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输了比赛应该怎么哭?
“小孩子玩游戏不能输。他们输了哭了怎么办?
这只是一个游戏。输赢无所谓。"
超宁说:
通常家长都受不了孩子为了游戏这种小事哭,觉得不值得。家长这么想很正常。
那么站在孩子的角度,大人觉得玩游戏不值得哭,只是站在上帝的角度而不是当事人——孩子的角度。
接下来是长篇大论,请做好准备。
首先,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
让我们换一种说法。如果我们成年人不成功,我们会欢欣鼓舞还是沮丧?
我们不哭是因为作为成年人,我们的大脑发育对行为有足够的控制力和掌控力,也就是说,哭不哭取决于当时的情况和事情的严重性。
而孩子的大脑还不成熟,自控能力还没有发育好,就是伤心就哭,伤心就叫,高兴就跳就叫。没有很好的中间地带,所以宝宝玩游戏的时候丢了哭声,说明他发育正常。
接下来,从孩子的自我认知发展来看:
在孩子眼里,父母认为无足轻重的游戏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这可能与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有关。
一场比赛在大人眼里是小事,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大事,尤其是在比赛输赢之后。
输了比赛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挫折。如何应对这种挫折,取决于父母平日的教养方式。
想想孩子平日里做错了什么?你怎么说你的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有什么规则吗?你怎么这么娇气?
每一句都是对孩子性格和品质的否定。长期做错事,说明孩子有问题。那么当一个游戏输了,孩子就会把这种否定概括到自己身上,这样不好,不值得被爱。
如果孩子做对了,你说什么:你很棒;多好的男孩啊;婴儿是最听话的。
虽然每一句话也是对孩子的肯定,但也是针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质。时间长了,为了得到大人的认可和表扬,孩子不得不小心翼翼,小心翼翼地成为一个迎合别人的好家伙,孩子的自我在别人的评价中迷失了。
如果一个孩子在一个经常被评判的环境中长大,当事情做得对的时候,他会被称赞为好孩子;如果做了一件违背父母意愿的事,就会被评判是好是坏,孩子会形成一个基于外界评价的评价体系,他的真我就会丢失。同时,孩子也会认真对待输赢。这个时候,比赛的输赢在孩子眼里就会变成对自己能力和素质的判断。
只有当孩子有了坚定的自我,内心足够坚定的认为自己是好的,不依赖于外界的判断,那么游戏就只是游戏。
如何让孩子拥有坚定的自我,提高孩子抗挫折的能力?
1,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
这孩子输了比赛时哭了。放下我们对孩子“不争气”的抵触和评判,接受孩子目前的挫败感,告诉他“输了比赛,流了很多眼泪,很难过。输了比赛可以哭。”这是在告诉孩子,你的任何情绪都是合理的,你悲伤的妈妈/爸爸是理解的。
此时此刻,孩子在难过的同时,还能找到一种支持感。虽然他的心因为输掉了比赛而消耗殆尽,但这一刻父母的感受和理解很快弥补了他的心,让孩子重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挫折。
如果这时候家长又被劈头盖脸的一句:“怎么这么不值钱,一个游戏怎么样!”孩子原本的悲伤无处发泄,遭到了指责和否定。这个时候,宝宝感觉有多苦。心里不满意,就要一下子“没电”。
只有当孩子的情绪被理解和接受,他才有无论如何被爱的坚定信念,然后孩子的“好自己”才会越来越坚定。
2、就事论事,不待人。
不管一个孩子做了一件事是对是错,抛开我们振振有词的表扬和指责,讲事实,这一点很重要。四个字很简单,但是你可能做不到。
孩子们礼貌地问候他们的邻居。你会怎么说?
“宝宝真是个好孩子,这么有礼貌。”
“宝宝很棒。”
……
如果孩子把积木扔得满地都是,没有整理好,你会说什么?
“你为什么这么邋遢?你能把所有的玩具都收拾干净吗?”
“你为什么这么无知?你在哪里玩积木?告诉你多少次你不记得了吗?”
……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老的评判方式,而不是就事论事。
想谈事情应该怎么说?
“宝贝,妈妈看到你礼貌地跟叔叔打招呼,心里很舒服。”
“宝贝,我看到满地的积木,让我走在恐惧中,特别担心摔跤。”
让我们回到孩子做的具体事情,以及给父母带来的方便或麻烦,这样我们只是在说事情,和孩子自我的判断无关。即使这件事是错的,也只是错的,不是整个人的错。这时候,一个东西的好坏就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我了。
游戏的输赢取决于一个对自己不坚定的孩子。
一场比赛的输赢对于一个自我决定的孩子来说只是一场比赛。
你想好怎么让孩子玩(生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