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不停玩手机(初中男生天天玩手机游戏)
不是游戏变得“上瘾”,而是游戏“倾泻”了悲伤。
小玉上了初中,但是每天一回家就拿着手机玩游戏,尤其是这个寒假。她沉浸在游戏中,以至于开学的时候都不想去上课。
“让他到处走,到头来门不会为我们打开。说话骂人之后,实在没办法,只好请医生帮忙。”母亲倾诉了一肚子苦水,表示对儿子的“网瘾”无能为力。
经过一番沟通,医生了解到,由于父母工作忙,平时只看到孩子打游戏,却没有发现孩子其实在一年前就因为学业压力开始抑郁“丧亲”,不愿意交流,成绩下降,容易烦躁易怒。
廖医生和小宇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玩游戏好玩吗?你平时玩什么游戏?”
“不好玩。”
“不好玩干嘛玩?”
“就是无聊,不想做其他事情。我不想和人说话,打游戏可以消磨时间。”
廖医生认为小宇不是简单的“网瘾”问题。
“孩子沉迷游戏对家长来说是个大问题,但还有更复杂的情况。沉迷游戏只是表象,抑郁才是背后的原因。”廖医生说,这几年她接诊过很多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通过玩游戏来“浇灌”自己的忧虑。如果家长利用“打游戏”来管教孩子,孩子的情况不但不会得到改善,还可能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使情况变得更糟。经过专业评估,医生认为小宇已经到了必须住院的地步。
这种孩子,即使沉迷游戏,依然会觉得“可悲”
抑郁症的孩子话少,什么都懒得做,坐立不安,但游戏可以让他们暂时逃离现实环境,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解脱和放松。他们沉迷于打游戏,却一点也不觉得“燃”。相反,他们还挺“难过”的。
如果是这种情况,请务必带到精神卫生科进行专业评估。
永远,永远,永远不要认为孩子玩游戏是“青春期叛逆”或者“游戏成瘾”,随意责骂。
高中生一天叹气几百次,父母认为他在“制造”
廖医生曾经治疗过一个高中生。他一天可以叹气几百次,说一句话就会叹气。他父母认为他小题大做,十几岁没什么好担心的。结果被诊断为“抑郁症”,当天就住院了。
发生的一切都是机会,是修复关系的机会,是帮助孩子完善人格的机会,是让父母有所觉察和成长的机会。抑郁症患者往往会感到“一个人难过”,他们的感受是真实的,而不是“演戏”或“叛逆”。如果父母能及时察觉孩子的情绪问题,就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心,至少在这个时候,不要对孩子发脾气。
一般来说,轻度抑郁症可以用心理疗法治疗,这取决于是否需要医疗援助。但中重度抑郁症仍需尽早进行药物治疗,并结合相关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