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活动?
端午节的具体习俗和活动主要有:采龙舟、挂艾草和菖蒲、聚午、洗草药水、放飞纸鸢、荡秋千、贴“午时符号”、扎白锁子、中午饮水、泡龙舟水、放纸龙、端午饭、持龙舟、点艾条、熏苍术、赠香扇、晒百日姜等等。
具体介绍:
龙舟比赛
龙舟赛是多人集体划船比赛,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的仪式,也是一项遗产。它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仍然非常流行。它传到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性的比赛。考古表明,大约7000年前,沿海繁衍的先民使用独木舟在近海捕鱼。根据河姆渡遗址的第一次发掘报告,早在7000年前,古代先民就已经用单根木头雕刻出木船,并用木桨划动。龙舟最初是用独木舟雕刻成龙的形状,后来发展成用木板制成的龙舟。在古籍对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据闻一多的端午考,一千多年前的吴越水乡就有划龙舟的习俗,是为了通过祭祀图腾——龙来祈求避免常见的水旱灾害。
挂艾草和菖蒲
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扫庭院,眉毛插菖蒲、艾条,挂在堂上。人们认为艾草还有驱邪招福的作用。端午节的时候,在门上挂艾草,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端午节的习俗。菖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子中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滞、杀虫、杀菌的药物。菖蒲叶呈剑状,插在门口可辟邪,故方士称之为“水剑”,后有习俗引申为“普剑”,可斩千邪。艾草代表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草药。插在门口能让你健康。
草药清洗水
洗草药水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端午节是一年中草药最多的一天,中午到处都是药。中午洗草药水可以治皮肤病,祛邪气。端午节期间,中国许多地方都有采药、熬药、泡水的习俗,端午节草药的药性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草药水,也就是古书记载的木兰汤,最早记载于西汉末年关于洗草药水习俗的书《夏》,但本文所说的兰花并非兰花,而是飞机草或菊科草本植物,有香味,可用水煎服、沐浴。《杂药集》卷二十二引用《荆楚岁时杂药集》佚文:“五月五日,争杂药可治百病。”这一习俗至今仍存在,并广为流行。在广东,孩子们用艾草麦药或艾草、香蒲、凤仙花、玉兰花等花草烧开洗净,而青少年和成年男子则到河边、沙滩上洗澡,称为洗龙船水,以洗去厄运,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柏叶、银莲花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澡,不分男女老幼,全家洗。
崇拜神灵和祖先
祭祀上帝和祖先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天地是生命之本;祖先是阶级的基础。”天地是生命之本,祖先是做人之本,祭祖是传承孝道的习俗。按照民间的观念,一个人的祖先就像天、地、神一样,应该认真地崇拜。因为祖先的“在天之灵”时刻关心和守望着后代的子孙,所以俗世的人要祈祷,通过祭祀来回报他们的保护和保佑。
裴香囊
戴香包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装有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具有芳香、驱虫、防瘟、防病的功效。端阳用四色线扎臂,戴香囊,精致玲珑。香囊又叫香囊、香囊、钱袋,通常是用五色丝线裹上香水,或用彩缎或布包好的棉花,混合川芎、白芷、三棱、黄芩、丁香、阿莎丽、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末,再用彩色丝线绣制而成,底有红、绿、挂。
挑“端午节”
选“端午熊”,是指过去每逢农历端午节,“毛脚女婿”(宁波人把已订婚的准女婿称为“毛脚女婿”)都要挑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提着红米筐到女方家,称为“端午熊”。
朱杨香
东汉王充写的《论衡》中,记载了端午节“铸阳岁”的礼仪和习俗:“阳岁取火于天,五月午时,五石熔化,铸为器皿,激动发光。当他们升到太阳下,火就会来,这也是获得真火的方法。”古人认为午时有三火,是太阳正旺的时候。这时正是熔金铸镜的最佳时机,铸出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用镜子辟邪的习俗在南方沿海地区被广泛使用和传承。经常看到出生不久的孩子戴着银镜和其他装饰品。这种银饰和小镜子是孩子们用来辟邪的。新建的寺庙道观经常在屋顶中间用铜镜装饰。甚至在现代住宅区新建筑的门窗上方,也经常可以发现悬挂的镜子,这是用来辟邪的。这说明镜子辟邪的文化信仰深入人心。
