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民间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行为

游戏是幼儿园的一项永久性活动,可以帮助幼儿逐步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道德标准,帮助幼儿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为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提供有利的学习环境。它是一个人与人之间通过接触和交流进行互动,建立沟通和友谊的桥梁的过程。陈鹤琴先生明确提出“活教育”的宗旨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其中,“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包括五个条件:一是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能力;第三,要有创造能力;第四,要会合作;第五,我们应该愿意为社会和人民服务。显然,这五个条件体现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活教材”并不否定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儿童接触自然和社会的经验和知识的重要性,主张将书本知识与儿童的直接经验相结合。这样获得的知识真实亲切,还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研究精神。社会交往是现代社会人类发展的需求,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通过社会交往,让孩子了解和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正常关系,帮助孩子克服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利于社会交往的行为。儿童的社会交往是成长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是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流、学会互助、合作与分享、富有同情心的良好品质。”因此,让孩子学会友好交往是很有必要的,这也是他们完成社会化的重要过程。陶行知曾说:“集体生活是儿童自我发展到社会化道路的重要推动力,是儿童心智正常发展所必需的。一个得不到这种常态的孩子,可能只是一生的悲剧。”儿童入园后,与同伴接触最频繁,与成人的交流也更好。随着社会上独生子女的增多,在大人的过度呵护下,大多数孩子性格孤僻、胆小、霸道、好斗。如果你追他们,你根本不知道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关心和爱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学会做人的基础。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非常重要。社会性发展教育作为儿童的能力之一,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儿童进行社会性发展教育,不仅是儿童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对人才的要求。

在民间游戏中培养儿童的交际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获得合作的体验,感受集体合作的重要性。

游戏为儿童提供了广泛的交往空间,对儿童承担未来社会的真正角色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游戏,孩子知道了群体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互相帮助才能把事情做好。老陈鹤琴先生说,“我们应该有一种合作的态度。他认为中国人有很强的个性,并且经常走自己的路。在群体活动中,他们往往缺乏合作的态度。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合作团结,让他们不愧为新中国的主人。比如在班级的日常生活中,* * *抬桌子,交换礼物,* * *享受玩具,还有我们混龄班的班级氛围,我们可以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给孩子提供很多学习和练习的机会。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幼儿设置合作游戏,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如《炒黄豆》、《跳绳》、《两人三尺》,体验和同伴一起玩炒豌豆的乐趣。你需要找一个愿意和你合作的游戏伙伴。同时,他们必须共同努力,协调行动,才能顺利地玩游戏。因此,该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沟通协作能力,让孩子通过游戏过程体验到没有同伴帮助的乐趣缺失;两个人玩三足游戏,如果配合不好,就会慢下来,甚至摔倒。只有相互协商,并保持同步,他们才能取得胜利,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游戏,孩子学会尊重和理解,形成初步的责任感,实现公平正义,从而促进沟通能力的提高。这些贴近孩子生活的游戏,让他们模仿社会,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协商,学会谦让,学会合作,学会与人分享。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无疑更有利于孩子交际能力的提高和锻炼。3-6岁是孩子交往的关键期。如果能把握住这个关键时期,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游戏,儿童的交流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们体会到了与人交流带来的成功的喜悦,也加强了与人交流的欲望。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往往可以自己讨论分工,在活动中互相配合,达到和谐游戏。通过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他们促进了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二,在民间游戏中,培养孩子的交际语言能力,感受与同伴互动的快乐。

