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便的味道很恶心?

排泄物(排泄物;污垢;粪便;狗屎)

粪便俗称粪便,人或动物的食物残渣排泄物。粪便的四分之三是水,其余大部分是蛋白质、无机物、脂肪、未消化的膳食纤维、脱水消化液残渣、从肠道脱落的细胞和死细菌,以及维生素K和维生素b。

大便是什么?

粪便是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

对于未吸收的残渣,消化道经过大肠,以大便的形式从肛门排出。

粪便的形成

食物在胃和小肠中消化,主要靠各种消化酶。结肠不产生酶,只有细菌能消化它们。结肠内有多种细菌,包括大肠杆菌70%,厌氧杆菌20%,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乳酸杆菌,芽孢和酵母菌。还有很少的原生动物和螺旋体。肠道细菌的重要作用是产生生理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K、维生素B1、B2、维生素H、维生素B12、B6、维a酸、叶酸、外消旋泛酸等在食物缺乏维生素的情况下,可在肠道内合成。还能产生吲哚、粪便臭剂和硫化氢,使粪便发臭。如果长期使用抗生素,不容易合成维生素,不能被吸收,造成维生素缺乏。食糜每24小时经回盲瓣至盲肠,约500~1000 ml。主要在右半结肠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钠,每天可吸收460毫当量的钠和350~2000毫升的水。它还吸收少量的钾、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胆酸和药物。直肠还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乳汁和药物。肠道功能障碍、肠炎和感染都会影响吸收。腹泻时,肠道蠕动增加,吸收减少,严重时可丢失大量维生素、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正常,粪便会在S型的结肠中形成并等待排泄。

粪便成分

粪便的形成与食物无重要关系,禁食与正常饲养动物无显著差异,但粪便量减少。粪便的成分是一样的。含有食物中未消化的纤维素、结缔组织和上消化道分泌物,如粘液、胆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碎片、上皮细胞和细菌等。如果不吃蔬菜,粗粮粪肥的成分往往是一样的,即水分65%,固体35%。细菌的固体部分最高可达50%,但排出时大部分已经死亡。另外2 ~ 30%是含氮物质,10 ~ 20%是无机盐(钙、铁、镁)。脂肪占10 ~ 20%,有两种。分解的脂肪不被食物吸收,中性脂肪来自细菌和上皮碎片。还有胆固醇、嘌呤基团和少量维生素。正常粪便呈圆柱形,长10 ~ 20cm,直径2 ~ 4cm,重100 ~ 200g。蛋白质的粪便呈褐色或黄色,有臭味,坚硬且呈块状,并含有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可食用碳水化合物的粪便呈棕绿色,有臭味,柔软或半液体状,呈酸性,含有许多革兰氏阴性菌。正常粪便略呈褐色,这是由于粪胆汁和尿胆汁的存在。粪便的颜色因食物而异,有些药物可以改变颜色。正常是碱性的,其水平与在结肠停留的时间长短成正比。稀便呈酸性,会刺激肛门周围的皮肤,引起疼痛。吃辣椒或饮酒可引起肛门直肠反应性充血,使痔疮急性发作。

结肠中的气体约为100 ml,60%氮气,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氢和少量氧气。气味随着食物和气体的成分而变化。比如硫化氢过多会引起硫血红蛋白,发绀就是肠源性发绀。这些气体的来源主要是随饮食和呼吸而吞咽的空气,占70%。此外,细菌发酵碳水化合物,豆类、大白菜、洋葱产生的气体更多。细菌发酵产生的一些气体可以燃烧,氢气高达20.9%,甲烷高达7.2%。要注意电灼引起的爆炸。肠气可以轻微扩张结肠,帮助蠕动。气体越多,肠道越活跃,腹部有微小的爆裂声。过多的气体会扩张肠壁,牵拉神经,引起疼痛。持续扩张会压迫肠壁血管,阻碍吸收,进一步胀气,形成恶性循环。肠气从食道向上打嗝,从肛门向下打嗝,被吸入肠道内的血液循环,直肠黏膜内有杯状细胞,分泌碱性黏液保护黏膜,润滑粪便,帮助排便。远端分泌物越多,直肠分泌物越多。化学和机械刺激可增加粘液分泌,如直肠绒毛状乳头状瘤,常分泌大量粘液。肛门腺还分泌腺体液,腺体液滞留在肛窦内,排便时从通畅的大便中挤出,便于排泄。有些细胞分泌血管活性肠肽等激素,可以刺激肠液分泌,使肠肌松弛。

