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生动有趣的音乐课堂

1,故事法

小学生,尤其是大三学生,都很爱故事,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学前讲一个关于歌曲内容的故事,然后自然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把这种兴趣转移到学习歌曲上。比如教小音乐剧《小牛郎》的时候,老师先把故事讲生动。然后问:你还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具体情节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牛郎”的故事(揭示主题)。

在音乐课中,教材中有很多带有剧情的曲调或歌曲。我们还可以利用丰富的联想来编造音乐故事,创造情节,开发思维。如《龟兔赛跑》、《百鸟朝凤》等,学生学习后可以当作曲家、作词家、编剧、后期编剧,也可以表演自己的故事。孩子们的兴趣自然被激发起来。

我在教《闪烁的小星星》这首歌的时候,先把这首歌的内容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让他们从直观的形象中获得美好的感受。我问,什么东西闪闪发光,闪闪发光,像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挂在天上就会发光。“同学们,你们猜这是什么?”孩子们很快就会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齐声回答“星星”。在我肯定了这个答案之后,我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学唱一首美国儿歌《闪烁的小星星》。唱这首歌的时候,孩子们的脑海里有一个闪动的、闪烁的、闪亮的形象。学生们一边听故事,一边很快学会了歌词。

2.表演方法。

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从而置身于音乐的奇妙而奇特的世界中。在课堂上,我大胆地让学生动起来,练起来,玩起来!边弹边感受音乐,让学生大胆表演。比如音乐课,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让他们通过表演来亲身感受歌曲和音乐。比如在《小红小红帽》中,我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道具,分别扮演“小红小红帽”、“外婆”和“大灰狼”来演童话。在表演中,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听到并目睹了故事,从而陶醉在这童话般的情境中,兴趣达到了最佳状态。

3.游戏方法

孩子天生喜欢玩游戏,可以增加音乐性,增加音乐课的兴趣。比如在教音符的音长时,我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行走步伐,感受四分音符的音长以及42拍的节奏特征。然后通过学生“跑比走快”、“一步能跑两步”、“跑、跑、走”的生活经验和小闹钟的走动声,进一步理解八分音符的时长。大三学生往往看不懂音符的长度。在教学中,我用一只小猴子摘苹果的故事来启发学生:两只猴子,四个苹果,即一只猴子有两个苹果(四分音符),然后两只猴子变成每人一个苹果(四分音符)。后来超过一半的猴子和苹果只能分成半个音(八分之一音)。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明白哪些音符长,哪些音符短的道理。

再者,学生刚开始接触基本音阶的时候,对七个音符并不熟悉,所以我把学生分成两组做游戏。一组同学拍手喊4,另一组跺脚唱法。再拍手喊6;另一组唱la;再拍手喊7;另一组学生桑斯……...经过这种反复的问答游戏,他们不仅训练了学生的音准感,还培养了他们的注意力,逐渐引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4.身体节律法

大三学生年轻。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安静地坐着,他们将无法安静地坐着。但是他们刚入学的时候比较活跃,所以在学生基本能唱一首歌的时候,我会选择适当的动作来提高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高二《这是什么》这首歌的时候:“嘀嗒,嘀嗒,嘀嗒……”,我选择简单合适的动作教学生唱歌跳舞,结合“身体律动”,学生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并背诵出来。再比如:在欣赏课上星光正好,我不需要任何语言让学生直接跟着音乐走,让他们用身体感受活泼欢快的旋律,从而充分调动课堂气氛。

5、即兴法

音乐课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和创造,从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作曲和创作中体验音乐之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能力。学生不仅可以培养对音乐的兴趣,还可以在写作、表演和演唱的实践中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表演能力。

例1,在《快乐的音乐会》一课中,我以歌曲为范本,告诉学生音乐会中有许多乐器和许多小动物一起演奏,让学生即兴填词,将“演奏”的乐器(小提琴、风琴、钢琴)、小羊、猪等动物编织进去,学生的兴趣达到了高点,乐在其中。例2:学生对乐器有一种天生的热爱,我们要启发学生自己去创造乐器。把沙子放在罐子里当沙锤;或者拿几个勺子当打击乐器,让所有学生的创作热情都显露出来,多做一些乐器来伴奏。有了这样的乐器,音乐课更加活跃,真正把音乐课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活动。