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室内空间开展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促进每个儿童的全面和谐发展。区域活动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教育性、趣味性、探索性、创造性、操作性、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通过摆弄物体,自由操作,观察实验,理解物体的特性和物体之间的关系,解释事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形成智慧,发展个性,培养自信,促进每个孩子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做好区域活动?经过多年的教学,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对区域活动的看法。第一,创造合理的区域活动空间位置,选择最佳的区域活动区域空间布局。我们把书区放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做了一个小书架,供孩子整理和放置书籍。自然角放在朝阳处,无图无土培育的植物分类摆放整齐,方便孩子管理和记录。零食室放在教室的角落,相对安静,营造温馨舒适的环境。孩子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独立吃零食。施工区的孩子操作起来比较吵,所以把他们放在走廊里,给他们展示作品的空间,他们的成功感得到满足。表演区和运动区也需要很大的空间来展示孩子的才艺,所以也设置在教室外的走廊里...如果空间位置确定了,教师要努力思考,在运动区收集素材。第二,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收集区域活动素材。我班有些孩子是爷爷奶奶接的。起初,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教育要让孩子收集用过的纸箱、瓶子、罐子。为此,在每一次家长会上,我们都会宣讲这些废弃物的价值(可以作为半成品,供孩子制作和选择;可以做成儿童区域性活动的操作材料,也可以作为儿童游戏的辅助材料等。),并且可以通过现场操作的方式直观的呈现给父母朋友。当家长明白了废旧物资的好处后,很多家长主动帮孩子收集物资,积极出谋划策,大大增加了孩子的活动积极性。现在我们需要什么材料的时候,父母都很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班自然角的很多绿植也是爷爷奶奶从农村挖过来带到幼儿园的。我记得当我们刚开始上学时,我们需要很多牙膏盒来隔离这个区域。陆佳佳的爸爸特意去超市买了几盒新牙膏,把盒子送到了幼儿园。黎俊杰的奶奶还特意去隔壁邻居家要了一盒牙膏,还带了一大包。看到父母这么支持我们的工作,我们心里暖暖的。第三,根据主题的发展,创设互动的区域活动。创设区域活动是主题培养兴趣的切入点,也是教学活动的延伸。因此,区域活动的创建必须根据主题及时填充和更新。在创作过程中,要开动脑筋,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求,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角活动的互动性,让各个区域都“活”起来。以我们的珠算专区为例。结合主题动物世界里的青蛙笑声,我们在算盘区的墙上创造了一个池塘。池塘里长满了荷叶,荷叶上有很多数字,数字旁边放着一个小托盘。附近的篮子里放了许多小青蛙,每只小青蛙都有一道心算题。小朋友根据小青蛙身上的问题答案找到相应的荷叶,让青蛙在托盘上跳来跳去。形象的感觉就像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孩子在与情境的互动中操作,既积累了知识又体验了游戏的乐趣。第四,区域素材的投放要体现多层次和多样性,更何况是不同家庭的孩子。我们承认儿童之间存在个体差异。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允许甚至鼓励他们与众不同,引导每个孩子在发展水平上缩短与其他优秀孩子的距离。比如上学期,孩子从中班升上来,有的孩子不会用筷子,让他们一下子用筷子吃饭很费力。还有一些孩子不能灵活使用筷子吃饭、夹菜。根据孩子不同的发育需求,我们放多种实物(黄豆、绿豆、红豆、弹珠等。)供孩子在生活区练习筷子。能力弱的孩子可以夹黄豆,因为豆子里的黄豆比较大,表面不是很光滑,容易被夹起来。能力中等的可以夹弹珠,因为弹珠虽然大,但是很光滑,不容易被夹起来。能力强的孩子可以把红豆和绿豆混在一起,然后分类。红豆和绿豆又小又难夹,对孩子来说是个挑战。5.在区域活动中,孩子需要老师的隐性指导。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主动活泼地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孩子的潜力和个人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区域活动中,不要硬性要求孩子按照自己预设的想法去玩游戏,让孩子被动接受,迷失自我。而是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孩子,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唤起孩子的主体意识,让孩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参与活动,寻找快乐,得到发展。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尽量不要直接干预孩子,关注孩子的表现,了解孩子的兴趣、需求和发展状况,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做出适当的反应和适当的隐性帮助。第六,区域活动后评论的重要价值。大班的孩子倾向于理性总结归纳。每次区域活动结束后,总要让孩子介绍一下你今天玩了什么。(观察孩子的表达能力是否完整。)你在游戏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如果还没解决,孩子可以在帮助下讨论解决困难的方法。如果解决了,孩子们可以讨论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解决。如果没有,把你成功的方法分享给其他孩子。最后,我总是总结孩子在游戏中能掌握哪些技巧,鼓励没玩过的孩子去尝试。也会提醒一些经常在单一区域玩耍的孩子,多考虑活动区域,多在不同区域走动,每天换一个,才能得到均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