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起玩游戏,有些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处理才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旁白:“为什么即使我没有错,我也要道歉?”
上完家庭网络课,四年级学生小美每天都要下楼和朋友一起玩。经过一段时间和几件事,小美就不那么愿意下楼玩了。
小美说:“有七八个小伙伴经常在小区一起玩。大部分是二三年级的孩子。我是其中一个姐妹。这些朋友中,有的随和,有的好胜。当事情不一致时,他们大喊大叫,大发脾气。有一次,一个二年级的女生输了一局,突然很生气。她以为我比她大,不让她走,又哭又闹。碰巧我妈也在楼下。我一看,马上安慰孩子,给她道歉,让我和几个伙伴再玩一次游戏。我心里根本不想这么做,但我妈还是用‘你是大孩子了,你得让着弟弟妹妹’这几个字来压我。心里觉得特别委屈。这种事我遇到过好几次,没毛病也得道歉。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下楼和朋友一起玩。”
建议:让孩子说说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判断。
12355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首席心理专家董玉林老师表示,当孩子出现矛盾时,家长不要用自以为是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如何解决问题,这会让孩子对事物失去判断力,甚至忽略内心的感受。长此以往,孩子在判断一件事的对错时会很迷茫,在处理与邻居、伙伴、同学的矛盾时会无所适从,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会大大降低孩子以后的生存能力。
董玉林老师说,家长教育孩子在与不同性格的伙伴、同学相处时注意尺度和分寸是完全正确的,但不能“一刀切”地警告孩子一味迁就小或谦让;应该提醒孩子们学会保护自己。在关注他人感受的同时,也要及时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当因为孩子自身原因产生矛盾时,告诉孩子要勇于承担责任。此外,当孩子发生冲突时,父母不应该问孩子“谁惹了谁”的问题,更不用说讨论了细节。父母应该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自己处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与人和事打交道的地方越来越多。聪明理性的父母在告诉孩子基本的处事方式后,可以逐渐尝试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一些事情,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而不是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或场面而委屈孩子甚至让孩子失去“摆平事情”的机会。就像在路上遇到一个坑,家长要让孩子自己选择是跨过去,绕过去,还是用手去填。父母在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的同时,也在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