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饥饿游戏》里面看到的是什么?
我看到了……爱?
实际我对第一部电影评价还凑合,于是看了第一部电影后,顺带着把三本书都看了。就我个人的观感,如果《哈利波特》是10+(当然 “凤凰社” 后摇身一变直接奔着17+去),那么《暮光之城》大概是13+,则《饥饿游戏》大概是15+吧……
在我看来,《饥饿游戏》有点儿用“革命”、“反独裁”等时髦名词包装“人人都爱我,所有俊美的男主角都为我死去活来~耶~”这一思想的嫌疑。至于什么反叛呀革命呀,其实都弱弱的,不但很脸谱,而且简单又天真。通观全书,感觉好像看了一本面向小学生的切格瓦拉革命普及读本——《银河英雄传说》在日本被称为“小学生的政治读本”,按这个评判标准,我看日本小学生的水平比美国小学生不知道高明到哪里去了。
《饥饿游戏》的背景设定朴实粗暴到了几乎可以归类为“奇幻小说”的程度,不说和各种隐喻的严肃小说比,就算和同是通俗文学的众多优秀科幻小说比也不太够班。我恶意揣测,其实《饥饿游戏》本来面目是青少年通俗读物,其地位状如日本轻小说、我国的郭敬明吧?
当然我仍然承认《饥饿游戏》的进步性,你看它至少比《暮光之城》就深刻了那么29%,深刻度达到了30%——但对于这些小说的目标受众群来说,30%的深刻程度也许恰好合适。而且“我是革命的象征,各方都想争取我,好苦恼~”总比“吸血鬼也爱我,狼人也爱我,哦这可怎么办~”更……像人话一点儿吧。所以我觉得对于中学甚至部分大学生、以及对什么统治及被统治之类的话题并不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虽然我觉得可能有女性读者怒斥我是性别歧视,但我豁出去了)而言,这套书还是不错的,但它不适合我。另外如果您试图用这个系列来阐述自己的独立思想,我觉得尚需斟酌一番。
补一句,《V字仇杀队》电影版里英国政府的独裁手段真是弱爆了……尤其是出版审查这一领域,看着就觉得他们想象的极限也就到这儿了,一看就不懂行,我们领导同志比他们防备的全面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