正常排出的粪便呈圆柱形,长10 ~ 20cm,直径2 ~ 4cm,重100 ~ 200g。正常粪便呈碱性,其碱性与在结肠停留的时间长短有关。时间越长,碱度越高。相反,稀薄的粪便滞留时间短,往往呈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的皮肤。一般正常粪便呈褐色,这是因为粪便中含有粪胆色素和尿胆素。由于食物不同,粪便也发生了变化。如蛋白质中含有丰富食物的粪便有臭味,略硬,呈块状,颜色略呈黄褐色或淡黄色,大多含有革兰氏阳性菌;吃富含碳水化合物食物的粪便呈棕绿色,有臭味,柔软或半流质,呈酸性,大多数细菌为革兰氏阴性。有些药物还可以改变粪便的颜色。

澄清

粪便形成后,结肠的蠕动使结肠各部分收缩,将粪便推向远端结肠。这种蠕动常从肝曲开始,每天2~3次,以每分钟65438±0 ~ 2厘米的速度前进到左半结肠,再到S型的结肠贮存。但早晨进食或起床后,结肠的总蠕动是由胃结肠反射或体位反射引起的,它以每小时10 cm的速度前进。如果S型的结肠内有粪便,可使粪便进入直肠,积累到足够多(约300克)时,就会引起排便反射。

排便反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动作,包括不自主的低级反射和不自主的高级反射活动。通常直肠是空的。当粪便充盈直肠,刺激肠壁感受器,向腰骶脊髓内的低级排便中枢发出冲动,同时上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排便。如果环境允许,大脑皮层发出冲动使排便中枢兴奋增强,产生排出反射,使S型的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括约肌松弛。同时要有意识地先深吸气,关闭声门,增加胸压,降低膈肌收缩腹肌,增加腹内压,促进粪便的排泄。如果环境不允许,会有来自下腹神经和阴部神经的冲动随意收缩肛管外括约肌,阻止粪便排出。外括约肌的收缩力比内括约肌大30%-60%,因此能阻止粪便从肛门排出,可拮抗排便反射。一段时间后,直肠中的粪便回到S型的结肠或降结肠,这是一种保护性抑制。但如果经常抑制排便,直肠会逐渐失去对粪便压力刺激的敏感性,失去排便感。此外,粪便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会变得干硬,导致排便困难,这也是便秘的原因之一。排便可以随意延迟,所以我们应该也可以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人在早晨起床时的站立反射和早餐后的胃结肠反射都可以促进结肠群的蠕动,产生排便反射。因此,早晨或早餐后定时排便符合生理要求,对预防肛肠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要形成起床后或饭后排便的正常反射,除非环境不允许,不要有意识地抑制排便。当排便反射弧的一个环节被破坏时,如切断齿线上4~5 cm的肠段,损伤腰骶脊髓或阴部神经,使肛门直肠环断裂,就会导致排便反射障碍,大便失禁。

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的压力刺激有一定的阈值,当达到这个阈值时,就会产生排便。当100ml粪便充满直肠25%时,或直肠内压力达到2.4kPa左右时,便可发生。为了达到需要排便的程度,直肠内容物和压力必须增加三倍。但是否排便,取决于上级排便中枢对下级排便中枢的功能是否被抑制或增强。

排便的频率和习惯因人而异,一般一天1次,早餐后排便。3 ~ 5天或更长时间也有1次,但不觉得排便困难。排便后感到舒适愉快。因此,便秘、腹泻或排便规律的改变,不能只由排便次数来决定,而应由每个人的排便习惯来决定。

排便是怎么控制的?

因为人的排便反射是由大脑皮层控制的,意识可以控制排便。肛门保持一定的张力,使肛门闭合,防止粪便、液体、气体漏出。这个功能叫做排便控制。排便控制功能是由感觉、反射和肌肉活动共同完成的,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

(1)储层控制功能(结肠控制功能)

结肠的控制功能不依赖括约肌功能。结肠尤其是S型的结肠具有适应性反应,可以调节肠腔内的容积和压力,压力随肠腔容积的变化而变化,可以防止压力过高,延缓肠内容物的通过。直肠和S型的结肠交界处的阻力、弯曲和折叠,可以延缓粪便进入直肠,使直肠平时处于排空和放气状态。左结肠可以堆积一定量的粪便。超过一定量,可刺激结肠,使粪便进入直肠。乙状结肠造口患者如饮食适当,每日灌肠,可形成排便习惯,这是由于结肠的控制功能。

