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书评|《如果这是真的》

“我的眼里有你微笑的颜色,谢谢你所有的微笑,谢谢你所有的温暖。我要你活着,我不在的时候,你要恢复你的生活。”

——马克·李维《如果这是真的》

我闻到了书里、咖啡馆里渗出的可可豆的味道,余晖里有一丝阳光。我试图通过指尖与书页的摩擦来接近书中的男人和女人。偶然遇到一本书,因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完美结合,可以触动一个人的心灵。

站在路边,我看着卡车上的鼓轮滚滚向前,发动机发出独特的音调,还有一团团报复世界的废气。世间万物都小心翼翼地隐藏了自己的生命力。

站在我身边的是三两个与我无关的朋友,几对情侣依偎在一起。它们与我无关,却与我深爱的世界有关。

人们蜂拥而至,我一边走一边想着这本书,它在我的手中依然温暖。在一个有身体但没有灵魂的男人和一个有灵魂但没有身体的女人的故事中,我的思想是沉默的。我是一个偷窥狂,窥视他们隐秘的内心,时而快乐,时而孤独。

如果这是真的,这本书的作者写了《影贼》,风靡全球,《伊斯坦布尔假日》也是他的作品。他就是法国作家马克·李维,一个喜欢唤醒人类内心浪漫本质的作家。

这本书讲述了实习生劳伦因为一场意外的车祸,灵魂与身体分离的故事。她的灵魂出现在建筑师亚瑟搬来的新公寓里,只有亚瑟能看见她。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交谈和相处中相识相恋。几经波折,劳伦的肉体和灵魂重叠,意外醒来,却不记得亚瑟的故事。

目前人们只知道她昏迷了,却不知道她的灵魂还在这个世界上行走。只有一个人能清楚地看到她的灵魂,感受到它的温度。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段,劳伦重度昏迷太久,很多人不相信她会再次醒来,医生劝家人放弃。为了保护劳伦的尸体,亚瑟去了医院,想尽办法偷了劳伦的尸体藏在家里。后来,侦探追踪劳伦的尸体到亚瑟的公寓。

亚瑟在和警探打斗的时候,劳伦的灵魂转动门把手开门,让警探看到劳伦躺在房间里。我无法想象她当时根深蒂固的焦虑。这是一个很无奈的决定,我也无法完全感知亚瑟当时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只是我知道已经接近死亡了。似乎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有感性与理性的抉择,难免有来回拉扯、刺激内心的时刻。俗话说,没有刺激,就没有生活。

在书中,我喜欢劳伦告诉亚瑟的人生游戏。如果你想玩好游戏,你必须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是:“银行每天给你86400美元,这笔钱只能在白天使用。除了花掉,没办法存。”第二天,银行会给你一笔新的钱,但是银行可以随时终止游戏,不需要提前通知你。这就像一天86400秒的生命,记录在我们的账户里,我们无法预测银行什么时候会关闭我们的账户。"

在人生的长河中,人和事都充满了意外和未知,谁也不知道生命什么时候会结束。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人迷失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少数人能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找到平静。而我要做的是后者,一个敬畏生命,带着感恩自由生活的自己。

在亚瑟的生命中,劳伦是一个天使。亚瑟的出现填补了劳伦生活中除工作之外的孤独空白。在劳伦的鼓励下,亚瑟试着去面对被遗忘已久的伤痛,去了解自己的亲生母亲。爱情有时候可以催生勇气,这种勇气会让人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但往往到最后,会发现自己过去的执念其实是自己阅历有限造成的。

鉴于我对这本书的喜爱,我去找了名为《像天堂》的电影版。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与书中略有不同。可能是我先看了书,有了先入为主的潜意识,但我也意识到,有时候文字有视觉无法替代的震撼力。

因为光看文字,每个人捕捉到的信息是不一样的,这跟个人的意识和经验有关。字里行间透露的信息,靠的是我们自己的想象和感觉。我们把它和自己的精神肉体混合在一起,产生不同的微妙感觉。这些话像魔法一样化为血液,最终会到达我们的内心,然后扩散开来,戳中人心。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一个令人羡慕的离奇浪漫的故事。但从书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还有作者所写的文字引发的思考和意识。

比如“孤独是一座使灵魂憔悴的花园,生长在这座花园里的花没有香味。”

"生活的艺术部分取决于我们与自己的无能为力作斗争的能力。"

“生命也是在人的日常饥渴中实现的。”

马克·李维写的我最喜欢的一句台词是“这些都是很简单,有时甚至是老掉牙的东西,但不要让那些敏锐或麻木的人在懂得生活的人眼里扭曲了这些神奇的瞬间。”

我们眼中的光不一定被别人理解,有时候也不需要向别人解释太多,或者违心的听别人说。我们要接受最真实的自己,继续在我们眼中的那点点光芒里舒服。

整本书看似在分享劳伦和亚瑟的生活,但作者的本质是向内心动摇的人传递坚定的力量。他让我们回到起点,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同时,他也在书中明确提出了答案。他写道“爱是我们活在这个并不美丽的世界上的唯一理由”。

我觉得存在的理由是我们想在残酷现实的夹缝中追寻光明,坚信它真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