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儿童游戏”的思考
我们常说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即任何时间段都以自由游戏为主。难免有老师会质疑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上厕所吃饭睡觉有必要靠游戏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幼儿园可能就是一个绝对自由的地方,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没有起码的行为规则和要求,培养出来的人可能不适应小学的正规学习。我们书中提到的自主有两个维度:一是相对于外部强制、外部控制,如客观条件、生活环境等,独立、自由、自决、自控活动的权利和可能性;第二,相对于客观现实,我们可以合理利用自己的选择权,有明确的目标,坚持不懈,不断进取。从这个概念的定义可以看出,有些老师对自主游戏有一些误解,比如给任何活动起游戏的名字,追求游戏活动的热闹场面,以单一的游戏形式贯穿活动,这也是我经常走的一个误区。
其实这是与理论相悖的,因为从自主游戏的特性来看,它具有游戏计划的生成性;游戏环境的多样性;教师角色的多样性;游戏机会平等。但是在实践中,很多老师认为老师不能指导自主游戏。孩子有问题,老师不敢插手,怕别人指责自己“指挥”,自己又把握不了老师指导的“度”,必然降低游戏的教育作用。对于我们心中的许多困惑,这一章也有明确的解释。在自主游戏的几对关系中,指出在游戏中,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引导游戏的主人。许多研究表明,教师指导下的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儿童能力的发展。因为身心发展的特点,孩子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游戏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在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和尝试的前提下,老师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既能促进游戏继续进行,又能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
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段话来总结我的感受:孩子是游戏的主人,可以自主选择和支配游戏活动,充分享受游戏的趣味性、娱乐性和自主性。教师在游戏中的作用在于如何激发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儿童创造良好的游戏环境,为儿童自发、自愿的活动提供条件,同时渗透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目标和要求。
儿童是今天的花朵,也是明天的太阳。至于我们,为他们做任何事都是值得的。虽然道路漫长而迷茫,看不到尽头,但相信每一位幼教老师都愿意这样前行。这是我们的职业,也是我们的责任。
第二章: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反思这几天看了《学前游戏论》中“学前儿童游戏教育实施中的评价”一节。对如何评价儿童游戏有了更进一步的感受和理解。学前儿童游戏评价在学前儿童教育实施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它是学前教育中游戏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检验和评价教师指导和组织游戏的能力和效果,乃至一切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科学实施和发展。只有了解了儿童身心发展和游戏发展的特点和水平,学前儿童游戏的评价对于儿童教育和游戏实施以及教师指导才会更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以前老师组织游戏评价,往往是以老师为中心,把孩子强行塞进老师的脑子里。教师把握游戏目标,引导游戏过程,把握符合教育目标的游戏内容或突发事件进行游戏评价。而这些可能是孩子对游戏兴趣之外的东西。其实老师也知道,游戏的主体是孩子,游戏评价的内容也可以交给孩子来完成。然而,在以儿童为主体的游戏评价中,由于方法的缺失,教师在评价中常常遇到瓶颈:分享快乐和经验总是围绕着他们玩了什么,他们怎么玩的,他们快乐或成功了什么,他们解决了什么矛盾。久而久之,这种游戏评价就会失去魅力,孩子也会对这种游戏评价漫不经心。评价就失去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我根据自己在角色扮演教学中的经验,总结了几种不同的评价方法,分享给大家。
1,开门见山:赛后直接在评论里提问。当老师在游戏中发现有价值的内容时,先与游戏中的孩子互动,丰富孩子作为玩家在游戏中的体验,让孩子在介绍时不会紧张,会愿意分享介绍。然后评论的时候直接指向题目,从“渲染”开始:“今天XX和往常不一样。你看,XX里多的是什么?”从而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渴望听不同的地方。
2.情绪宣泄:让孩子在游戏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引发经验的交流。当大家都热衷于自己的游戏剧情时,可以用:“今天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孩子记住游戏,不管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在听孩子介绍时,能及时抓住“亮点”,通过与孩子的互动,让孩子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讨论,自主得出结果。
3、体验回放型:让孩子回忆平时的生活经历,在游戏中解决问题。在讨论某个游戏情节时,帮助孩子回顾已有的经验,引起孩子的认知冲突,让孩子认识到如何正确地玩某个游戏。比如针对小吃店服务员服务差,在评论里抛出一个问题:“你去餐厅吃饭就站着吗?”鉴于小吃店没有菜单,会用“平时去餐厅,父母是怎么点餐的”这样的话进行评论。,让孩子愿意说话、渴望说话,在讲述中产生自己的想法。
4、及时干预:在游戏的过程中,直接用语言引导孩子游戏。在孩子的游戏中发现问题时,老师直接用语言进行针对性的引导。比如看到超市里的商品摆放不整齐,老师会说:“今天超市怎么这么乱?”帮助孩子回忆逛超市的场景,将已有的体验运用到游戏中。再比如:警察在随意奔跑的时候,老师会问:“警察叔叔,你在忙什么?”提出问题,帮助孩子审视自己的行为,回归游戏的思维。
5.情境再现法:对于儿童游戏情境再现,* * *和总结经验是一样的。
让孩子再次表演游戏的情节,通过录像,让孩子在对具体图像的视觉感知中欣赏同龄人的模仿过程,做出自己的判断,通过相互交流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游戏中积累经验,从而增强孩子对游戏的兴趣。
不同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教师以适当的身份评价游戏,有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关注孩子的游戏,倾听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独立空间。在这个空间里,通过促进游戏的发展,孩子们可以更多地满足自己的游戏需求,玩得更开心。当老师改变了游戏的评价方式,让孩子参与评价时,他们已经成为了游戏的拥有者。这时,他们的角色游戏是最有爱的游戏,孩子们在这样快乐的游戏中前进,推动着游戏的发展。