直肠是一个感觉和可膨胀的储器,它对容量有最大的耐受性,可以积聚粪便和液体。直肠瓣可以使粪便在直肠内螺旋运动,使粪便压力相等,防止粪便在直肠下部堆积,防止其直穿直肠,起到相应的控制粪便排出的作用。

(2)括约肌控制

是肛门括约肌抵抗结肠蠕动向前推进的作用。括约肌的收缩力必须优于结肠的推进力才能控制。如果不能战胜推进,就是肛门功能障碍。内括约肌是抵抗排便的最主要因素,经常处于持续紧张收缩的状态来控制排便活动;外括约肌也经常处于收缩状态,关闭肛管。外括约肌的收缩力比内括约肌高30% ~ 60%,因此能阻止粪便流出肛门。如果外括约肌失去张力,就会出现肛门功能障碍。

在排便控制活动中,随意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肛提肌的功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与随意内括约肌和纵肌的功能相结合。比如外括约肌的收缩可以抑制内括约肌对逼尿肌收缩的反射性舒张,称为随意抑制。同时肛提肌的胃底袢收缩收紧,抑制纵肌收缩,耻骨直肠肌收缩使肛门直角缩小,直肠下段压力增加,阻止粪便进入肛管,起到控制排便的作用。

因为意识可以控制排便,所以正常人也有控制排便的能力。如果环境条件不允许,在无法排便时,上级排便中枢的向下冲动抑制了下级排便中枢,使括约肌收缩加强,肛门像检查门一样关闭,反射性地使S型的结肠松弛,直肠内的粪便回到S型的结肠,使排便暂时消失。但如果经常或长期抑制排便,直肠对粪便刺激的敏感性可降低或消失,粪便在大肠停留时间过长,水分吸收过多而使之干燥,就可能导致便秘。

哪些因素会影响排便反射?

影响排便反射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进入直肠的粪便量太少,对直肠壁的压力不足,使直肠壁内的感受器没有冲动,所以没有排便反射。这种情况多见于吃得太少,吃得太仔细的人。

(2)直肠对肠腔内的压力刺激失去了正常的敏感性,因而不能产生冲动。这种情况可见于长期不及时排便,经常灌肠或滥用泻药的人。

(3)神经或脊髓损伤,如多发性神经根炎、截瘫等疾病,使传导冲动的神经受损,不能产生排便反射。

影响排便过程的因素有哪些?

虽然影响排便过程的因素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两种。一是影响排便的因素,二是影响直肠排空的因素。前者在“影响排便反射的因素”专题中已经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影响直肠排空的因素如下:

(1)大脑皮层对排便的抑制作用,如工作压力、旅行、生活规律的改变、情绪低落、过度劳累等都会抑制排便。此外,痔疮、肛裂等直肠局部病变可引起排便疼痛,可抑制大脑排便。

(2)排便无力,如老年人、久病的人,由于膈肌、腹肌、肠平滑肌收缩都较弱,缺乏推动粪便的动力。

正常人排便有什么区别?

正常人的排便情况差异很大,这与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有关。正常情况下,正常人一天排便1 ~ 2次,有的2 ~ 3天排便一次(只要不出现排便困难等不适),但大部分人(约60%)一天排便一次。

中医对正常人的排便频率也有论述:“胃是水谷之海,每天接触到它的新变化是正常的。”

【编辑本段】粪便的不同特征能反映什么疾病?

了解排便的次数和时间,排便的数量、颜色、质量、气味、感觉及伴随症状,具有重要意义。

★便秘伴高热、烦躁为肠热证;

★面色苍白、脉象深沉者,寒秘,为肠寒;

★老年人便秘、脉细属于脾阴虚;

★大便溏泻,少腹胀为脾阳虚;

★腹痛为腹泻,腹泻后疼痛减轻,恶心腐烂为进食障碍;

★情志抑郁,腹痛,排便不畅,肝郁受脾;

★黎明前腹痛腹泻为脾肾阳虚;

★排便时肛门灼热,属大肠湿热;

★急性内紧接着重度内紧,见于痢疾、脱肛。属于湿邪或脾虚气滞大肠,便血近血,为大肠出血或痔疮。

★深色或焦油样血为远血,多为食管、胃、十二指肠出血。

★肠易激综合征表现为大便硬如羊粪,并伴有阵发性腹痛,排便后可暂时缓解,大便含粘液,无脓血;

