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口诀,一起玩
后来我有幸成为一名数学二年级的学生,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我根据课程资料提供的材料和自己的思考,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拍手打节奏:圈出游戏,圈出规则...
尤其是学图形的时候,孩子玩得开心。他们把数学课叫做剪纸课。每个孩子都玩得很开心。
感觉这样的课很享受,每节课都会沉迷其中。然而,当我亲身体验毛老师的课堂时,除了敬佩,更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关键是每个乘法公式的构造都和动作游戏息息相关。
队列游戏:2个孩子一组,手拉手,喊着歌曲:1 2,2 2,3 2...然后开始增加难度,让他们再放一遍这首歌:1 2是2,2 2是4,3 2是6。......
?对加法和乘法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知后,我会再跳一次格子,一次跳2格,也是边喊歌边跳,跳到9个2,然后反过来再做一次。这样几轮比赛下来,他们渐渐觉得每一跳其实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一个2。
?以上两个游戏远远不够孩子玩,再来一个节奏游戏吧!先把手伸出来,我们来创造一个节奏明显的更欢快的游戏。随着毛老师的话,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拍着拍着,居然听到了节奏感:在手上拍两下,说1 ^ 2是2;手里拿两个二,嘴里说两个二是四;手里拿三个二,说三个二是六。......
这些小贝壳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它们都排着队,随着脚步踩着节奏。玩起来真的很开心。
?激烈的有氧运动后,进入一个安静的思考时刻,在数轴上把刚刚的运动模式表达在纸上,会发生什么?
?跳完格子后,用符号语言表达出来,两人一组圈起来。公式语言一个都不能少!
?看到上面这幅杰作,你能不说是奇迹吗?
根据动作游戏,自然推导出相应的乘法公式。不知道是哪个孩子看到黑板上的这些公式,马上小声念出来:一是二,二是二,二是四.....慢慢的,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多。出现“2510”时,毛老师故意说:不对,应该是“2510”,孩子们马上反对:因为这个数是10以上,可以省略。没错,数学追求简单和美好,去掉“得”字就能和上面的公式一致。
?“2”的公式就这样形成了。从中可以发现哪些规律?小贝壳教室的小朋友来告诉你:每两个相邻公式的差是2。
毛老师故意说:“不小心忘了2×5的公式怎么办?”
因为2×4=8,2×5比2×4多1,所以加2就行了;也可以按照2×6=12求解。2×5比2×6小1,减去2就可以得到。当然也可以按照2×3=6,2×7=14求解...
记公式的方法有很多。只要你愿意思考,真的没有必要去背乘法口诀。
此时,我的思绪已经被拉回到N年前。当我们学习3的公式时,不用我说孩子们也能很快总结出它的公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平时说公式的时候,一般都是把小数放在前面,把大数放在后面,比如:3927,但是孩子在这里自然就到了3927,课程资料也是这样给的。当时我就惊叹王派的这个设定之美,特别适合孩子现在的认知水平。
然而,我们很快就遇到了另一个问题。我们学校每年都要参加全市统一的考试和评估。如果孩子真的这样写,批卷的老师还会给分吗?几经思想斗争,我决定不改变初衷。只要孩子真的懂了,真的构建了自己的内心,何必在乎分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