老陈鹤琴先生说:“儿童的知识是通过经验获得的。他们接触的环境越广,他们获得的知识就越多。所以要让孩子充分接触环境。”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有效的语言交流是交流的必要条件。对于幼儿来说,语言是他们最基本的交际能力。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活动,反映出最有趣的东西,幼儿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处处可见交际性语言学习。儿童3 ~ 6岁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用游戏给孩子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理解、平等的环境,用尊重的话语、启发的语言、理解的眼神、亲切的表情感染孩子,引导孩子学会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方式,让孩子受益更多。在中班的孩子中,随着儿童游戏活动的发展和需要,不仅要求他们与同龄人一起玩游戏,还鼓励他们在玩游戏前协商和策划游戏情节。在这里,他们尝试出主意,采纳别人的建议,从而丰富和发展游戏剧情,并由此体验合作的乐趣。比如,首先,礼貌语言是孩子交流的必要语言方式之一,比如怎么跟人打招呼,怎么回答别人的问题,怎么征求别人的意见等等。见到同伴就说你好“你好”“我叫XX”。谈判用语:“给我看看?”抱歉语:“抱歉”。当孩子能够很好地使用礼貌语言时,通常会从对方那里得到良好的反馈,这对增强他们在交流中的信心大有裨益。当孩子受到别人的表扬和鼓励时,他会更愿意去交流,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主动交流的机会,孩子的交流能力也会相应提高。除了教孩子沟通的语言,还要教他们沟通时的态度、表情、动作。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可以作为“大朋友”参与活动,积极引导,做好示范,帮助孩子在活动中扫除障碍,使孩子在交往中掌握规范。在游戏中,老师对孩子进行了亲切的支持、理解和帮助,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提醒孩子注意游戏伙伴,主动与他们交流,感受交流带来的快乐。其次,老师也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游戏素材,充分满足孩子的游戏需求,让他们体验游戏的快乐,与身边的同龄人交流。特别是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更能激发孩子对游戏的渴望和内心交流的欲望。

比如4岁的阿康,性格内向,胆小,远离人群,总是自言自语。与同龄孩子相比,有很多特别之处,比如:经常一个人呆在课堂上,自言自语,上课在墙上乱涂乱画,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非常孤僻。家长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收效甚微。通过和家人的交流,孩子身体不好,经常生病,很少在户外玩耍,而且因为身体原因,运动能力和协调性差。家人太宠宝宝,交给保姆。一切都被别人代替,剥夺了孩子很多能力,让孩子表现出不喜欢运动。我们选择他作为我跟随的对象,通过玩游戏来练习儿童快跑的技巧——老鹰抓小鸡;锻炼孩子的敏捷和反应能力,学会躲闪。

对于康这种内向的孩子,我觉得更适合他到处跑,这样他玩的时候会更投入,更放松,游戏氛围会更好,效果也会更好。儿童易懂、易学、有趣的体育游戏。培养他的勇气,老师在活动中充分关注他,调动他的积极性,给每个孩子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游戏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引导有针对性。老师语言简洁,口令有力,教学态度亲切自然,完全让孩子们把自己放在母鸡或小鸡的角色中,很好地完成活动,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有意识地通过游戏引导与他人的交流。我们发现,在活动中,孩子们积极参与,表现出独立探索的精神,乐于合作,挑战自我。

通过这个游戏,阿康树立了自信心,敢于交往,这很重要。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孩子,抓住机会表扬他们,提高他们沟通的信心。同时,鼓励开朗的孩子与内向的孩子接触,让他们在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但是孩子玩游戏也会有不愉快的事情,这就需要老师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引导孩子积极愉快地交流,形成愉快的情感体验,感受交流过程中给予的满足和快乐。

比如一个民间游戏——钓鱼,很多孩子更喜欢做中间的鱼,而不喜欢手拉着手当渔网,那么就让孩子集体讨论,觉得轮流会让大家体验到快乐,甚至会让他们在成功后感到快乐。在这里,当我们看到孩子在谈判的过程中学会了一起玩,就可以互相配合,做游戏了。他们不仅可以和相同题材的人交流,还可以和各种题材的角色充分接触和交流。感受团赛的快乐,进而推动游戏剧情的发展。

有了这种初步的合作经验,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也可以转移这种经验,使自己的活动顺利开展。避免了孩子一意孤行,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人合作的不良行为。在与他人交往时,孩子要学会主动接受他人,虚心向他人学习,采纳他人的建议,尊重他人的意见。使社会交往能力进一步提高。

