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自演已过障碍。

游戏对于孩子的魅力是无穷的,因为孩子的自主性在游戏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孩子自愿地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儿童可以独立游戏,成为游戏的主人,这一点已经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为了使游戏顺利发展并取得成果,教师必须注意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孩子建立和执行规则,培养规则意识。规则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是有目的的;然后通过规则引导孩子认识到行为的品质和后果。

游戏是孩子们真实生活的反映。孩子在生活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获得对周围环境和生活的各种印象,他们会把这些印象或经历带入游戏中。

孩子玩滑梯,虽然老师总是提前提醒:注意安全,不要做危险动作,上楼梯再下滑梯。但是在每个游戏的开始,孩子们似乎都记得这些规则。时间长了,孩子开始犯规,有的从滑梯上逆行,有的一个个坐在滑梯上不滑下来,有的孩子用手抓着护栏,在滑梯上荡来荡去,大声呼救!救命啊!他脸上有一种夸张的表情。几个孩子在护栏周围有条不紊的救人。有孩子落水,有孩子获救。看到这么多小朋友挤在一起,老师走过去制止他们:小朋友,看谁最听话,知道怎么滑滑梯。孩子们马上变乖了,停止了原来的活动,有条不紊的爬上爬下,安静了很多。老师信心满满地看着。但没过几分钟,又有几个男生开始救人,有的被妖怪抓住,大声呼救!有的在滑梯上大喊:我是奥特曼,我来救你。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到拯救游戏中,操场上又热闹起来。

阻止他们,或者顺其自然。不要停?怕他们出事。很难阻止他们,孩子玩的那么辛苦。游戏中的自主性和规则是一对矛盾。如果过分强调规则,孩子就太死了,孩子失去了独立发展的机会和满足感、幸福感。另一方面,过度强调自主性,没有规则的约束,游戏就会显得无序,没有质量和意义。教师应该如何处理游戏中孩子自主性和规则意识的矛盾?

第一,尊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自主权

游戏是儿童基于内在动机选择的快乐过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去积极参与活动。这是儿童的权利和需要,也是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老师要给孩子选择游戏的权利,让孩子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

静下心来想想,成年人也喜欢一些刺激的游戏。游乐园的过山车、快速滑板车,新兴运动中的攀岩、悬崖跳水、激流探险,都是成年人喜欢的惊险活动。一个危险的词本身就包含着不安全的因素,但是冒险之后的成功往往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孩子在游戏中的动作一般都是标新立异的。比如孩子玩滑梯,除了滑梯本身带给孩子的感受,孩子还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些情节,比如奥特曼救命,过山车等等。孩子在表演中完全独立,让游戏变得刺激,内容丰富,一定会让他们来回流连。所以,在孩子玩游戏的时候,老师要给孩子选择游戏的权利,让孩子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让孩子获得满足感和快感。

即使是小班的孩子,依然会在游戏活动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的片段,扮演自己想象中的角色。但是老师总是担心孩子不会玩,玩不好,不安全。他们希望孩子们按照老师的意愿重复那些有规律的活动。这样一来,孩子在游戏中失去了自主性,会长期束缚他们的思维和手脚。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听话乖巧,实际上对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有一定影响。所以,要仔细观察孩子的游戏行为、内容和表现,看他们在游戏中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听听他们在游戏中聊些什么,怎么交流,肯定积极的部分,尊重孩子在游戏中的自主选择,满足孩子游戏的需求。重视孩子在游戏中的愉快体验。

儿童在游戏中的动作、语言、情节往往是随意的,甚至是冲动的,尤其是在小班中,他们按照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则行事,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这使得游戏容易产生冲突和过激行为,导致不良后果。比如上面提到的游戏,越来越多的孩子救人,集中在狭窄的滑道通道上,很容易导致安全事故。如果任由孩子为所欲为,完全忽视了规则在孩子活动中的教育功能,那么孩子在游戏中根本无法独立,同伴之间相互干扰,游戏无法顺利进行,自然也就没有了自主性。所以老师一定要制定规则,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的自主性在有序的活动中得到很好的发展。

