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小知识

用灯笼和彩带装饰

自从元宵节装饰灯笼的习俗形成以来,在所有朝代的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观看灯笼是一件大事。梁健文帝曾写过一首诗《李娥灯赋》:“南油盈,西漆焚。苏正安息,蜡出龙川。斜光反射,倒影清晰。”它描绘了元宵节时宫廷装饰灯笼的盛况。在杨迪统治时期,每年的正月十五都会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节非常盛大,到处张灯结彩,日夜载歌载舞,表演者3万多人,乐手1.8万多人。戏台长八里,无数人打着看着花灯,彻夜不眠,其乐融融,好不热闹。在唐代,它发展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灯笼市场,中唐以后,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开元盛世(公元685-762年),长安的灯笼市场非常大,有五万盏灯笼,各种各样的灯笼。皇帝命人做了20个巨型灯笼建筑,高度150尺,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唐朝实行宵禁,晚上禁鼓时禁止出行,晚上犯罪的人受到惩罚。只有上元节,皇帝才准予三天禁令,称为“放夜”。到了宋代,灯笼从三夜延长到五夜,除了灯笼还燃放烟花,还有各种杂耍表演,场面更加热闹。《东京梦》中记载,元宵节期间,在开封的御街上,万盏灯笼堆成一座灯笼山,灯笼是烟花,金碧辉煌。京都的姑娘们载歌载舞,人们在一旁观看。"游客聚集在御街的两个柱廊下,身怀绝技,载歌载舞,音阶相切,音乐嘈杂,绵延十余里。"大街小巷,茶馆酒楼,灯烛齐燃,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百里灯火。

明代,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后,为了让京城繁华热闹,还规定正月初八熄灯,十七熄灯,连续十夜。各种各样的人物被描绘在灯上,跳舞,鸟飞花飞,龙腾龙舞,灯笼和烟花彻夜闪耀,鼓乐齐鸣,这是中国最长的元宵节。清朝时,满族进入中原。日期被缩短为五天,并持续至今。

解灯谜;猜灯谜

“灯谜”又称“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由谜语发展而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充满嘲笑、纪律、幽默和戏谑的文学游戏。灯谜挂在灯上供人猜射,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记载:“人以丝灯作诗,讥笑之,并画人物,隐头俚语,戏弄行人。”元宵节,皇城通宵,春夜赏元宵。人民是混杂的。诗和谜语写在灯笼上,映在蜡烛上,列在通途上,人们可以猜测,所以叫“灯谜”。现在每到元宵节,到处都在打灯谜。我希望这一年是喜庆和安全的。由于谜语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唐宋时期,灯笼市场上开始出现各种杂技技艺。明清时期,除了灯谜和百戏之外,还有戏曲表演。

历代人们除了逛花灯市场,还有迎子姑拜厕神、过桥碰钉走百病等习俗,玩打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都重视的民间节日。在城市里特别热闹,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节所承载的节日习俗功能已经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精神趣味。复杂的节日习俗被简化为“吃元宵”的饮食习俗。

玩龙灯

打龙灯,又称龙灯或舞龙。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场清郊的大型歌舞中,就有一个由男子扮演的领头鸟形象,然后安排了六条龙相互穿插的舞蹈场面。文字记载的舞龙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数百个剧本的描写中生动地描述了舞龙。据《隋书乐》记载,类似杨迪时期百戏中舞龙表演的《黄龙边》也非常精彩,舞龙在中国很多地方流行。中华民族崇尚龙,视龙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种流行的民间群众表演。高跷,原本是中国古代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中国最早引进高跷是在《列子·傅说》:“宋代有子兰,他们用自己的技艺来干宋元。宋元时期召见,看其技艺。

舞狮

舞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节或大会庆典,人们总要来舞狮助兴。这种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时期。它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舞狮”始于魏晋,盛于唐代。又称“舞狮”、“太平乐”。一般是三个人完成。两个人扮成狮子,一个充当狮头,一个充当狮身和后脚,一个充当狮头。舞法分民用和军用。舞蹈表现了狮子的温柔,抖毛打滚。军狮展现了狮子的凶残。

干划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划旱船又称跑旱船,是模仿陆地上的船,表演者多为女生。干船不是真正的船。它是用两片薄木板,锯成船形,用竹木捆扎,盖上彩布,系在姑娘腰间,就像坐在船上,手拿桨划船,边跑边唱边跳。这是一艘干船。有时,另一名男子打扮成船夫,与伙伴一起表演,大多打扮成小丑,用各种滑稽的动作逗乐观众。旱船在中国许多地区都很流行。

吃元宵

作为一种食物,元宵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宋代,一种新颖的元宵节食物在民间流行。这种食物最初被称为“漂浮的紫苑”,后来被称为“元宵”,商人也称它为“元宝”。古代“元宵”价格较贵,有诗说:“宾客以钩帘看御街,城中珍宝一时来。幕前无路可走,钱也退不回来。”在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元宵,或称“汤圆”,里面有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肉桂、核桃仁、坚果、枣泥等。,并用糯米粉包裹成圆形,可以素食,风味各异。可以煲汤、油炸、清蒸,寓意大团圆。陕西饺子不是包着吃,而是“卷”在糯米粉里,或煮或炸,热乎乎的,圆圆的。[2]古代有“七祭”,是其中的两个。祭祀的方法是在门上方插上杨树枝,在盛有豆粥的碗中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在门前摆上酒肉。

老鼠追逐

这个活动主要针对养蚕家庭。因为老鼠经常在晚上大面积吃蚕,所以据说在正月十五给老鼠喂米粥,老鼠就可以不吃蚕了。结果这些人在正月十五煮了一大锅黏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了一层肉。他们把粥盛在碗里,放在老鼠出没的天花板、墙角、嘴边,诅咒老鼠们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据《荆楚纪年》记载,正月十五,一位仙女下凡到一户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你们家的蚕今年会有大丰收。后来形成了习俗。

送一盏儿童灯

简称“送灯笼”,也叫“送灯笼”,即在元宵节前,新娘家将灯笼送到新婚女儿家,或普通亲友送给新婚不孕家,以增添吉祥,因为“灯”与“丁”谐音。这种习俗在许多地方都有。在陕西省Xi市,正月初八到十五会放灯笼。第一年赠送宫灯一对,彩绘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运气好,早点生孩子。如果女儿怀孕了,除了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副小灯笼,祝她平安怀孕。

英姿谷

子姑又叫古琦,在北方叫厕所大妈、坑大妈。古老的民间习俗是在正月十五祭祀厕神子固,并供奉神蚕和桑葚,这说明了很多事情。传说子固原是虞姬,被长女嫉妒。正月十五在厕所被杀,变成了厕神。每次迎子谷,我都会“远离百病”,求安康。

晚上,人们用稻草、布头等绑上真人大小的紫色大妈画像,晚上在厕所的猪圈里迎接。这种习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记载。

步行病

“走过所有的病”,又称游过所有的病、驱散所有的病、烘烤所有的病、过桥等。,是消灾祈福的活动。元宵之夜,女人相约一起出游,看到桥就要跨过去,以为这样可以治病延年。

走离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习俗,部分在十五进行,但大部分在十六进行。这一天,身着节日盛装的妇女们成群结队地走出家门,过桥渡险,进城,跪求孩子,直到半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