第三部分:关于学前儿童游戏的思考第一部分:儿童自主游戏的解读
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人在童年时期最纯洁、最神圣的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游戏不是大人眼中的随便玩玩,而是“正经工作”。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展得好不好,取决于孩子是否表现出自主性,是否成为游戏的主人,享受其中的乐趣,而不是看他们在日常生活日程中是如何安排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儿童游戏越来越受到幼儿教师的重视,并开展了相关研究来探讨游戏的相关问题。针对幼儿园游戏中存在严重的导演式教师“打孩子”现象,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选游戏”、“本体游戏”、“自由游戏”、“自主游戏”等概念,并逐渐扩大了在学前教育中的影响。
自主游戏包括所有游戏,是相对于幼儿园非自主游戏的现状而提出的。曾经,很多幼师误以为自主游戏只适合创意游戏,尤其是角色游戏,其他游戏还在老师手里。事实上,没有针对幼儿的游戏分类。我们不能让他们觉得玩角色游戏就可以为所欲为,其他游戏都是老师教的。这必然会影响游戏教育的作用。
二、我眼中的儿童自主游戏
自主权和规则
有人认为孩子在自主游戏中是绝对自由的,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导致孩子没有规矩,缺乏行为规范,面对放任自流的孩子,老师无所适从,迷茫。让孩子在游戏中发展自主性,而不是没有规则。没有规则,孩子就无法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由和规则是对立的。这和“不闯红灯,不闯绿灯”是一样的。关键要看规则的提出是否符合孩子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如果孩子认为规则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他们就会学会遵守规则。如果规则不被孩子理解,他们可能很难接受或拒绝接受。自主性和规则是同步的,不同年龄段自主性和规则的训练侧重点不同。
自主和指导
以前我一直认为自主游戏的老师是指导不了的。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老师不敢介入,怕别人指责自己“指挥”,把握不住老师引导的“度”,必然降低游戏的教育作用。在游戏中,孩子是游戏的主人,老师是引导游戏的主人。许多研究表明,教师指导下的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和儿童能力的发展。在鼓励孩子自主探索和尝试的前提下,老师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既能促进游戏继续进行,又能让孩子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胜任感。
(3)快乐与教育
关于游戏的价值,我认为游戏是孩子的主要活动,孩子可以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得到发展。孩子在游戏中成长,游戏最符合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孩子通过游戏获得快乐,增长见识,通过游戏发展能力。所以游戏的乐趣和教育的关系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提供材料和满足儿童的需求
在自主游戏中,老师们常常很困惑:如果孩子可以自主选择游戏的素材,就应该尽可能多的给孩子提供素材,让孩子想拿什么就拿什么。结果选了一大堆素材,孩子却表现出什么都不做就不能流畅地玩游戏。其实为自主游戏提供的素材越多越好。太多的材料会让孩子兴奋,分散注意力。孩子更倾向于玩单人或平行游戏,会减少同伴互动的机会。孩子的需求是不断增长的,我们不可能漫无目的地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当孩子有寻求新材料的动机时,及时提供材料有助于满足他们继续玩游戏的欲望。当孩子有了新的游戏主题时,适当提供素材可以激发孩子再次游戏的欲望,参与促进游戏主题的深化;当我们希望孩子在与同伴的交流中能够尝试解决纠纷时,要适当减少材料,以督促孩子面对挫折和失败,学习社交技巧,控制自己的冲动。因此,教师的教育意图可以渗透到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提供中,让儿童在与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第三,我的小小尝试
建筑区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广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孩子活跃手脚和大脑。是促进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提高创造潜能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对于孩子来说,孩子每天能实际接触和感受到的教育,无非就是生活。将建构游戏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形成相应的项目主题,系统地运用到建构游戏中,便于儿童接受,能促进儿童积极的建构行为,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增强儿童的创造力。对于教师来说,加入生活的主题内容是一种挑战,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理解,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措施,预设适合大班幼儿的生活内容,以符合幼儿的发展,促进游戏的进程。在建筑领域游戏中开展生活化项目主题,对现有建筑游戏进行再创造和重构,不仅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得到全方位的系统调整和接受,还可以在积累建筑经验的同时提升教师的预设和引导能力,实现双向促进。
我的一些措施
1.创建兴趣点
孩子对自我生成、自我探索的游戏感兴趣,愿意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去学习、探索、发现、尝试。要跟随孩子,敏锐感知和捕捉孩子的兴趣和当下需求,生成潜在的建筑主题,抓住教育机会。
2.用探索点创建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在充分了解儿童的基础上,在快速变化的活动过程中提取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探索点,创设“三维”的游戏情境。
建筑面积的博弈还在完善和继续。作为一个整合了班里大多数孩子兴趣的游戏,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满意。游戏充满了身心、思想和情感。一个全神贯注于游戏的孩子是有创造力的,自由的,快乐的。在建区开展自主游戏,既尊重了孩子的游戏意愿,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被冠以教育的意义和安排。通过教师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