第二,注重游戏的引导和评价,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当我们谈到孩子游戏的自主性时,有一个误区。既然游戏是孩子自己的活动,大人就不要过多干涉,让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孩子开心就好。游戏实际上变成了低级的牧羊游戏,老师在游戏中的作用无法体现。孩子变得盲目,没有规则,让自己在游戏中随波逐流,忽视了游戏在孩子发展中的价值。前述儿童安全问题变得突出。因此,我们应该仔细定义儿童的游戏行为,评价儿童的游戏过程。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观察孩子目前或已有的经验和能力,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培养制定规则和执行规则的意识。规则是必要的。孩子受年龄限制,控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靠兴趣很容易模仿或重复一些危险的行为和动作。特别是在激烈的活动中,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要让孩子学习和掌握判断对错的标准,学会分辨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和危险的,让孩子学会自律。只有这样,外在的行为要求才能变成内在的行为需求。比如孩子很喜欢玩竹竿游戏,可以用竹竿玩各种好玩的方式:抬轿子、双杠、骑竹马、跳竹竿,充分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但在游戏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危险的玩法:有的用竹竿互相打斗,有的把竹竿扔来扔去。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老师必须立即制止,让所有的孩子知道这种玩法是错误的,不安全的。游戏结束后,老师可以和孩子们讨论哪些游戏可行,哪些游戏不可行,制定出玩竹竿游戏的规则。这样就发挥了孩子的自主性,培养了孩子制定规则的能力。在制定游戏规则时,要培养孩子自觉遵守规则,学会评价自己和他人,通过评价让孩子不断掌握规则。规则是针对每个孩子的。在游戏中,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养成孩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对违反者一视同仁,奖罚分明,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规则无疑是必要的,但如果过于繁琐生硬,就会成为套套,限制孩子在活动中的自主行为。活动前,有的老师会提出很多要求,不要这样那样,拿那些安静乖巧的孩子做例子。这样时间长了,孩子为了听老师表扬会变得听话,自主性得不到发展。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有明显违规行为的孩子毕竟是少数。出现不当行为时,老师不妨给他一个暗示或引导,既加强了针对性又避免了大面积打击。

孩子在游戏中的自主程度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自主游戏没有固定的模式,游戏过程中的自主程度和规则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而有所不同。

第三,保护孩子的创造火花

世界各国都已经意识到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性,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有必要把培养儿童创造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儿童的想象力大多是无意的,不是通过努力思考获得的,往往是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在游戏中,随处可见孩子们的创造:滑梯变成了大海,积木变成了手枪,树枝变成了剑,椅子变成了火车。这些创造的火花,让原本简单的游戏变得精彩而生动。

教师要做的是,给孩子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和实践机会,及时捕捉他们的创作火花,予以肯定,正确对待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的奇思妙想,并在与他们玩耍时给予适当的帮助,使他们的游戏得以顺利进行,创造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但如果处理不好,积木手枪会导致孩子的攻击行为,小椅子火车使用不当也会成为安全隐患。让孩子骑在椅子上安全驾驶火车,还是为了一些违规动作而停止游戏?我觉得老师不妨和孩子一起讨论,让孩子明白行为对错的界限,找出对错,和同龄人一起讨论如何让游戏顺利进行,玩得更好更尽情。这样既保护了孩子在游戏中的创作火花,也让孩子逐渐学会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约束和克制自己不恰当的行为,获得对人对事的积极态度和积极得体的行为。

教师是游戏的组织者、观察者、解决者和恰当的引导者。教师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孩子的发展,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儿童游戏活动中的教育。游戏虽然是儿童自发的自然活动,但一旦进入教师视野,就被引入儿童教育领域,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活动。它会被人们的教育价值观所规范,分为好游戏和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