第三,在游戏活动中,让孩子树立助人为乐的意识。

老陈鹤琴先生说:“我们应该有服务精神。他说:‘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熟悉各种知识和技能,却不知道如何服务和帮助他人,那么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活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帮助别人,懂得服务大众,有服务精神。”玩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快乐而自由的实践活动。孩子可以自由地控制自己的行动,快乐地与同伴交流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比如在户外玩民间游戏“拉尾巴”,主要是训练孩子身体的灵活性和在快跑活动中快速躲闪动作的协调性。中产阶级的孩子都爱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跑跳户外游戏对中产阶级很有吸引力。尾巴是孩子与同伴合作的第一个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很多孩子不知道如何逃避别人的追求,也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游戏重复几次后,孩子逐渐进入游戏状态,了解游戏规则。当同伴来挠尾巴时,它会四处躲闪,防止同伴挠尾巴。孩子的兴趣会逐渐提高,游戏也会乐在其中。我们班的男生,平时比较灵活,胆子也比较大,会主动去帮助那些弱小的孩子和跑的慢的孩子,拉着他们的手一起跑着躲闪。在民间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在游戏中,孩子们不仅增强了合作意识,还让他们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感受到了被别人帮助的快乐,增强了班级团结合作的氛围。

在民间游戏的开发中,运用游戏的角色等有效方法,培养孩子的分享、合作、谦逊、助人、抚慰等优秀品质。比如,通过鼓励孩子互相帮助,可以培养孩子谦虚、诚实、助人的品质,欣赏他们豁达、宽容、善待他人的大度。用实用生动的游戏活动帮助孩子掌握正确良好的沟通技巧。

第四,在游戏活动中,积极引导孩子通过协商解决矛盾纠纷,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

孩子在与同龄人交往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事情和困难。如果他们解决不了问题,会给进一步的沟通带来困难。随着空间的扩大,经常会和同伴发生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是孩子学习和交流的好机会。因此,教师要注意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以主题课或者故事的形式,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矛盾冲突,从而锻炼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或纠纷时,引导孩子讨论,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沟通的过程中就会得心应手。慢慢学会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沟通。如何利用游戏解决各种矛盾纠纷,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很多冲突都是因为孩子强烈的自我意识造成的。他们看到别人很喜欢的玩具,不经别人同意就抢。这时候老师要帮助孩子,比如从基本的礼貌用语开始:学会用“我可以和你玩吗?”“你能把你的玩具借给我一会儿吗”“我们能交换玩具吗?”诸如此类;

第二,让孩子学会用鼓励、拥抱、赞美、欣赏等言语或动作来肯定同伴,从而有效解决交往中的问题。这种方法是和同龄人和睦相处的催化剂。同时也可以对问题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学会原谅他人,互相理解,让孩子感受到理解和体谅的温暖。

第三,学会轮流,等待,帮助。当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时候,老师要提醒孩子,学会向周围的人寻求帮助。比如炒黄豆,可以从成功群体中寻求好的方法;不会翻绳的时候,可以向想学的孩子请教翻绳的技巧;玩球时,球跑到幼儿园栏杆外时,讨论寻求帮助等。,并在求助和主动帮助他人中学会信任和帮助对方,从而促进孩子沟通能力的提高。在游戏交流中,我也明白了自己必须调整自己的行为,要谦虚,要与同伴合作协商,这样才能共同完成游戏任务,丰富游戏剧情,形成对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克服自己的任性,协调好与同伴的关系,提高自己与人交往的能力。

总之,游戏活动让儿童与环境有充分的自主互动,保护和激发儿童自主学习的好奇兴趣,关注儿童的自由发展,这既是儿童个体发展的自我需要,也是游戏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需要。幼儿教育注入了“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理念和尊重儿童的教育思想,同时也是指导我们深化游戏活动研究与实践的关键。民间游戏对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作用不可低估,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同时,对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丰富孩子交往的内容,融洽孩子之间的关系,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学会谦让和合作。当然,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孩子的一些不配合的行为。只有不断引导孩子学会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激发孩子的模仿兴趣,积极创造孩子交流合作的机会,把培养孩子的合作贯穿于孩子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孩子掌握社交能力,引导孩子体验交流合作的快乐,就一定能调动孩子的交流兴趣。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老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的亲近与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