螺栓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又称五色丝、五彩丝。古老而通俗的名称有诸索、诸索等。绑在蚊帐和摇篮上的,也叫万转绳和保健绳。应劭《风俗通》曰:“五月五日,彩帛缚臂,名为长命,一维生,一兵,一五色,一诸所,兵鬼,使人不至得病。”在中国古代,五色被尊崇,被视为吉祥的颜色。所以在节日的凌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线。绑线时,禁止小孩说话。传统上,红色、绿色、黄色、白色和黑色的粗丝线被拧成彩色的绳子,系在孩子们的手臂或脖子上。从5月5日开始,直到七夕“齐”的生日,他们才被解开,和金俊一起焚烧..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下雨天,把五颜六色的线剪下来扔在雨里,意味着河水会把瘟疫和疾病冲走,意味着可以辟邪惹灾,带来一年的好运。
泡在龙舟水里
端午节时,泡龙船水是中国南方的传统习俗。人们把端午节前后的强水称为龙船水、龙水、龙降水等。,并认为这种水是吉祥的,有辟邪的作用。仲夏端午节,黑龙星在正南方向翱翔。在民间信仰中,龙是吉祥之物,是风雨的主宰。龙在天空和云雨中飞翔。自然,每年端午节前后,我国南方暖湿气流活跃,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与自北向南的冷空气相遇时,往往会出现持续、大范围的强降水。端午节强降水来临时,河水水位迅速上涨,为龙舟垂钓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按照传统说法,泡龙船水意味着好运,万事如意。每年龙船水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带着家人去河边洗龙船水。古人认为龙舟水有驱邪、洁身、洗去厄运、带来好运的作用。
陪唱名旅
长命缕是端午节佩戴的一种首饰。长命缕又叫延寿缕、延寿缕、长生线、百索、冰少、七彩缕等。,名称不同,形状和功能相似。端午节时,用五色丝绸制成,或挂在门口,或戴在孩子的脖子上,或系在孩子的胳膊上,或挂在床帘、摇篮等地方。据说可以消除邪气,避灾避病,延年益寿。这种习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写《风俗失传》:“午后以彩帛缚臂,避鬼避兵,使人不至得病。一个是长命鬼火,一个是兵士。”
放风筝
端午节时放风筝也是中国南方城市的一种习俗。端午节期间,孩子们放风筝被称为“消灾”。风筝,即纸风筝。它是一个玩具。把纸或丝糊在竹竿等骨架上,拉一根绑在上面的长线,就可以在风的作用下放入天空。属于只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采集草药
采药是端午节的古老习俗之一。民间认为正午阳光强烈,是一年中草木中药最旺盛的日子,端午节更是药味十足。端午节正值盛夏,恰逢其时,万物生长,潜力极大,正是草本植物生长旺盛的时候。端午节期间,中国很多地方都有抽艾叶、挂菖蒲、喝药酒等习俗,其中中草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汉末年《大代李霁霞郑潇》载:“此日储药以消毒气。”南宋《集杂药》卷二十二引《荆楚隋集》佚文:“五月五日,争杂药可治百病。”在魏末《齐姚敏书》的杂注中,有五月捉蟾的记载,也用于制药。许多地区都有在端午节抓蟾蜍的习俗。比如江苏,中午收割蟾蜍,刺破其泡沫制成中药蟾酥。杭州人也给孩子吃蛤蟆,说夏天能降火不生疮。并于5日将墨锭放入蛤蟆口中,吊起晾干,便成蛤蟆锭,敷于脓肿处即可消散。采药是因为端午节前后草药的茎叶成熟,药性好,这一习俗就在这一天形成了。
中午喝水
端午节期间,“中午喝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地区的传统习俗。中午喝水就是在端午节当天11到13之间从井里打水。古人把午水视为吉祥水,此时的水最能辟邪。正午日重午,阳气加于太阳,故“午水”称为“极阳水”;又名龙目水、正阳水等。这一天中午阳光最强,中午驱邪效果最好,有驱邪、净化身体、排除障碍的功效。台南有中午用水打铁的传统,利用中午水的阳气可以使各种铁器更耐用。据说中午用来泡茶、酿酒的水特别醇厚,喝生水甚至有治病的奇效。闽南民间有句谚语说“午时洗眼,明如黑”;他还说,“不如中午喝一口水,吃三年补药。”
张贴正午符号
旧时广东一些地方有张贴“午时符号”的习俗。午饭后,大家都贴出了“午时符号”。接线员用一张约一寸宽、近一尺长的黄色纸条,上面用朱砂写着“五月五日正午,官非口疾,蛇、虫、鼠、蚁消灭”的字样。挂菖蒲、凤尾、艾叶等。在大门上,绑上一串大蒜,涂上朱砂,以辟邪。也有人在门上贴上用黄纸写的小对联:“艾奇迎万福,普健除万恶。”
新宝工艺
广州人很重视端午节,旧习俗是农历五月初二到初四送节。年轻的“新抱”(媳妇们)用一个六四个的“满盒”,里面装着粽子、猪肉、生鸡肉、鸡蛋、水果、酒等。回父母家祝贺长辈。女孩和孩子挂香包,用五色丝线编织而成。香囊里装满了檀香、八角、胡椒、黄流等。,一般都是新婚妻子给的。一方面体现了新媳妇的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她们的技能,俗称“新抱技”。
发送灾难
送灾是中国南方一些地方流行的一种古老的端午节民俗。这个民俗的主要目的是驱邪消灾。端午节中午用开水洗手洗眼后,称为“送灾”。另一种形式是在社会环境中迎接从庙里走出来的神像,外出游行,寓意神灵降落在百姓身上,巡视乡村,保佑环境平安;道公佬和用法水和贴纸驱邪。
熏苍术
熏制苍术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在民间,苍术是用来消毒空气的,也就是把天然的苍术捆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细烟不仅会散发出香味,还能驱赶蚊子,令人神清气爽。
豆草
斗草是源于采药的民间游戏。中午出门的时候可以找一些奇花异草相互竞争,新奇或者品种多的胜出。其起源无考,一般认为与中医的出现有关。汉代以前,没有斗草戏(《历代通俗事考》,商)。斗草以对抗的形式互相报花和草的名字,既有植物知识的趣味,也有文学知识的趣味。孩子用叶柄互相勾,互相掐,互相拽。断了就输了,然后换一片叶子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