★大肠癌的粪便形状持续变细,粪便表面可能有血;

★先天性巨结肠多见于新生儿,表现为出生后胎粪减少,或持续便秘、腹胀。

食物在胃和小肠中消化,主要靠各种消化酶。结肠不产生酶,只有细菌能消化它们。结肠内有多种细菌,包括大肠杆菌70%,厌氧杆菌20%,链球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乳酸杆菌,芽孢和酵母菌。还有很少的原生动物和螺旋体。肠道细菌的重要作用是产生生理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K、维生素B1、B2、维生素H、维生素B12、B6、维a酸、叶酸、外消旋泛酸等在食物缺乏维生素的情况下,可在肠道内合成。还能产生吲哚、粪便臭剂和硫化氢,使粪便发臭。如果长期使用抗生素,不容易合成维生素,不能被吸收,造成维生素缺乏。食糜每24小时经回盲瓣至盲肠,约500~1000 ml。主要在右半结肠吸收,主要吸收水和钠,每天可吸收460毫当量的钠和350~2000毫升的水。它还吸收少量的钾、氯、尿素、葡萄糖、氨基酸、胆酸和药物。直肠还能吸收水、少量葡萄糖、氨基酸、乳汁和药物。肠道功能障碍、肠炎和感染都会影响吸收。腹泻时,肠道蠕动增加,吸收减少,严重时可丢失大量维生素、水分和电解质。如果正常,粪便会在S型的结肠中形成并等待排泄。

粪便的形成与食物无重要关系,禁食与正常饲养动物无显著差异,但粪便量减少。粪便的成分是一样的。含有食物中未消化的纤维素、结缔组织和上消化道分泌物,如粘液、胆色素、粘蛋白、消化液、消化道粘膜碎片、上皮细胞和细菌等。如果不吃蔬菜,粗粮粪肥的成分往往是一样的,即水分65%,固体35%。细菌的固体部分最高可达50%,但排出时大部分已经死亡。另外2 ~ 30%是含氮物质,10 ~ 20%是无机盐(钙、铁、镁)。脂肪占10 ~ 20%,有两种。分解的脂肪不被食物吸收,中性脂肪来自细菌和上皮碎片。还有胆固醇、嘌呤基团和少量维生素。正常粪便呈圆柱形,长10 ~ 20cm,直径2 ~ 4cm,重100 ~ 200g。蛋白质的粪便呈褐色或黄色,有臭味,坚硬且呈块状,并含有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可食用碳水化合物的粪便呈棕绿色,有臭味,柔软或半液体状,呈酸性,含有许多革兰氏阴性菌。正常粪便略呈褐色,这是由于粪胆汁和尿胆汁的存在。粪便的颜色因食物而异,有些药物可以改变颜色。正常是碱性的,其水平与在结肠停留的时间长短成正比。稀便呈酸性,会刺激肛门周围的皮肤,引起疼痛。吃辣椒或饮酒可引起肛门直肠反应性充血,使痔疮急性发作。

结肠中的气体约为100 ml,60%氮气,10%二氧化碳,25%甲烷,5%硫化氢和少量氧气。气味随着食物和气体的成分而变化。比如硫化氢过多会引起硫血红蛋白,发绀就是肠源性发绀。这些气体的来源主要是随饮食和呼吸而吞咽的空气,占70%。此外,细菌发酵碳水化合物,豆类、大白菜、洋葱产生的气体更多。细菌发酵产生的一些气体可以燃烧,氢气高达20.9%,甲烷高达7.2%。要注意电灼引起的爆炸。肠气可以轻微扩张结肠,帮助蠕动。气体越多,肠道越活跃,腹部有微小的爆裂声。过多的气体会扩张肠壁,牵拉神经,引起疼痛。持续扩张会压迫肠壁血管,阻碍吸收,进一步胀气,形成恶性循环。肠气从食道向上打嗝,从肛门向下打嗝,被吸入肠道内的血液循环,直肠黏膜内有杯状细胞,分泌碱性黏液保护黏膜,润滑粪便,帮助排便。远端分泌物越多,直肠分泌物越多。化学和机械刺激可增加粘液分泌,如直肠绒毛状乳头状瘤,常分泌大量粘液。肛门腺还分泌腺体液,腺体液滞留在肛窦内,排便时从通畅的大便中挤出,便于排泄。有些细胞分泌血管活性肠肽等激素,可以刺激肠液分泌,使肠肌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