做。比如自己穿衣吃饭叠被子.....让孩子增强自己做事情的意识,不断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四,一起回家,* * *一起教育。

在中国,学前教育的对象大多是独生子女。在“金字塔”家庭结构中,孩子被誉为“小太阳”。因为父母太在乎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要跑要爬,家长怕危险。孩子玩泥巴抓虫子,家长觉得太脏;孩子要和同龄人玩,家长怕孩子受欺负.....有些家长不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教给孩子简单的生活技能,甚至连穿衣吃饭这样最简单的事情都要“打包到底”,严重制约了孩子好奇、好动、好问的“天性”。这导致了幼儿之间的巨大差异。面对这个社会问题,我们加强了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建立“家联系簿”和建立“家庭教育小花园”,引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使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家庭教育和幼儿自身的努力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幼儿做事的积极性。孩子们已经学会了穿衣、叠被子、系鞋带、洗手帕.....而且他们学会了关心集体,关心同龄人,参与事情。

总之,因材施教是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个体差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每一位幼儿园教师必须遵守的原则。我们要按照条例和大纲的要求,多了解每个孩子,因材施教,为每个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